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大学成功召开
2015年8月23-29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大学成功召开。本届大会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围绕国际史学研究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学术交流。
8月23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习近平在贺信中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习近平指出,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研究,历来强调以史为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利于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强调,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欢迎各位专家从对历史的感悟中为我们提供真知灼见。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贺信并致辞。刘延东指出,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追求和平的发展史、互学互鉴的交流史,塑造了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形成了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制度选择和发展道路。她希望各国学者交流对话、传承创新,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为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生作出更大贡献。
本届大会,网上注册国家及地区90个,注册人数2765人,其中外宾人数937人,中方学者1828人;实际报到人数2077人,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外宾人数785人,中方学者1292人。参会学者所来源的国家或地区,无论是网上注册还是实际报到,均为历届大会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参会学者和年轻学者的参与人数,也创历届大会之最。
本届大会设置了“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书写情感的历史”、“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联系”、“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四大主题,举行了4场主题研讨、27场专题讨论、18场联合讨论、19场圆桌会议,以及国际历史学会17个附属组织和2个直属组织的会议。还扩大了研究生墙报的征集范围,58位博士生参与墙报展示,其中6位获得“最佳墙报奖”。期间还召开了教育部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暨全国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全国历史学博士后学术会议2个平行会议。各类会议共计185场。
本届大会学术议题的设置有三个特点:一是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大会侧重新技术、新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以及新课题、新话题在史学研究中的拓展,使得历史科学在发挥传统功能的同时,更加贴近时代。二是展现举办地的文化特色。大会结合主会场议题,在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济宁、聊城6地市举行卫星会议,展示承办地的文化底蕴,探索历史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体现了全球性学术会议的文化区域化特征。三是紧扣国际局势。本届大会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研究国际委员会为此专设四场讨论会。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指出,1937年“卢沟桥事变”就标志着二战的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大会首次设置主要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这场主题报告的主持人、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的M aría Dolores Elizalde说:“这次主题会议的目的是站在全球视角分析中国,试图定义中国在全球化和多元世界中所发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显示了中国历史学、中国历史学家在世界历史学及其学术共同体中的重要影响与地位,也反应了当代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大会系统展示了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学术队伍和研究成果。中国参会学者1000多位,与中国有关的论文90余篇,会议主持人和评议人75名,创历届大会之最。
大会也向海外学者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优秀文化。以祥云与汉画像车马等为主要元素的大会形象标识,开幕式、闭幕式上表演的《大宅门》、《花好月圆》、《孔府乐舞》等,展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全球性与民族性融合特点,赢得了中外学者的广泛赞誉。
本届大会还首次颁发两大奖项,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留下了山东印记、山大痕迹。为提高公众对历史学的认知,大会设立“国际历史学会—积家历史学奖”,被誉为“史学界的诺贝尔奖”;经山东大学张荣校长建议,国际历史学会全体成员大会决议设立“国际历史学会—山东大学优秀青年历史学家奖”,鼓励青年学者投身史学研究。该奖项从下一届大会开始作为常设奖项。
本届大会将因其规模大、层次高,内容丰富、成果丰硕而载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史册;本届大会也是中国历史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