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而”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2015-12-29 09:18宗晓哲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复句预期语义

宗晓哲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北京100024)

论“反而”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宗晓哲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北京100024)

在“反而”复句中,由于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存在反差,所以形成了“反而”反预期的语用功能。“反而”的反预期可分成三类:与说话人的预期不符、与听话人的预期不符以及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不符。“反而”的反预期主要出现在三个语境中,在前两种语境中,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分别呈现出对立或对立蕴含的语义关系,在最后一种语境中,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则在事件发生可能性上存在对比。

反而;反预期;语用功能

关于“反而”,语法学界中有过很多研究,但也存在颇多争议。起初,学者们通常将“反而”认定为转折副词,在句中表示转折关系。如《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反而,表示跟前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之外,在句中起转折作用”。马真认为,“反而,转折副词,表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理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应该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1]。然而,邢福义却提出“不但不p,反而q”是反递句式的典型代表。在这个句式中p和q之间是“反中有递”的关系,不p和q之间是“递中含反”的关系,p和q之间存在着递距。[2]312-326受邢先生启发,其后很多学者也相继提出“反而”复句中的确存在反递关系。如袁毓林[3]239-264、蒋叶红[4]、吴春仙[5]等学者都曾提出过相似的观点。

近些年,随着“反预期”的说法逐步引入到汉语学界中,袁毓林[3]239-264、陆方喆[6]等很多学者开始尝试从这一新的角度对“反而”进行分析和解释。他们认为,“反而”所在的断言部分跟上文形成的预期之间是相反对立的关系,所以应该将“反而”看成一个反预期标记(counter-expectation masker)。毫无疑问,这些成果为我们研究“反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研究思路。然而就目前来看,很多学者对“反而”反预期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前后语义的对比上,并未真正探讨过反预期的形成机制。正是着眼于此,本文探讨了“反而”反预期的形成机制并对其产生的语境进行了分类整理。

一、反预期的形成机制

“反预期信息”最早由Henie提出的,他认为在言谈事件中当说话人针对语境中谈及的某一事物或事态提出一种与他自己或受话人的预期相反或相背离的断言、信念或观点时,那么该说话人就表达了一种反预期信息。在很多语言中这种反预期信息会通过某种语法手段表示出来,这种用以标记反预期信息的语法手段就被称为“反预期标记”。依据Heine提出的概念,我们很容易推断出“反而”是一个典型的反预期标记。然而“反而”是如何实现它的反预期功能的呢?这种反预期形成的机制到底是什么?这将是我们主要探讨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由于“反而”复句中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存在相反对比的语义关系,所以才形成了反预期的语用功能。然而我们发现这种说法无法解释以下的例子。例如:

1)他不但不体贴我,反而鄙视我。

2)这样把“善政”简直变成了“虐政”,不但没有达到普及教育的要求,反而惹起了群众的不满。

由上例我们可以看出,例1)中“体贴我”(预期结果)和“鄙视我”(实际结果),以及例2)中“达到普及教育的要求”(预期结果)和“惹起了群众的不满”(实际结果),它们在语义上并没有相反对立的关系,但是却同样存在反预期。故此,我们认为“反而”一词的反预期并非体现在前后语义的对比上,而是由于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存在反差,从而才实现了这种功能。当某一事件发生后,会引起多种结果。按照常理,我们预期的结果应该是出现可能性最高的结果,然而实际出现的却是发生可能性较低的结果。这样,便让人们感到出乎意料,从而形成了反预期。例如:

1)A这条路修宽了,B按道理应该不会堵车,C1结果反而比以前更堵了。

2)A这条路修宽了,B按道理应该不会堵车,C2结果反而开始堵车了。

3)A这条路修宽了,B按道理应该不会堵车,C3结果反而和以前一样堵。

4)A这条路修宽了,B按道理应该不会堵车,C4结果反而不堵车了。

在例1)至例4)中,A项为出现的事件,B项为预期结果,C项为实际结果。如果我们对上例中“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按照出现的可能性来进行排列的话,我们将会在数轴中得到图1所示的结果。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事件A发生时,将会导致某种结果的出现。在这些结果中,按照常理推断,预期结果B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它位于数轴的最右边;实际结果C1出现的可能性最小,位于数轴的最左边;实际结果C1至C4发生的可能性逐渐递增,因此在数轴中以C1为始点依次向右排列。

假如我们把数轴中的结果和例句结合起来,便会发现:当实际结果是“不堵车”时,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一样,二者完全重合,这时“反而”句不成立,如例4);当实际结果是“和以前一样堵”,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存在较小的差距,这时我们语感上会觉得有些奇怪,如例3);当实际结果是“开始堵车”和“比以前更堵了”时,实际结果比预期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小,同时它们与预期结果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时“反而”句成立,如例2)、例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反而”复句的成立和它们之间的差距呈正比关系。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差距越大,“反而”句就越可能成立,句子也会显得更自然。

因此,我们认为“反而”反预期的语用功能主要是通过预期结果和最终结果在发生可能性上的对比来实现的。由于预期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高,实际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低,前后出现了反差,从而体现出说话人“出乎意料、跟预期相反”的感受,完成了“反而”的反预期功能。如果实际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大,它和预期结果之间没有差距,二者就不能形成对比,“反而”复句就无法成立。只有当实际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低时,它和预期的结果存在较大差距,这样才能体现出反预期的语境效果,句子才得以成立。

二、反预期的类型

吴福祥根据反预期信息的不同,可以将反预期分为三种类型,即:与说话人的预期不符、与听话人的预期不符以及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不符。[7]11据我们观察,这三种反预期的类型在“反而”复句中都得到了体现。

(一)与说话者的预期不符

这类反预期是“反而”复句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指由于反预期信息与说话人自身预期不同所造成的反预期。例如:

5)如果每个人都喜欢我,我反而会害怕。

6)自从我用了这个抗过敏药膏后,过敏现象反而更严重了。

7)今天天气很好,我反而觉得心情很压抑。

很明显,上述例子中,反预期信息针对的对象都是说话者自身,由于已然事件与说话者自己的预期不同,从而造成了反预期。

(二)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

“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是指说话者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经验,根据日常经验所建立起的预期。如果反预期信息与我们社会共享的预期不同,就会形成这类反预期。例如:

8)运动后体重反而增加了。

9)我们两个离婚后,感情反而变得更好了。

图1 堵车出现的可能性排列图

10)冬至后,天气反而更冷了。

上例中,按照常识我们所得到的预期结果应该是“运动后体重减少”“离婚后感情变差”“入冬后天气变暖”,然而实际出现的结果却和我们的常理推测存在很大不同。这是我们通过常理性信息难以推测到的,从而形成了反预期。

(三)与听话人的预期相反

这类反预期是由反预期信息与听话人预期不同所造成的,常见于对话中。其预期信息一般出自听话人,反预期信息出自说话人。例如:

11)A:我感觉我今天的工作完成得还不错。领导应该会表扬我!

B:啊?可是我听说他不但没有表扬你,反而批评了你!

12)A:我这次工作没做好主要是因为我的队友太差了!

B:我不同意!我觉得你的队友表现得很好,反而是你太粗心了!

例11)中,听话者的预期是“领导会表扬我”,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不但没有得到表扬,反而受到了批评”。例12)中听话者认为工作没有做好的原因是“我的队友太差”,而说话者却认为实际原因是“你太粗心”。由此看来,由于说话者所说的情况与听话者的预期不符,从而形成了反预期。

三、反预期功能产生的语境

前文中我们已经论述了“反而”的反预期功能。然而这种反预期功能并非是空穴来风。“反而”的反预期与特定的话语语境(discourse context)密切相关,这种功能需要依靠某种语言环境,通过语境推理来完成。根据一定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反而”一词出现的语境可以细分为三种。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语境。这种语境可以概括为:事件A发生了,按照常理,事件A会导致预期结果q的出现;然而现实中,我们结果q却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语境下,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在语义内容上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即q(预期结果)=-q(实际结果)。例如:

13)我昨天特别累,结果反而没睡着。

14)有防弹衣的人死了,没防弹衣的人反而没死。

例13)中,“我昨天特别累”,按常理我们预期的结果应该是“睡着”,然而实际结果却是“没睡着”,其中预期结果“睡着”和实际结果“睡不着”是完全对立的语义关系。例14)中,在正常推理下,没有穿防弹衣的人应该“死”了,然而实际上没穿防弹衣的人却“没有死”,其中“死”和“不死”也是完全对立的语义关系。在第一种语境下,“反而”复句中的反预期信息主要是由某一事件来负载的。现实中由于我们预期的事件没有发生,由此形成了反预期。

下面,我们来看“反而”出现的第二种语境。该语境中,存在事件A,按照常理,事件A会导致预期结果q的出现;事实上,我们预期的结果没有出现,而是出现了和预期相反或者比相反程度更深的状况。在这种语境下,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不仅仅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立蕴含的关系,即q(实际结果)→-q(预期结果)。如下例:

15)在土地改革中,农业生产不但没有发展,反而还倒退了。

16)他在医院住了五个月,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

例15)中,土地改革了,我们预期的结果应该是“农业生产发展”,但实际结果却是“退步”了。其中实际结果“退步”和“发展”就是一种对立蕴含的关系。同理,在例16)中,在医院住院,我们预期的结果应该是“病情好转”,然而实际结果竟然是“病情恶化了”。该例中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同样是一种对立蕴含的关系。在这种语境中,“反而”的反预期主要通过量级序列来体现。由于实际情况与我们期待中语义量级维度不符,所以产生了“反而”的反预期。

除了以上两种语境,“反而”还可以出现在另外一种语境中。在这种语境里,最终结果和预期结果在语义上并不存在任何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完全是通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建立起来的。例如:

17)1978年后,罗庆美流产患病,李国祥不但不给治疗,反而经常毒打谩骂罗庆美。

18)他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然而你们不但不谅解他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

例17)中“罗庆美流产患病”,按常理推断,我们认为“李国祥给罗庆美治疗”是最可能发生的结果。然而事实却是“李国祥经常毒打谩骂罗庆美”。这样,虽然“给罗庆美治疗”和“经常毒打谩骂罗庆美”在语义上没有联系,可是由于实际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出乎了我们的意料,所以产生了反预期。同样,在例9)中“他要你们搬迁”,按常理推断最应该出现的情况应该是“谅解他的苦心”,然而实际却出现了“无谓的惊慌”。这样,由于实际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我们难以想到,所以纵使“谅解他的苦心”和“无谓的惊慌”在语义上没有联系,但是同样可以形成反预期。较前两种语境,第三种语境中“反而”反预期的功能更依赖于语境,在这种语境下的反预期推理更需要特定的语境知识,只有通过语境,我们才可以将语义上毫不相关的两个命题联系起来。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反而”反预期功能的形成机制、主要类型以及产生的三种语境。和以往学者不同,我们认为“反而”反预期的功能不是体现在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语义对立上,而是体现在它们发生可能性的反差上。由于预期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实际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小,所以当实际结果出现时,便会让说话人感到出乎意料,从而形成了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此外,我们发现“反而”的反预期主要出现在三种语境下,在前两种语境中,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分别呈现出对立或对立蕴含的语义关系,而在最后一种语境中,虽然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没有语义的关联,但是由于他们在出现的可能性上存在对比,因此同样可以实现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1]马真.说“反而”[J].中国语文,1983,(3):172-176.

[2]邢福义.邢福义选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袁毓林.汉语句子的焦点结构和语义解释[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2.

[4]蒋叶红.“反而”的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2007,(2):47-48.

[5]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69-74.

[6]陆方喆.反预期标记的性质、特征及分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6):53-58.

[7]吴福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吴福祥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周亚红)

The Counter-expectation Pragmatic Function of“Fan Er”

ZONG Xiao-zhe
(School of Literature&Law,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In the compound sentence of“fan er”(反而),the counter-expectation function of“fan er”is achieved by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likelihood of expected result and actual result.It is found that counter-expectation function of“fan er”can be produced in three context.In the former two contex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cted result and actual result is opposite.In the last context,there is a contrast of the likelihood that an event would occur.

“fan er”;counter-expectation;pragmatic function

H146

:A

:1673-1972(2015)05-0055-04

2015-07-21

宗晓哲(1987-),女,河北沧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复句预期语义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语言与语义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析师一致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