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大世界里世界大

2015-12-29 00:00:00李月星
农家书屋 2015年6期

近日,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确立的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吴桥娃娃》正在紧张排练中。

据悉,《吴桥娃娃》是由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沧州杂技团、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共同创作编排的杂技剧,共有30余名演员,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吴桥娃娃们面对凶狠的侵略者,临危不惧,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深入敌穴歼灭敌人、成功解救同伴和伤员的故事。

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齐志义表示,本剧将充满传奇色彩的吴桥民间风土人情和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杂技转化为舞台动作和舞蹈语言,运用纯哑剧的表演形式对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给予了传神刻画。本剧将于6月在吴桥杂技艺术中心首演,7月到石家庄演出。

大世界里开眼界

《吴桥娃娃》讲的正是吴桥的故事。吴桥县一直以来都有“人间游乐无双境,天下杂技第一乡”的美称。

出了吴桥汽车站就能看到“吴桥杂技大世界”的大门,好像一个放倒的沙漏。进门后两边都是卖魔术道具和特产的小店,再走走就能到江湖文化城了。据介绍,江湖文化城是吴桥杂技保留的最原汁原味的地方,是所有景点中最能吸引游客注意力的,文化城里有很多老杂技艺人,八大怪都在这里设台表演。

再往里走走就能看到江湖文化城内第一景——吴桥杂技世纪钟。正面看去,世纪钟的右面是驯化小白鼠的表演,左面是传统技艺布偶戏。鬼手王保合的鬼手居就在世纪钟附近。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王保合声音高亢,吸引了不少观众,不过更为引人注意的是他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功力。

王保合是国内著名的杂技魔术演员,今年71岁。1944年,他出生在吴桥聂庄的一个农民杂技世家,当年名满京城的“天桥八大怪”之一的杂技师王玉林就是他的曾祖父。

6岁时,王保合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艺,当时年龄小,正是练习缩骨功的好时候,于是他从缩骨功开始练起。1958年,王保合加入了吴桥马戏杂技团,成了一名正式的杂技演员。

30多岁时,王保合在家人的建议下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三仙归洞”,这也正是让他后来名声大噪的一门绝活。

前二十几年的深厚功底加上超乎常人的勤奋和悟性,很快,王保合就练成了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的“鬼手神功”。

所谓的“三仙归洞”需要的道具其实很简单:两个小碗、三个小球和一双筷子。表演时,王保合只需把两个球分别放进两个小碗,留下一个捏在手中,让观众们猜两个碗里各有几个球,不管观众怎么说,揭开小碗后,碗下的球数目总是不对。

时间一长,他便有了中国魔术“第一快手”的赞誉。

“三仙归洞”作为江湖艺人卖艺前吸引观众的小节目,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张果老错吃了人参果成仙后精通幻术,且擅长隐身术、大搬运术,因此号称“通玄先生”。李隆基做了唐朝皇帝后,请张果老到宫中为他表演,借机相求长生不老秘方。张果老从袖中取出一片折纸,打开后便成了一个驴的形状。张果老吹出一口仙气,转眼间,一头白毛驴滚地而起……至于之后怎么样,说书人也不得而知了。

如今的王保合已经甚少外出表演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三仙归洞”这手绝活已经有了传人,但缩骨功因为很少有人能受得了练功时的辛苦,就要面临失传的危险。

沿着街道继续走就到了吹破天剧场,这里人潮涌动,掌声雷动。

只见一位身穿唐服的光头艺人正在吹奏起欢乐的唢呐。他吹唢呐和常人不同:一会儿把唢呐的哨子从唢呐里拿出来放到壶嘴里,然后利用茶壶和壶盖的开合吹奏;一会儿又把哨子放到喇叭口直径有一米长的大喇叭里接着吹;一会儿又把两把唢呐放到两个鼻孔里猛劲吹奏 ;一会儿又在鼻奏唢呐的基础上,在鼻梁或额头上再平衡其他物品,甚至顶着旋转的足球或者一暖瓶热水照吹不误;一会儿又倒立着吹……

最为让人叫绝的是“吃香烟鼻奏唢呐”,只见他把燃烧的香烟吃进嘴里,闭嘴,鼻奏唢呐,一缕缕烟气从唢呐管中徐徐而出……这时,台下都会掌声四起,喝彩声不断。在大家的叫好声中,一曲结束,燃烧着的香烟又从嘴里翻转而出。

他就是杂技大世界“江湖八大怪”中的“第四怪”:何书森——鼻奏唢呐震中外。因为当今口中吐烟雾,鼻子还能吹出声乐来,这种鼻口齐用的绝活,极少见了,所以人们送他外号“吹破天”。

接下来还能看到杂技大世界的其他六大怪,有艺人在表演手心拍碎鹅卵石,有人表演登刀山,各种绝活信手拈来,围观群众呼声不断,不肯离开。

常赴外地只为养家糊口

经人介绍,本刊记者跟随一个村里的杂技团前往南京。

这个杂技团共有27位成员,虽然人少但是绝活多,经常在全国各地演出。

团长王纲是吴桥人,他说团里的演员基本都是一个村的,也有一家子都是杂技演员在团里工作的。外出时这样的邻里关系也能有个照应。王纲已说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南京表演了,这次出来他还带了妻子和女儿同台献艺。9岁的王丽琦身体很柔软,好似一条蛇,她跪在地上,以膝盖为支点,头后仰,从地上叼起一朵花。丽琦妈妈说,她从两岁多就开始练习杂技了,三四岁就开始登台演出。

王纲家在村里算得上是杂技世家,祖上几辈人都是靠杂技养家糊口。就算近些年年轻一代有很多人选择不再从事杂技行业,但现在村里下至三四岁的小孩,上至六七十岁的耄耋老人,都有练杂技的。

有时表演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说到这里王纲回忆起一件事:有次在户外演出时,竹竿断了,爬竿的演员从半空掉下来,幸好团里一个同事赶紧接住了他,要不后果不堪设想。“七八米的爬竿,没有威亚,专业院团是不敢在户外表演的。但我们就敢,我们也是拿着命在演,万一阳光刺眼、风一大,在地上用肩托竹竿的人一晃,竹竿上的人就难以掌握平衡。”尽管事情过去很久,王纲说起来依旧紧张到汗涔涔。

跟以往杂技艺人外出演杂技、混碗饭吃不一样的是,王纲这一代,越来越多的一二线城市邀约他们去表演杂技。他这几年比较忙,一年在家待不了几天,大概要去七八十个城市,表演密集,今年就是腊月二十九才回的家。

经分析,王纲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演出市场广大,另一方面,想学杂技的孩子越来越少。“现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一天练七八个小时的基本功,哪个家长能舍得。而且如今务农收入也多了,外出打工赚的更多。像杂技这样的青春饭,已经不吸引人了,谁愿意干。”

王纲这些年每年都会带10来个徒弟,其中几个家中特别贫困,他本想教他们些本事让他们以后能有个吃饭的技能,不料,没有人能坚持很久,大多学个五六年就去工地上干活了,“毕竟那个来钱更快嘛。”王纲不无失意地说。

第二天晚上,杂技团到一个剧场演出。观众席上人头攒动,台上的演员们一会儿化身厨师,让杯盘碗碟在支架上舞蹈;一会儿化身蜘蛛侠与超人,噌噌噌蹿上7米高的竹竿;一会儿化身小狸猫,6把椅子不规则摞着,他也能稳稳站住;一会儿又化身美猴王,手中的“金箍棒”绕得人眼花缭乱;就连最不起眼的呼啦圈,也能近百个同时旋转……

面向海外输送杂技人才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就在杂技大世界的西边,是河北省政府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一所专门培养杂技人才的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是世界马戏杂技学校联合会成员之一,也是我国杂技界办学规模及影响最大的杂技人才培训基地,在国内外都有极高的知名度。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985年建校至今,毕业生分配到全国20多个杂技团,输送杂技魔术人才达到两千多人。

自2002年开始,学校受商务部委托,开始招收非洲留学生。至今已培养10届、近300名学生,是中国唯一的文化杂技类援外项目。

近日,有一批留学生正从这里毕业。

5月中旬,加纳留学生穆罕默德将从这里毕业,离开学校并在中国开始新的生活和工作。18岁的他有点腼腆,他说他现在只会一点点中文,短暂的吴桥杂技学校学艺之旅,让他领略了中国多彩的文化。今后他将继续留在中国上班,并且打算工作日上班周末去表演杂技,因为这样会让生活变得很有趣。

说起非洲留学生的技艺,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国际交流科主任乜冠华表示,学校的非洲留学生曾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二次部长级会议、北京首届中非青年联欢节上进行演出。演出很成功,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也为加深中非友谊、加强中非交流做出了贡献。

据了解,杂技学校去年共招收了26名学生,分别来自苏丹、埃塞俄比亚、赞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加纳等国,统一接受为期一年的杂技训练。

乜冠华表示,学校会在入学时对学生加以区分,根据不同起点分别进行教学。完成基础教学后,再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学生自身意见因材施教,教授不同的科目。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查理克今年21岁,即将毕业的他对学校有点依依不舍,他说:“这里的人对我都很好,最有意思是我能学到很多东西,在文化上、语言上和生活上,给我很多不同体验。”

谈及未来,查理克说:“我觉得我会成为一个杂技表演者,我想我会回国,到时候再找工作。”

其实查理克是被学校03级的一位埃塞俄比亚学生叶纳推荐过来学习杂技的。2004年,叶纳学成回国之后,和他在吴桥的同学泰斯范一起在当地办了一个100人左右的马戏团,取名“非洲梦的马戏团”。叶纳,建立了一个叫。这些年来,先后在英、法、日等20多个国家进行了巡回演出。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研究员李炜婷今年1月份曾远赴埃塞俄比亚,并专门了解了叶纳回国后的情况,她表示,“虽然杂技在当地的基础较薄弱,但跟马戏团学成之后能够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练起了杂技,还有很多人有意愿来吴桥进一步深造。据我们了解,除了查理克这样参加援外项目的学生外,还有人自费来吴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