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孙大光
笔耕二十载 草书一奇葩
——访一位对“纸上舞蹈”情有独钟的人
文本刊记者 孙大光
摆在记者面前的是一本装帧精美的硬笔草书作品集,封面上赫然写着:《刘伟硬笔草书毛泽东诗词七十首》。翻开一幅幅字迹舒朗、飘逸的草书作品,感觉笔者好似一位仙风道骨型的老者。但坐在记者面前的却是一位50多岁、风度翩翩的儒雅之士。他就是这部作品集的作者——辽宁恒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先生。
采访前,记者先了解到刘伟先生的“身世”:刘伟系辽宁沈阳人。年轻时做公务员,后来“下海”经商。现在是辽宁省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辽宁省新诗学会理事,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您有如此丰富的经历,为什么偏偏对硬笔草书情有独钟?”刘先生笑了笑,不紧不慢地说了起来:
“我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的字写得好,我很爱看,也很羡慕。后来,爸爸送给我一支自来水钢笔,我就拿着笔缠着老师、要跟他学习钢笔楷书。我感觉字写得好,就是一种美,看着也觉得舒服。那时,绝大多数硬笔书法爱好者,都用钢笔字帖学字、练字,而我偏偏不用它,而是用古人书法碑帖习字。上大学时,我喜欢上了王羲之的书法,尤其那幅《兰亭序》和《十七日帖》,我不知道临摹了多少遍,可谓“百临不厌”。日久天长不知不觉地,硬笔功底扎实起来。参加工作后,随着视野的扩大,我偏爱和临摹了唐朝的孙过庭的《书谱》。《书谱》草书体裁,写来浑朴流润,有绵里裹铁之妙;字态笔姿之潇洒,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使我受益匪浅,感觉自己的‘钢笔字’正向‘硬笔书法’迈进。”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中国,别说是专攻硬笔草书者,就是愿意用硬笔书写的人都不算多。为什么呢——
刘伟说,中国汉字书写的历史概括地讲,大体上是这样的:甲骨文就是硬笔文字,比软笔早上几千年;硬笔书法是传统书法的前身,但后来被软笔所替代。软笔发展约两千年以后,又反过来被硬笔(主要是自来水钢笔、圆珠笔以及再后来的水性笔)替代了。这些,他把它看作或定义为汉字书写的两次重大变革。但是,到了现代,由于电脑的普及,对硬笔书法(书写)的冲击几乎是灾难性的,许多人已经到了提笔忘字的程度。
去年,在一次书画展上,有专家对他的硬笔草书评价很高。但又觉得可惜,说:如果你20年前,一开始就练习软笔,今天的你大概早已很有名气了……对此,刘伟表示:“无论硬笔、软笔,都是我们中华民族集体的记忆!都是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粹。况且,美不是由大小来决定的。软笔、硬笔两者各有所长。硬笔书写便捷、携带方便、既高雅又实用。现在看,硬笔草书在国内确属‘小众’,算是冷门吧。这好比我已经走上了一座独木桥,虽然有些孤独,但我不后悔,仍会奋力前行。因为我喜欢它。除了喜欢,我还要在有生之年,不遗余力地弘扬硬笔书法事业,为提高全民族书写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最近,我从毛泽东公开发表的诗集中选取70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用硬笔草书的形式予以再现。既是出于对毛泽东诗词的热爱,又是对硬笔书法的传承、弘扬。我希望这本硬笔草书作品集的出版,能够对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对喜欢硬笔草书的人有所帮助、有所借鉴。”
听到这里,记者很感动;也为刘先生的《硬笔草书毛泽东诗词七十首》的出版感到高兴。
接下来,记者问了一个既简单又在书法界说法不一的问题——什么叫书法?刘伟听了就笑了,答道:“虽然,书法技艺和理论是高深的,可能穷其一生也未必得其真义。但是,什么是书法?也没有那么神秘,我以为,把汉字写得优美、高明,写得有技巧、有韵味,就成了书法。作为书法作品,主要是给人看的。笔力遒劲也好,笔画洒脱也好,都为了将汉字写得美,看着舒服,看了还想看,甚至百看不厌。书法,尤其是草书,最高的追求是激发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说:“书家写字多用繁体字,至少我是这样做的。写起来、看起来都会有‘味道’,也就是说繁体字比简体字有韵味。而草书,对某一单个的繁体字,又有多种约定俗成的写法。临创时,就要细心着意——既要选美、唯美,博采众长,又要坚持自己的风格。明代有个书法家叫王铎。他的草书大气磅礴,多姿多彩。笔法极其丰富,对行笔的轻重、疾徐,线条的曲直,点画的断连,字组的错落,行间的疏密,无不细心斟酌。王铎书法对我启发很大——草书就是纸上的舞蹈、凝固的音乐。只有思想和情感投入其中,才会感受到非同一般的人间乐趣——这就是我对硬笔草书情有独钟的理由。”
采访结束了时,当记者下意识地翻开眼前的这本草书集时,忽地眼前一亮,不自觉地欣赏起来。的确,刘伟的作品颇具韵味又不乏阳刚之气;不做作但又富有巧意;节奏感、记忆感都很强;一幅幅作品,以唯美、浪漫的笔意表现出生命的神韵,以音乐、舞蹈之动律感给人美的享受。
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