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小人书,一幅图,配几十个字,薄薄的几十页,就将一个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小人书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来说,是有着特殊感情的:一分钱租一本书,能够美美地看上半天。对于许多从那个时代来的人,不管后来有着怎样沧桑起伏的人生,“小人书”都是他们一生中充满情趣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连环画的艺术特点
上世纪50至80年代,看连环画是一项全民爱好,无论是战争题材的《鸡毛信》《野火春风斗古城》,还是历史故事题材的《三国演义》《水浒》,小人书都卖得特别火热。可以说,连环画伴着几代人长大。
连环画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主要是因为它有3个主要特点:
一是连环画的“俗”。这种“俗”不是廉俗,而是通俗化,是大众化。正因为连环画通俗易懂,所以人们愿意看,比如当时流行的《铁道游击队》《三国演义》。
二是连环画的“小”。不仅体积小易于携带,而且文字内容也短小,却小中见大,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浓缩在小小的一本书中。
三是连环画的“雅”。艺术是很难普及的,连环画却将绘画艺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是通俗之雅,也是大众之雅。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获得了平民百姓的喜爱,也让众多知识分子痴迷不已。鲁迅在早前就曾说过:“连环画早已坐在艺术之宫的殿堂里了。”
连环画的历史发展
连环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由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记。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民间有一种通俗的讲唱形式叫做“变文”,每段文字配一幅图,图的内容有佛经故事、民间传说等。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画的形式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有插图的书本大量出现,受到读者的欢迎。
清末,石印技术的发展让图画的印刷更为方便,连环画这一形式也受到了更大的推广。
民国时期,连环画开始迅速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1925年到1929年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岳传》的连环画书,题名上有“连环图画”,这是第一次使用连环图画作为正式名称,这一叫法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后改为“连环画”。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品有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直到现在,这个大脑袋、三根头发、蒜头鼻的名叫“三毛”的男孩子,都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连环画人物。
连环画的繁荣和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
当时连环画的内容大多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婚姻法等国家的大事为题材;一些古典名著也成为了连环画的表现内容,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等等,很受人们的喜爱。
20世纪50年以后,连环画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作品内容百花齐放,绘画风格精彩纷呈,这一时期除了连环画以外,还出现了《地道战》《地雷战》等一批电影连环画。
据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助理倪延风介绍,这一时期连环画得到大发展,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
一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人民文化水平低,文盲率高,当时开展的扫盲运动中大量发行了连环画。由于连环画文字短小精悍,能够将故事浓缩在图片和较短的文字里,所以政府选择将连环画作为教育人民群众读书认字的一种重要方式。二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人民生活水平落后,买不起书,连环画既便宜又便于互相交换着看。三是因为连环画便于携带。当时人民务工务农较为忙碌,连环画体积小易于携带,有空就能坐下来看两页,内容也通俗易懂。
50年代,由于毛泽东提倡艺术要为广大工农兵服务,因此政府对连环画的出版单位进行了重组,此后的出版工作主要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进行。1951年底,以连环画为内容的期刊《连环画报》创刊。
连环画的盛行在当时具有重大影响意义,不仅为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充实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普及了历史文化知识,对中OFgCvtRLtcb3u+Urdcow1PwuSURRsmaoUC6mQFCn3J0=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这一时期,连环画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批连环画艺术大师,如贺友直、刘继卣、戴敦邦、程十发等,他们对连环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有“东方的伦勃朗和米开朗基罗”之称的刘继卣,他创作的连环画《鸡毛信》,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3月出版,48开本,始一发行,即引来购书热潮。
《鸡毛信》连环画是根据作家华山同名小说改编的,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海娃在送一封十万火急的鸡毛信时,与日伪军相遇。海娃机智勇敢,将信拴在一只羊的屁股下,并将鬼子带入八路军的伏击圈。
渐向低谷,努力创新
1978年后,中国的建设开始全面恢复,连环画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期。1985年,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成立。
然而1985年后,影视媒体的飞速发展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外国漫画、动画也开始进入国内,由于当时连环画的发展断层,这些艺术形式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从此,连环画已经不是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也不是重要的识字工具书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环画开始青黄不接,接下来越来越走向“文物”。连环画市场不断被影视媒体所分流,年轻的美术人才也不再看重这种艺术形式,小开本的连环画亦不再出版,仅有一些著名版本的作品重新出版,满足一些连环画爱好者收藏的需要。
据倪延风介绍,连环画阅读市场逐年萎缩的现象不仅和其他大众传播方式出现分流市场有关,也因为连环画在选题和绘画手法上已经没有新意了:选题依然沿袭数十年前的那些,多为古今中外名著和革命传统故事,却少了对当下的关注,并且缺乏原创性。现今,连环画新品屈指可数,能被读者认可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连环画市场萎缩几乎不可避免。
尽管如此,连环画也并没有选择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连环画不再是大众喜爱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是却成功吸引了一批收藏爱好者,使它成为继字画、瓷器、邮票、古玩之后的第五类热门收藏品。在倪延风看来,连环画的艺术形式是值得肯定的,连环画在市场上还是有生命性的。他表示,今后出版社将继续进行连环画艺术形式创新,进行内容转变,争取能够展现新时代的东西。而且将不再拘泥于国内市场,也要转向海外市场,将连环画这种有意义的艺术形式推向世界。
2009年,连环画出版社就曾出版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连环画共8册)》,以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从各个方面热情讴歌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精神,给人们以强有力的精神鼓舞。这是连环画界内容创新的一次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