李鑫
〔摘要〕程式化,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也是传统中国画的优点和局限。一方面中国画不断走向程式化和规范化,从而使绘画本体处于僵化状态,失去创造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丢弃一直延续的程式,又无法显示作为绘画本体的存在。水墨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形式所面临的困境亦是如此。怎样在共性中求个性,在个性中不失共性,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又能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是每个画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水墨绘画形式语言表达
众所周知,构成一个画种的具体存在需要多种要素:工具、材质、技法、图式、语言、审美取向、创作机制等等。所有这些要素的存在,都包含着个性和共性两种属性。在同一事物中,个性是允许改变的,共性是不允许改变的,个性改变了,共性仍然存在,仍然为该事物。而共性改变了,则消解了该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属性之差,就不再称之为该事物。
程式化,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也是传统中国画的优点和局限。一方面中国画不断走向程式化和规范化,其极端的结果如梁启超所谓的“如果之极熟而至灿,如血之凝固而成淤”,1从而使绘画本体处于僵化状态;另一方面,如果摒弃一直延续的程式,又无法显示作为绘画本体的存在。水墨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绘画形式所面临的困境亦是如此。关于现代水墨画吴冠中老先生曾有“笔墨等于零”、“形式决定内容”的论述。那么对于那些“玩弄”笔墨和在笔墨之中上下探索的画家来说,笔墨规则以及所规定的传统法则是必须要掌握的。怎样在共性中求个性,在个性中不失共性,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又能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是每个画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调和中西”
在造型方面,传统水墨画书法性的点线笔墨形态,与西方绘画的色彩语言相比,既不能真实模仿光线下的色彩变化,也不能如实再现明暗和物象之间的透视关系,它只能表现形状和经验性的结构关系。这种客观上存在的不足,却为水墨画在主观上的表现提供了契机。当西方美术思潮涌入中国,传统水墨画也就找到了与之“碰撞”和“交融”的可能,一些与中国绘画思想相吻合相通、表现主观意象的绘画也很快被青年艺术家所接受,在怎样“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上林风眠老先生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有了“调和中西”的经验之谈。然而大多数青年艺术家也非常希望通过借鉴的方式去打破传统,从中进行探索,以至于能寻找到水墨画现代性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以及表现途径。
“笔墨当随时代”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是齐白石绘画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而存在,对画面形象的塑造是其关键所在。当稳定的程式化结构制约着笔墨向着表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开放的社会环境为现代水墨的发展提供了追求个性的余地。画家在“写心”、“表意”的同时融入了夸张、变形的形式语言来冲破程式的束缚。于是,画家的情感体验也随之依托于书法性点线笔墨的流动上,甚至把一切情感都包含在了笔墨结构的形态之中。正如吕凤子所说:“所有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还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2
总之,水墨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自然不能无形。它注重精神的抽象传达,就只能在形的限制中去加以体现。一方面可以对形进行抽象和扭曲,去完成对精神的表现和暗示力度,使主体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另一方面,对形要有一定的约束力,表情达意终归要达到一定的度,不能完全达到尽兴。
以“笔墨当随时代”来形容现代水墨画的发展恰到好处,时代变了画家笔下的题材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今在到处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大都市中那些保持传统水墨的画家再也不能找到古人“澹泊”、“荒寒”这类艺术表现趣味的题材了,因为环境、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看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也就不同了。
多元化发展
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艺术,就要在接受西方文化时“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在挣脱传统程式化的语言模式中,结合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观念进行绘画艺术的创作,从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角度看,不无存在的意义。
然而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抽象性因素也一直存在于一切绘画形式中。这是因为“任何意义上的绘画都不是对客观自然物象的真实再现,都有抽象性因素存在,只不过是抽象性因素的多寡而已。”3艺术家在对客观物象进行细微观察和分析后,通过取舍和提炼,创造出典型化、符号化的以笔墨结构形式表现的形象特征和图形规范。画家在挣脱传统程式化的语言模式中对绘画形象所达到的抽象性因素,主要体现在绘画语言自身的性质和性能上,并以此来唤起欣赏者的意象和情趣。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无处不在的程式化倾向,在西方文化艺术中则极为少见。西方艺术强调个性,在形式上也较为自由,虽然西方艺术也有一定的形式特点和本体规定,但不论是在涵盖的范围上还是在严格的程度上,都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程式化相提并论。
因此,画家要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努力寻求和探索现代水墨的表现形式,就不得不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冲破传统程式化的约束。
结语
所谓“程式”,就是一种成熟、稳定、反复运用的形式,由于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性和思维方式,使得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大多走的是一条程式化的道路。然而,传统绘画的一些规范性的标准和法则在今天、在当代已经找不到支撑它的背景了。在现代文明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笔墨显得“无所适从”,它旧有的绘画语言形式难以表现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用批评家王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在技法上不能摆脱老一套的束缚,就不可能有自由表现新生活的能力”。因此,现代画家需要以当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来思考传统水墨的表现形式,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对新的艺术观念和绘画语言形式的表达做到成功的借鉴,努力将传统程式化的绘画形式转化到现代绘画中去。
实际上,对于当下的水墨画创作而言,是一个进退维谷、腹背受敌的两难境地:即若固守中国画的文化种性,势必很难完成水墨画的体格转型;若强调水墨画的体格转型,又无法保证中国画的文化中兴。这种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无奈,意味着传统中国画的高贵文脉、雅逸精神和程式化的体格,对于今天的现代人来说,不仅是一份历史的馈赠,更是一种现实的挑战。扎根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在现有的时空条件下,尽可能做到既坚持中国画的文化种姓,又实现中国画的体格转型,乃是当下每一位关心中国画命运者的使命。
(责任编辑刘小红)
注释: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12
2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3程明霞.文心后素:文人画艺术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