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里的别样人生

2015-12-29 00:00:00
农家书屋 2015年6期

新民书屋,是解新民给自己管理的农家书屋起的名字,也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农家书屋。

自全国性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来,盐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建设工作,目前314个行政村全部建有农家书屋,藏书总量超过70万册,人均1.5册以上。解新民作为一个残疾人管理员,给新民书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身残志不残 创办农家书屋

解新民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童年时因患重感冒治疗不及时,落下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双腿残疾,无法正常行走。母亲激励他,只要拥有知识就能找到出路。于是他发奋读书,立志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他成绩优异,却因身体残疾被大学拒之门外。痛苦、悲伤、致命的打击,一辈子要与拐杖相伴,曾使他几次有过轻生的念头……对知识已经产生无比眷恋的他忽发奇想,为何不自己办一个书屋,既可以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生活技能,也可以方便大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想到就做,1984年,在当地政府和区图书馆的帮助支持下,他腾出家里最好的房子,用仅有的260册连环画创办了该区首个农家书屋。书屋就设在他家的东房内——那是他年迈的母亲为他准备用来娶媳妇的新房。为了创办书屋,他先后卖掉了家里赖以生存的两只奶羊,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两床母亲为他娶媳妇而缝制的被子,又挨着亲戚一家一家地借钱。年迈的母亲大年三十冒着漫天的雪花,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外村的大姐家借钱。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将所有的心血与精力都投入到了书屋的建设中去。就连1996年政府征用土地给他的征地赔偿款,他都没有留下一分钱,而是全部用在了书屋扩建、设施增加与新书购进上,新建了书屋5间、购置图书4000余册、购买了新书架5个……而当时,他与年迈的母亲仍住在那已有40多年历史的土坯房里。

筹建伊始,村里就送来50元支援款 ;区图书馆馆长亲自带队,为他送去300多册珍贵的书籍和一张办公桌、两张椅子,并多次发动单位干部职工为他捐款捐物;2000年省文化厅、图书馆在区文化部门的陪同下为他送来图书279册,各种杂志166册;2004年,文化部开展送书下乡工程,为他的农家书屋送来了360册图书、13张光盘,并帮他购买了电视、VCD等设施;2005年,盐湖区政府又专门拨款1万元为他的书屋更换了新书架,建成了盐湖区第一个藏书万册的农家书屋;2007年,省粮食储备库为他的农ut/uusb932W16oVEyCDcF0Ee/+WNXMG2GSSKhn/jOPo=家书屋送书330册;2007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两次捐助书屋购书经费1500元;2008年,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启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八部委又为他的农家书屋送来了图书1500册,光盘100张……

转眼20多年过去了,凭着对知识的迷恋与追求,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帮助下,解新民用残疾人力所能及的办法将这个农家书屋越办越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新民书屋先后被市文化局和省文化厅命名为“三星级农家书屋”“办好农家书屋,提高农民素质”典型书屋。省、地、市、乡各级领导都多次光临,对他的做法给予肯定和支持。2010年11月,他的书屋还荣获了山西省优秀农家书屋称号。目前,解新民农家书屋已发展到拥有藏书1.2万余册,报刊30余种,电视机、VCD俱备,年图书流通量达5000册次左右。

自圆大学梦 管理出新招

书屋虽小,内有文章。新民书屋每天6点开门,12点下班,下午两点半上班,18点半办下班。书屋每天都有人借阅,多的时候一天有二三十人,少的时候也有十余人。解新民若是偶尔有事外出,要看书的就站在门外等,几乎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书屋创办初期,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书籍损毁、丢失率惊人,而且由于摆放比较乱,经常是村民找一本需要的书要找很久。为了管理好书屋里的图书,更好地发挥每本图书的作用,解新民主动向区图书馆的同志求教,针对性地学习了《怎样办好农村图书室》 《农村图书室怎样管理》等资料,并结合书屋实际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

在掌握了更多的图书管理知识后,他甚至将书屋的图书按《中图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全部图书按照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分为十大类,做到了分类到架、一目了然、管理方便、借阅有序,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模式。为确保图书不遗失,他还印制了图书登记簿、目录分类登记簿,又逐册打号、盖章、登记、上架,真正做到了书屋虽小,规制健全。

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解新民还孜孜不倦地学习各类图书管理知识。1990年,在图书馆同志的帮助下,解新民以惊人的毅力通过了13门专业课程考试,取得了由人文函授大学群众文化管理系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实现了他的大学梦和创业梦,也为自己书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农家书屋是政府惠民工程,应当以政府扶持为主,但政府资金也不充裕。为了农家书屋的发展,解新民花费了超越常人的心血和精力。他平日省吃俭用,一分钱也要掰成两半花,全身心投入,一个心眼地谋划着、张罗着。从事图书传播事业20多年以来,未曾为家里添一件家具,也未曾为自己扯过一件像样的新衣服,微薄的收入全部用于新书购进与补充上。面对物欲横流和自己的窘迫实际,他坚持购有用的书、购合适的书不动摇。在他的农家书屋里,科技、农业类图书占相当大的比例。村里人都称新民书屋是他们的知识仓库。

新民书屋又是服务周到的书屋。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解新民忘了自己腿脚不方便的病痛,将农家书屋交给年迈的母亲看管,自己拄着拐杖去送书;为了村里的小伙子戒掉毒瘾,他一次次忍受白眼,手捧书本,三番五次与对方促膝长谈;为了找到适合养殖户阅读的图书,他辗转倒车,一家书店一家书店求购村民需要的图书资料……他远离物质的喧嚣与吸引,沉溺于图书的传播与灵魂的锤炼,并因而忘我、乐此不疲。

通过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的管理,新民书屋不断发展壮大,受到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喜爱,逐渐成为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小书屋大文章 知识惠及千家

新民书屋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是本村群众最喜欢去的地方,甚至辐射到周围的四邻八乡和工厂。有一段时间,新民农家书屋中养兔书籍断了货。村里不少人养兔,有些技术不掌握便前来借阅养殖书。“养兔的人不爱看光盘,说那一闪就过去了,记不住,还是读书来得扎实。看了一遍又一遍,非弄懂不可。”解新民说:“借书人太多,书库里的养兔科普读物全被借走了,帮他们解决了不少难题。”

岳坛村村民路永泉种了几亩桃树,新民农家书屋几乎成了他的技术专家库,隔几天就要来一趟,寻找相关的资料和案例。有时候借书时间长了,解新民催他还书的时候,他就说,再宽限几天,还有几个问题没弄明白。看着科技书种田栽果树,路永泉找到了从未有过的乐趣。每每桃子熟了时候,他总要给解新民送上一篓。解新民心里比吃了最甜的桃子还要甜。

很多养殖户都感慨地说:有了新民书屋,咱也敢在科技致富的路上潇洒走一遭!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岳坛村周围增加了不少企业和工厂。厂子多了,人也多了,一些闹矛盾、酗酒、打架、赌博的恶习也多了。一时间,各类外来打工者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了老板们普遍头痛的事。但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很快在新民书屋得到解决。一些打工仔意外发现了这个堪比城里的图书馆,看着摆放有序、种类繁多的图书不由心喜,立刻邀请朋友一起过来看书。沉溺于图书的海洋,他们再也没有那份闲情逸致去游手好闲。新民书屋成了打工者们的精神家园。

目前,新民书屋有固定读者300余人,年接待读者5000人次,累计接待四周乡村读者10万余人次,为农村科技致富和村风村貌变化做出了贡献。

现在的解新民已经是知天命的年龄了,他的老母亲已于2000年去世,留下他独自一人与农家书屋为伴。他默默用图书慰藉着自己坚强的人生,造福四邻八乡的农民。他的书屋在盐湖区农家书屋工程中只是沧海一粟,但他数十年如一日、身残志不残造福群众的精神和意志,足够鼓舞每一个热爱图书、投身书屋建设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