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水平提升研究——以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为例

2015-12-30 03:40
人间 2015年13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水平提升研究
——以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为例

李海龙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摘要:六龙镇特色小城镇作为贵州省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之一,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五大主要问题:一是建设资金缺口大,融资渠道不畅通;二是镇政府权小责大,职能定位不合理;三是小城镇吸引力弱,人口凝聚性较差;四是招商引资难度大,缺乏主导性产业;五是建设管理人才少,小城镇管理滞后。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立足六龙镇特色小城镇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发展观有针对性地提出五大对策:一是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扩宽融资渠道;二是探索强镇扩权之路,促进政府转型;三是提高服务改进政策,实现人口凝聚;四是营造爱商亲商氛围,建立主导产业;五是培引结合建好队伍,建设文明古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市场主导;科学发展观;主导产业

背景分析

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党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培育黔中城市群,打造一批节点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提升中小城市承载能力。积极发展小城镇,强化小镇对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能力”。2012年10月,贵州省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15年,建成100个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示范小城镇。重点扶持100个示范小城镇,其中,省级示范小城镇30个,市(自治州)级示范小城镇70个。六龙镇自此被列为3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开启了省级特色小城镇建设探索之路。

一、六龙镇小城镇建设发展基本情况

(一)六龙镇基本概况。

六龙镇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城东面12公里处,东接黄泥塘镇,南连羊场镇,西与大方镇、东关乡接壤,北靠凤山乡,总面积78.77平方公里。全镇辖11个村,109个村民组,居住有汉、彝、苗、蒙古等11个民族,总户数7092户,总人口29821人,其中非农人口534 户 786人,占全镇人口的2.63%,农业人口29035人,占全镇人口的97.36%,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贫困人口9636人。全镇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6℃,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50至300天,森林覆盖率32%,耕地面积21204亩,人均占有耕地 0.7亩,人均基本农田0.4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储藏量达1.6亿吨,建有6对合法煤矿,设计年产原煤222万吨。经济作物以大豆、辣椒、烤烟为主,出产地道的天麻、竹荪等中药材,煤炭和烤烟是主要的经济支柱,2013年全镇粮食产量8980吨,人均占有粮食317公斤。镇内油路里程13公里,通村公路里程72公里,通组公路114公里,未通公路的组20个。境内有326国道、六羊路、方沙路、杭瑞高速公路、规划即将建设的成贵快速铁路过境;在建设中的黔大高速公路在集镇区边沿开有互通和规划建设的大方运煤公路在集镇区边沿交汇,交通便捷,物流顺畅。 全镇有完中1所,完小1所,村级教学点7个,中小学教师172人,在校学生29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2%。有甲级乡镇卫生院1所,11个村已建卫生室,从业医师25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镇11个村4170人。六龙镇素有“小荆州”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曾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省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是全市唯一的省级诗词之乡。

(二)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现状。

在“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镇品味,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的总体目标指引下,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一期和二期主要实现了老集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古镇恢复重建、荆州文化广场建设、旅游区重点配套工程建设、小微企业培育和豆制品企业招商引资。具体如下:

资金筹措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一期工程自2011年6月启动来,以BT模式完成投资2620万元;二期工程以“8+3项目”为重点,投入省级补助资金330万元、市级补助资金1200万元、县级匹配补助资金1200万元。在古镇建设中,镇党委班子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做到倾斜投入,提前行动。在古镇建设工程启动前,筹措资金380万完成了镇区供水提水工程及配水管网改造,筹措资金200万对新兴路、市头街、元宝树街进行了硬化改造。至目前为止,全镇启动古镇民居改造700户,完工400户;街道硬化7373平方米,巷道硬化5100米,实现镇区大街小巷全覆盖;修建下水道1500米,铺设青石板5600平方米;修建了净化水厂,自来水安装到各家各户,镇区全部实现安全饮水;建成农贸市场1个,占地2300平方米,建成彩钢瓦棚1500平方米。

重点工程方面。路面工程万顺路、马匙街、中街等老集镇区主干道实现青石板全覆盖,荆州一街、广场路建成使用;荆州广场建设工程、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外装饰、敬老院完善建设工程、产业园区建设工程5号厂房均已建设完成;卫生院扩建工程、保障性安居建设工程中学教师周转房已经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工程正在初步施工阶段;体育场建设工程正在设计中;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正在规划中。

招商引资和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六龙镇党委政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立了招商引资项目库,重点开发以六龙豆制品系列为主的食品加工业。现已落地企业是贵州省黔香园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进行六龙豆制品系列产品开发生产加工项目,一期投入约2000万元,目前该公司已经采购加工机械,预计2014年7月入驻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小微企业建成了饲养规模200头肉牛的养殖基地、8000只蛋鸡养殖基地、100头黑毛猪养殖基地,并成立了合作社。

文化与旅游景区建设方面。修建牌坊一座、诗词文化墙400平方米;体现地方民俗雕塑3组、石狮子1对;制作安装古式招牌120块、花箱60个、石花钵石凳10组;购买安装灯笼1350个、灯带7200米、射灯1100颗、果皮箱40个、布置展厅一个,制作幸福小镇(古镇)规划沙盘一个;以富贵竹、桂花树、杜鹃花为主,实现集镇区30%绿化率;新建文化创新与服务中心一个,内设图书室、活动室、阅览室等,配备专职人员3名,开展日常工作;出版了《古镇六龙》系列丛书,主要为文史卷、诗词卷、书画卷。

二、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缺口大,融资渠道不畅通。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57%,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黄金阶段,如果没有足够的“真金白银”作保障,新型城镇化便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①六龙镇特色小城镇从2011年建设筹备阶段至今,已经累计投入资金0.893亿元,但要完成2015年之前的项目建设,尚需6.773亿元,资金缺口非常大。以镇为单位,统筹如此巨额资金,困难巨大,主要原因:一是特色小城镇建设初期阶段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投入成本高、资金回收期漫长。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初级阶段主要是还清以前的历史欠账,镇区供水提水工程及配水管网改造,进行主要街道硬化、建设污水与垃圾处理厂、修建下水道等。这些工程关乎基本民生问题,能改善基本的人居环境,但是投入成本往往较高,在几届政府任期内几乎都不可能回收资金。二是省、市、县三级财政支持力度小,乡镇自身财政来源规模较小,难以支撑特色小城镇建设。省、市、县支持六龙镇进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探索,鼓励六龙镇“近期做示范,长期探路子”,但是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贵州省级财政、毕节市级财政、大方县级财政都不可能为六龙镇特色小城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省、市、县累计为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投入资金2700万,尚有部分资金未实际到账。六龙镇虽然不是特别贫困镇,但是仍然有贫困人口2768人需要开展精准扶贫,加之六龙镇缺乏强有力的纳税大户,镇财政在提供教育、医疗、养老、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尚有一定的困难,不可能有多余资金投入特色小城镇建设。三是乡镇融资渠道少,难以通过现有金融政策获得巨额发展资金。六龙镇政府作为镇一级政府缺乏合理的投资渠道、合适的投资主体、投资产品和融资条件,根本就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成本合理、期限匹配、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往往仅限于运用BOT、BT等模式进行市场化融资。

(二)镇政府权小责大,职能定位不合理。

六龙镇政府是虽然是一级人民政府,但是社会管理权和执行权明显不足,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对称,由县政府直接领导的设在镇上的派出所所、财政分局、邮电等站(所)不断增加,将名义上拥有乡镇治理权的镇政府不断架空,与此同时各种名目的目标考核、层层工作检查,让镇政府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计划生育、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综治维稳等工作上。缺乏作为基层政府应该具备的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强制权,导致镇政府在开展日常工作中处处被动,僵化的体制决定了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方面遇到问题往往是无所适从,主要靠不断地打报告做请示解决问题。现行财税分割体制中,中央、省、市、县层层抽取税收,镇政府不具备独立的财政权,所得税款难以承担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支出,更不可能拥有大量的资金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同时,现行政府间财政关系,“过多强调财力分配(“分钱”),不利于分级财政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老了分税制对地方政府的激励作用,影响了财政的可持续性。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就会成为向上级政府甚至中央政府多拿钱的理由,导致一些地方“等、靠、要”依赖心理的形成”②不利于发挥地方的自主权和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二是工作繁杂,镇政府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力不从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堆积如山的上级文件中几乎每一个对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筹划,从人员、经费方面予以重点保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僵化的体制、有限的事权、微弱的财权、几乎空白的社会管理权和执行权让镇政府面对繁杂的工作任务,难以合理定位,将主要经济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特色小城镇建设方面。

(三)古镇吸引力小,人口凝聚性较差。

当前,我国“小城镇数量多,而且规模偏小。1.9万个建制镇建成区平均人口仅7000多人,相当多的镇不足5000人,集聚产业和人口能力有限,远未达到规模经济”③。到目前为止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并没有发挥出人口聚集效应,没有实现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落户到古镇。主要原因:一是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对农民落户吸引力小。与大方县城相比,六龙镇特色小城镇的交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娱乐等条件都发展不足,不能为准备落户的农民提供基本的现代生活需要。绝大多数的农民更愿意在经济实力具备的条件下落户县城。二是各项政策限制多,导致农民不愿、不能有序转移到小城镇。现有的户籍政策限制严格,要实行户口迁移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要缴纳各种费用,农民将户口转移到小城镇后,往往会丧失在村集体中的土地承包权,个人在集体财产中份额将不会折现,各种分红利益也随之丧失。对农民而言,在小城镇居住也要放弃以前免费的宅基地,花钱购买新的宅基地或者商品房。一旦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创业失败,将面临基本的生活苦难,对农民而言将户口迁移至小城镇发展,风险大、代价高、实惠少。

(四)招商引资难度大,缺乏主导性产业。

六龙镇在工农业方面均未建立起主导产业。工业方面,六龙镇虽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储藏量达1.6亿吨,建有6对合法煤矿,设计年产原煤222万吨,但是这些煤矿企业当中,以五凤大矿、五凤二矿为代表,其身份却是国有矿,并不向六龙镇政府纳税,其职工也主要以河南籍矿工为主,并没有带动六龙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加之,全球煤炭市场疲软和国家倡导绿色GDP,这些煤矿企业自身发展尚存在一定的压力,更难以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六龙镇发展。农业方面,六龙镇农户主要以种植烤烟为经济来源,产业单一,规模化程度低,适应力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在缺乏主导产业的背景下,六龙镇党委政府班子努力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开发以六龙豆制品系列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从招商引资的实际成果来看,与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发展的步伐不相一致。现已落地企业仅仅是贵州省黔香园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进行六龙豆制品系列产品开发生产加工项目,且并未实际入驻工业园区,带动六龙镇富余劳动力就业,从而推动六龙镇经济发展。调研结果表明,六龙镇特色小城镇招商引资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与县城相比,六龙镇在基本条件、政策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发展不足;二是外地企业对投资异地乡镇发展产业有政策稳定、发展环境、劳动力提供等种种顾虑。

(五)建设管理人才少,小城镇管理滞后。

“人才是第一资源”,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了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未来。打造一支政治信念坚定、能力过硬、结构合理、作风优良的干部人才队伍才能提升六龙镇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六龙镇现有干部职工107人,其中垂直管理部门19人,计生特岗13人,三支一扶1人,千人计划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3人(1人担任副镇长,2人为工作人员)。六龙镇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三大主要问题:一是干部职工信念不坚定,视乡镇为发展跳板,不愿长期扎根基层,人员流动性大;二是干部职工能力和作风有待提高,大局意识不强,团队化合作意识欠缺,执行力不强;三是干部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特色小城镇建设急需的建筑、规划、园林、金融、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

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急需提升的背景下,现阶段六龙镇特色小城镇管理滞后,严重制约了六龙小城镇品位的提升,影响了六龙小城镇的未来发展。管理滞后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镇辖区人员素质低,生活习惯陋习多,小城镇人员的基本道德素质与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速度不相一致;二是管理滞后,六龙镇现有的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方法模式老套,不能适用于特色小城镇的管理发展需要。

三、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对策

(一)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扩宽融资渠道。

在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发生政府的越位现象。政府越位“在城镇化进程中表现为政府行政权力主导,政府推动作用明显,甚至直接充当资源配置的主体,以政府投资拉动、土地扩张为典型特征,摊大饼式发展,导致城镇化发展的同质化,政府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地方债务负担沉重等,形成“半拉子”城镇化局面”④。小城镇建设发展初期阶段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投入大、见效慢、资金回收周期长,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证明以各级政府为投资主体,根本不可能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必然需要 “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为导向,引导企业作为主体力量,投资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积极支持大中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以BT、BOT等多种模式参与到六龙特色小城镇建设当中。探索开展PPP模式,实现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公共项目财政投资的转型。PPP模式“以公、私合作为核心,以有效引用市场要素为基础,充分发挥财政资源在调动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杠杆作用,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及财政投资项目安排开辟了一种有效的模式”⑤,应当在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融资过程中予以重视运用。

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激发民间资本活力,“鼓励民间资本流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医疗、保健、教育、体育、金融等领域放松管制。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参与城市供水、供气、垃圾和污水处理、城市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PPT模式,支持民间资本以BT、BOT、TOT方式参与道路、桥梁、隧道、公共停车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⑥。六龙镇特色小城镇的各类设施包括基础设施、荆州小区、六龙新区、洗步公园、农贸市场、敬老院工程、小商品批发零售市场等等都可以而且应当让各类企业和个人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以出租、有限期经营、出卖等多种方式回收资金。镇政府在小城镇项目建设中的主要职责应当定位为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企业等市场主体确实不宜、不愿投资的纯公共设施项目,镇政府应当积极向上争取,将项目放进省市县统筹建设的“大盘子”中和重点照顾建设的名单中。通过推进市场型、混合型、政府型等多元投资主体,规范化、市场化运作,为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二)探索强镇扩权之路,促进政府转型。

针对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遇到的问题,强镇扩权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一是合理的公共财政体制、投入与投资体制。按照分税制的要求和财权事权一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六龙镇财政体制,使之适应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六龙镇在镇辖区范围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和各种费用,除规定上缴中央部分外,省、市、县地方留成部分向六龙小城镇倾斜。二是获得委托授权,增强社会管理权和执法权。积极探索通过委托方式将部分县级权力重心下移,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用工、城建监察等四项职能,对六龙镇委托授权,切实实现检查监督权全部下放,审批权和处罚权见章盖章。委托授权可以有效弥补了大方县县政府职能部门对六龙镇特色小城镇的管理滞后及越位,解决六龙镇特色小城镇现实管理中的缺位问题,夯实六龙镇政府权力运行的坚实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六龙镇政府职能转变,在其辖区内有充分合理的事务管理权,理顺了县与镇之间的条块关系,解决了两者”有权管不了,无权不能管“的窘境,破解六龙镇镇政府权小能弱责大的矛盾,推动六龙镇政府能够有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三)提高服务改进政策,实现人口凝聚。

“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投入,使进城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幼有所教”⑦,真正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主体在六龙特色小城镇的身份和待遇问题,让他们能够扎根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要积极探索途径,让他们在落户六龙特色小城镇的同时,不丧失原有的土地承包权,能够通过出租土地承包权等方式获得收益,能够保留基本权利,从原有的村集体中获得红利,让他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到六龙特色小城镇创业发展,实现城镇化。对于农民到六龙特色小城镇中的居住问题,应当积极探索用其在村集体中的宅基地权置换在小城镇中的宅基地或者折现以购买小城镇中的商品房。

(四)营造爱商亲商氛围,建立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对小城镇发展举足轻重,可以避免六龙镇特色小城镇产业空心化和缺乏产业支撑。因此,重视发展主导产业应当是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关键点,应该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出台区域产业扶持政策,选择扶持市场前景好、投资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同时,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完善引导产业发展的措施,特别是要利用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高端农产品”⑧。对于六龙镇而言,就是要在人民群众普遍关注食品安全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挖掘、提升六龙镇豆制品制作的工艺,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严格把关,注重品质安全和深加工,以贵州省黔香园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精心培育豆制品产业品牌,提高市场认可度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豆制品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六龙镇特色小城镇的主导产业,推动六龙镇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利用六龙镇自然环境优美、交通相对便利、农村富余劳动力充足等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注重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林下经济等产业,以农民合作社等形式为载体,引导农户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道路。

为了破解招商引资难的问题,六龙镇党委班子主要应当采取以下途径开展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加强爱商亲商文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人人关心招商引资工作,爱商亲商的浓厚氛围,让每一个六龙人成为六龙镇特色小城镇招商引资的“活名片”,吸引省内外企业家到六龙镇投资,使六龙镇成为投资新热土。二是提升服务质量,开展人性化服务招商引资。六龙镇党委班子主要成员将分管招商引资工作,成立六龙镇招商引资一站式服务办公室,以商为本,为有意投资的企业提供相关政策咨询、项目审批、核准登记、注册发证、跟踪协调、投诉处理等服务,让企业感受到六龙镇的诚意和热情。三是创新观念,实现企业与本地合作可持续化。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六龙镇应当准确定位自身发展,不唯GDP论英雄,提高对引进企业的鉴别能力,根据六龙镇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开展定向招商,防止盲目引进导致的社会资源浪费。

(五)培引结合建好队伍,建设文明古镇。

针对六龙镇干部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努力,建好队伍:一是培引结合,调整干部人才结构。人才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磨损,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损失。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必须重视从城镇化建设、招商引资、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升干部职工的素质。与此同时,要向上级政府申请资金和政策,为六龙镇引进建筑、规划、园林、金融、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真正实现打破唯资历和学历提拔干部,以“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让干部人才能够愿意长期扎根基层,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推进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快速发展。二是注重管理,提升干部人才素质。对干部人才队伍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卡上下班,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滞后管理状态,要积极探索以目标管理人、以价值引导人、以岗位培养人的导向,通过小城镇建设实践,在团队化工作中,让干部职工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为提升自我而不断努力,为服务群众而不断努力。

针对六龙镇特色小城镇管理滞后的困境,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建管并举,注重特色小城镇管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六龙镇特色小城镇投入再大,建设再好,如果不注重管理,小城镇的设施很快就会损毁,旅游人气很快就会下降,最终变成一座衰败的空城。为强化管理,让六龙古镇焕发青春活力,应当尽快制定《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管理办法》,向上申请执法权,维护六龙镇特色小城镇的基本秩序,改变居民精神面貌,以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迎接八方来客,让古镇充满人气。二是注重宣传,营造“古镇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良好氛围。通过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文明承诺责任书,强化文明古镇宣传等措施,奖罚分明逐步引导群众改变生活陋习,提高基本素质,打造一个古香古色、环境优雅、安定和谐、充满朝气的古镇。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探索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到城镇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贵州省大方县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发展快、示范效应明显,同时其面临的资金短缺、镇政府权责不统一、招商引资难、人口凝聚力差、城镇管理理念和模式滞后、缺乏主导产业和人才支撑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题。笔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客观实际地立足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五大对策:一是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扩宽融资渠道;二是探索强镇扩权之路,促进政府转型;三是提高服务改进政策,实现人口凝聚;四是营造爱商亲商氛围,建立主导产业;五是培引结合建好队伍,建设文明古镇,从而为推进六龙镇特色小城镇快速健康发展建言献策,也为我国小城镇建设探索作出建设性思考。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课题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J].中国财政,2014年第2期。

[2]杨志勇,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规范化应更加注意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J].中国财政,2014年第1期。

[3]胡怀邦,助力实现“三个1亿人”目标[J].求是杂志,2014年第4期。

[4]徐利,创新城镇化理念积极稳妥解决公平、效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财政,2014年第4期。

[5]武若思、王春成,PPP模式与公共项目财政投资的转型[J].中国财政,2014年第3期。

[6]朱晓云、饶嘉、万志刚,推进产业造血扶贫拓宽农民致富路[J].中国财政,2014年第4期。

注释:

①国家信息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课题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J].中国财政,2014(2):19.

②杨志勇,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规范化应更加注意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J].中国财政,2014(1):25.

③胡怀邦,助力实现“三个1亿人”目标[J].求是杂志,2014(4):18.

④徐利,创新城镇化理念积极稳妥解决公平、效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财政,2014(4):66

⑤武若思、王春成,PPP模式与公共项目财政投资的转型[J].中国财政,2014(3):44-45.

⑥国家信息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课题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J].中国财政,2014(2):21.

⑦胡怀邦,助力实现“三个1亿人”目标[J].求是杂志,2014(4):18.

⑧朱晓云、饶嘉、万志刚,推进产业造血扶贫拓宽农民致富路[J].中国财政,2014(4):55。

作者简介:李海龙,男,讲师,1985年6月出生,陕西凤翔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政教学,主研方向:哲学、思政。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87-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82.29;D616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科学发展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述评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论广东省连南县主导产业的选择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表分析的黑吉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研究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江西省赣州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其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