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是指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一种新的长期态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要求。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一)适应经济新常态要保持“新心态”。
新常态下,一方面,经济要保持稳定发展,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要从要素驱动、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一方面,新常态尚未完全建立,旧模式已难以为继,必然会面临诸多矛盾、困难和挑战,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的调整、传统发展惯性深刻影响。因此,必须要用新心态、新思维、新理念适应新发展。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成败。首先,要有正确的“认知心态”。不再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不能偏颇的理解和简单的归结为低速发展甚至不发展,更不能作为“为官不为”的借口,而是要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其次,要有从容应对的“平常心态”,要努力克服经济发展短期的阵痛,不计一时之得失,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战略眼光,着眼长远,保持定力,从容应对。第三,要有正确的“政绩心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要主动摒弃落后产能、培育新的产能替代,可能对经济指标有影响,甚至影响显绩,所以,要有忍受寂寞的耐心,甘为人梯的苦心,老骥伏枥的雄心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包容心,把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新的“政绩观”。
(二)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更加“主动作为”。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态势已经改变,未来10年,将主要从出口、投资拉动转向内需消费和创新驱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内需消费的潜力巨大,深化改革释放红利的空间巨大,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等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定要按照新常态下的新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产业发展、改革攻坚、开放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扶贫等方面,更加主动有为,化被动为主动,变弱势为优势,挖掘消费潜力、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准确判断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重点,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谁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领头雁”,谁就将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点。回顾我国改革开发的历程发现,行业“领头雁”十年一轮替。上个世纪80年代为满足温饱,是纺织、食品等轻工工业率先发展,90年代后,人们追求“用”的满足,耐用消费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行业成为“领头雁”。进入21世纪后,“住”“行”需求增加,房地产、汽车及相关产业“爆发式”增长,并带动钢铁、煤炭、电力等产业高速增长。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现代服务业成为行业“领头雁”的潜力巨大。国外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向教育、文化、健康等领域转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吃穿住行”基本满足,新“五大需求”——“学乐安康美”(即:学习需求、快乐需求、安全需求、健康需求、美丽需求)的需求越来越多,而这些需求都要通过现代服务业来满足。
可以预见,以下四大类现代服务产业将得到大发展: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业、物流、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这一行业发展最快,其比重达到50%以上,而我国仅为15%;二是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娱乐、教育培训、数字动漫等。美国、日本的占比分别为17%和12%,而我国为3%;三是健康产业。包括养老健身、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等。这一产业被称为继IT产业之后全球“财富第五波”,发达国家占比超过15%,而我国为4%-5%;四是旅游休闲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主要环节和与旅游相关的各个行业。2015年世界发达国家进入“休闲时代”,世贸组织预测,2020年底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国家已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并出台了《旅游法》。各类跨行业、跨领域的新产业、新业态也不断涌现。
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推进民族地区新发展
作为民族地区来说,面对经济新常态,更要在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才能把握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实现追赶跨越。
雷波距宜宾190公里,具有七大战略功能。一是能提供两位于三峡电站的清洁能源;二是能够保证三峡大坝的安全;三是加快开发国家急需的战略资源;四是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五是提供800公里的黄金航道;六是连接云南的桥头堡,实现上海、云南“两头”开发;七是促进川滇黔地区,特别是乌蒙山区的加快开发。雷波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方面是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总量低,欠开发、欠发达;另一方面是境内资源富集、机遇叠加、潜力巨大,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一)持续不断的投资拉动,促进县域经济在新常态下发展壮大。
在经济新常态下,县委政府变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的“劣势”为发展背负的转型升级压力相对较小的“优势”,高位切入、轻装上阵,直接走一条高效、低成本、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继续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立县、城建亮县、旅游兴县、民生和县”战略,打好资源经济、生态经济、流域经济、通道经济和节点经济“五张牌”,着力打造百亿级水电、百亿级磷化工、百亿级旅游业、五十亿级特色农业、二十亿级矿冶“五大产业集群”,建成“五大基地”,即把雷波建设成中国水电产业基地、中国新兴磷化工基地、中国优质脐橙基地、四川重要农副土特产生产加工基地和川滇结合部旅游集散地,实现“三大目标”,即攀西地区通江达海的桥头堡、凉山东部交通枢纽和凉山东部经济发展高地。
(二)抓新型工业,把工业强县作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支撑。
依托储量达22亿吨的磷矿和富集的水能风电等“六大资源”,重点瞄准新型磷化工,大力发展电子级、食品级、药品级磷化工产品,占领产业高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百亿级水电、百亿级磷化工、二十亿级矿冶,把雷波建成中国水电产业基导、中国新型磷化工基地、中国清洁能源基地。目前,装机1386万千瓦、全国建成的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电站全部投产,规划的“一基地,两集群”中小水电站在建和建成的有17座,装机40万千瓦,装机容量50万千瓦的风电明年启动建设。按“一园多组团”布局的山地型磷化工产业园区已入驻湖北洋丰、山东施可丰、新都化工等6家磷化工企业。三年来,园区累计实现产值150亿元,上缴利税10个亿,3000余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
(三)抓特色农业,把农业立县作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基本保障。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之一。坚持以抓工业的理念狠抓特色农业,实行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重点依托脐橙、茶叶、莼菜、核桃、竹笋、青花椒、白魔芋、芭蕉芋猪、小凉山土鸡等“九大农特产品”,抓好现代农业生产园区建设和产品深加工。以土地流转为核心,构建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8万多亩,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为主的经营主体1200多个,种植脐橙5万亩、茶叶20多万亩、青花椒20万多亩、核桃35万亩,天然放养牛羊50多万头。在第十五届西博会上,雷波作为攀西地区唯一一个“政府馆”进驻中国有机馆参展,在短短5天时间内,接待参观游客4万多人次,签订意向协议132份,金额达到8300多万元。雷波脐橙品牌价值达36亿元,雷波青茶、马湖莼菜、野生罗汉竹笋等5个农特产品成功创建“有机农产品”,雷波成功创建成为“四川省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打造五十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成中国优质脐橙基地和四川省重要农副土特产生产加工基地。
(四)抓现代服务业,把旅游兴县作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抓手。
雷波拥有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品、良好的生态、淳朴的民风、适宜的气候、日益便捷的交通,具备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天时地利人和。依托省级风景名胜区马湖、有南方“呼伦贝尔”之称的27亩阿合哈洛大草原、148万亩原始森林、集奇雄险峻为一体的金沙江大峡谷,以及彝族民歌文化和三国孟获文化、溪洛渡电站“数字化”大坝、高峡平湖等众多景观景点,推出了“观赏大坝雄姿、畅游金江峡谷、饱览湖光山色、领略草原风光、观光原始森林、体验风情文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奋力打造百亿级旅游产业集群,建成川滇结合部旅游集散地。
(五)抓城建强引擎,把城建亮县作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强大动力。
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是新常态下的重要任务。经济新常态,为雷波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大做强城市聚焦效应和“溢出效应”带来了新的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在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规划中,将雷波确定为金沙江下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县城打造成依山傍水,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川滇风格、宜居宜游、宜业宜商的“锦绣江城”,将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
(六)抓民生改善,把民生和县作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出发点落脚点。
民生为大,民生为本。雷波坚持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积极解决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增收难等“八难”问题,突出解决“增收难”这一核心问题。力争通过3年时间,完成全县281个村的彝家新寨建设,让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同时实施精准扶贫,广泛推广短平快种养殖项目,开展电工、焊工、理发等劳务输出培训,力争实现一家一户有一人脱离农业生产就业。总之,始终坚持发展为发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