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卫清
【摘要】中国传统雕塑绘画所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非常符合中国人感性的审美心理和内在的民族个性。任何的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民族传统独立存在。写意雕塑的核心理念是把中国的写意精神、写意文化、中国艺术气象融入雕塑艺术形式中来。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写意雕塑这一承载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母体的艺术,对了解中华文明和指引当前的艺术创作都极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族;写意雕塑
一、传统的中国雕塑艺术
中国的雕塑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石器时代和陶器造型中。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几千年来受传统绘画影响很大,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传统艺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根本性的艺术标志,是区别其他国家和民族艺术的重要因素,无论古今中外,各个民族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追寻、继承和发展都非常重视。近年来,“写意雕塑”这个概念在中国的艺术界和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写意雕塑”已经成为中国雕塑的代名词走向世界艺术的舞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发展,雕塑艺术表现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元化,观念、装置、大地、影像等雕塑形态不断地涌现。雕塑艺术的包容性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艺术家关注和走进来,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开始不断地引起世界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雕塑教育是西方雕塑造型体系教育模式,忽略了对传统雕塑艺术的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正在逐渐地被淡化消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传统雕塑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古今中外,任何雕塑形式必须是站在传统的基础上,这就体现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写意雕塑的中国气派和传统雕塑的教育和创新正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塑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中国的雕塑是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这就是不同的民族文化代表着不同的精神追求和民族审美需求。虽然中国传统雕塑的风格类别很多,但整体艺术语言充满了写意的韵致。作为写意雕塑这个概念就是把中国的写意精神、写意文化、中国艺术气象融入雕塑艺术形式中来。由于历史的缘由,西方的价值观和泛西方化使国外的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中国教育模式的主流。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滞缓,我们没有在这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面临的是方向性定位的问题。如何将传统雕塑创新和传承是一个重要的补课内容,只有不断地挖掘民族的传统的优秀雕塑艺术,才能使中国的雕塑艺术走向世界的舞台,这一思路已经在研究和实践中得到认可,吴为山教授的写意雕塑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这是中国人的殊荣,是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魅力的有力证明。
二、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一)写意雕塑的概念
写意雕塑的核心理念是把中国的写意精神、写意文化、中国艺术气象融入雕塑艺术形式中来。吴为山老师于2002年在厦门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上提出了“写意雕塑”的观念,并于2005年“首届中国美术金彩·长安论坛”上发表了《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论中国古代雕塑的八大类型》的报告,在对中国雕塑传统进行梳理的过程中,进一步论证了写意精神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必要性。他提出和践行的“写意雕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行为,而是一种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和美学观念的文化形态,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创新形式而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的行动。写意,处于写实与抽象之间,它既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的简单,也不会令人有望而却步的深奥,它引导人们在一种似曾相识的心理作用之下,去把玩、体味、感觉艺术作品的整体及每个局部、细部的“意味”。智慧生成形式,写意凝固着瞬间感悟,凝固着生命激情,由于写意速度的迅捷,决定了它无矫揉造作,无“深思熟虑”,从而更接近于本质。
写意雕塑有别于西式写实雕塑的理性造型观,中国本土雕塑的造型感总是在抽象和具象之间,从来就没有走向完全理性的写实,也没有走向完全理性的抽象。写意雕塑着重意象的营造,强调“意在笔先”。即在创作的过程更在乎主体心境和情绪的酝酿,是一种“胸中有丘壑”的自信,正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特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称之‘艺术境界。写意雕塑是艺术家的生活阅历艺术造诣及人格修养的综合体现,带有唯美浪漫主义的情结。更具有大自在的艺术自由表现精神。正如吴为山教授讲,一件艺术作品,他就是你的心灵。顾恺之自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这正是千百年中国绘画艺术追寻的“传神达意”“以意写形”的写意之美。
(二)传统雕塑艺术和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雕塑艺术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宗教、哲学、历史和社会生活习惯,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标准,西方人思考的方式注重智慧启悟,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注重情感体验。
西方的哲学和文化基础是理性的,反映在雕塑艺术是以写实为准,是客观地再现,是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之美。中国的传统雕塑发展也离不开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哲学和文化是感性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大宇宙概念。是一种“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中国的雕塑形式不追求形体的自然属性的准确性,更多的是对对象的感知和“情境”交流。西方各门类艺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有其特定的表现方法,而中国的各门类艺术则是共通相契的。这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造成的。以雕塑为例,西方雕塑艺术有其特定的门类规则和创作方法,而中国的雕塑表现出与绘画艺术的密切结合,如所谓“塑容绘质”。总之在艺术语言上,西方人追求“形似”,中国人追求“神似”。一个是理性的对待对象,一个感性是的体验对象。
中国的传统雕塑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传统绘画的影响,雕塑艺术的评判标准界于绘画的审美与创作观念之上,因而渗透出了鲜明的传统绘画特征和遗传基因,呈现出造型语言融为一体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标准一致的艺术准则。中国传统雕塑绘画所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非常符合中国人感性的审美心理和内在的民族个性。所以我们需要借用相关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评判标准与审美观念这一特定的角度去看待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才能准确地把握传统雕塑的审美要求的精髓所在。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中所包含的学识修养、构思立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作的理论和经验,都是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精髓之所在,也是中国雕塑与绘画所独具的特色与风格。中国雕塑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已经存在,是古代工匠艺人创造出的杰作,它客观、形象地记载了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凝聚着广泛的民族心理情结和普遍的民族审美意识。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中国传统雕塑这一承载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母体的艺术,对了解中华文明和指引当前的艺术创作都极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下的中国,全民躁动文化迷失的状态更是迫切需要文化与传统的回归,更是需要民族精英榜样的力量。吴为山教授说,作为一个雕塑家,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用民族精英、人类精英去唤起年轻一代的精神回归。在当今的艺术形态百花绽放的状况下,雕塑的概念变得不再纯粹。被观念、装置、大地、影像等艺术形式逐渐模糊化,边界被消解,雕塑进入到艺术国际化民族化的怪圈之中。光怪陆离的风格和主义让人眼花缭乱,审美疲劳。纵观几千年的世界艺术历史,无论出现怎样的艺术形式,创作的作品一定要能感染人,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愉悦,无论绘画和雕塑作品要有灵魂有风骨有气韵。作品格调高阔才能走到艺术的诗性高度。
写意雕塑是一种极具中国审美情趣的艺术表达形式,几千年一直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其造型气度、审美特征以及艺术品位有其独特的东方趣味。写意雕塑呈现的美是艺术的境界升华到心灵的境界体现。当下的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正在经历梳理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国的民族文化艺术正在从自卑走向自信。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新时期为传统雕塑艺术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写意雕塑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会走向更宽阔的国际舞台,中国传统写意雕塑会为民族艺术文化的复兴、发扬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