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20多个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50多名院士、100多位专家编制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由国务院正式印发。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10年行动纲领,描绘了用3个10年时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具体战略方针、任务及重点工程、领域。
编者:1865年的今天,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黄浦江畔创立,中国民族工业由此发端。150年的风雨坎坷,中国制造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眼下,不仅在体量上傲踞全球之冠,在质量上也正以《中国制造2025》为蓝图,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前沿高端。
苗圩(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优势劣势并存
首先讲我国的优势。第一,我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还有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第二,我国有一大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第三,我国有一个发展制造业的长期方针和战略。第四,我国拥有一大批人力资源,特别是新时期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我国制造业中,这是我们的四大优势。
当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有短板。按照问题导向,首先,技术上还缺少持之以恒地对创新的投入和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第二,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中国制造还没完全意味着是一流的品质,一流的产品质量;第三,结构还不够优化。虽然我们有大量的企业,但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虽然我国有大量的人才,但是缺少跨国公司的领军型人才;第四,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烈。既需要节能减排,又要实现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第五,我国仍需源源不断的新劳动力红利来补充我们的发展。前30多年,我国基本上是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支撑整个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如今新一轮的发展需要的是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人才,以具有知识、技能的人才来支撑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周济(中国工程院院长):
中国制造2025非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将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15年到2020年,将全面推广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应用,部分行业和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术试点与示范,如大力推进“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工程;第二阶段为2020年到2025年,将大力推进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着力推动“智能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工程。
同时,“中国制造2025”要实施五大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创新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其中,最核心的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并非德国工业4.0计划的翻版。中德两国制造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都不尽相同。比如,德国工业4.0里没有强调质量问题。这不是说德国人不重视质量,而是他们在工业2.0阶段就解决了质量问题,质量文化早已深入德国工业的骨髓。
为进一步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二期在一期基础上,突出重点、提升质量。分设强国指标体系及重点产业发展路线图、智能制造、制造业质量与品牌、绿色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等7个课题组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绿皮书、3D打印、机器人发展战略等3个专题。
齐岳(专栏作家):
突围路在何方
我国制造业早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出口的大量商品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低端商品。“Made in China”很多时候成了“低质量便宜货”的代名词。在意大利曾亲眼见过店家以“非中国制造”为噱头来标榜自家品质的做法。而且,即便是这种定位,我国轻工业目前的生存境况也苦不堪言。纺织、制鞋、玩具、家具等轻工业自2008年之后就再难有漫天订单飞来。企业同时还要应付人民币与工人工资的双重升值,利润空间几乎丧失殆尽。
重工业方面,“两高一剩”成为挥之不去的印象标签。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化工业遍地开花,单位产能对应的能耗和环境成本都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为国家提供的不仅仅是根本用不完的基础材料,还有漫天的雾霾、沉积的坏账和大批难觅出路的低水平产业工人。在有限的高端制造业领域,我国缺乏相应水平的创新,使得飞机发动机、手机芯片、精密仪表等核心零部件需要依赖进口。我们的高铁制造技术在国际上依然是靠价格而非技术拿单,能走出去的高端产业局限于通讯设备、工程机械等寥寥几个领域。
后危机时代欧美国家纷纷拿出产业振兴计划。美国推出“再工业化”,德国高举“工业4.0”,日本要求“产业回流”。如果我们无法跟上并赶超,那么我国制造业将一直听着这四面楚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企业不仅无路可退,而且必须杀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