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讲好有温度的百姓故事

2015-12-29 02:20苟燕冰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晚报

□苟燕冰

(遵义日报社,贵州遵义563000)

用情讲好有温度的百姓故事

□苟燕冰

(遵义日报社,贵州遵义563000)

当前信息化时代,舆论传播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闻应该如何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新的传播格局下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

内容为王,新闻故事化

不管传播途径如何改变,被受众接受的新闻表现形式,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让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尤其是一些处于社会边缘状态的弱势群体,让他们进入媒体报道的视野,用群众喜爱的新闻语言,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词汇,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这会增进亲和力,贴近百姓生活。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练好讲故事的本领,到基层去,到一线去,用脚板写新闻,写出的作品才有灵气,才有温度。

如今,“新闻故事化”是记者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将其称为“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所以说,“新闻故事化”作为一种新闻的表现手法,是一种通过“讲故事”的叙述式的新闻阐述。为了唤起受众的真情实感,“新闻故事化”的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故事化新闻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如有关就业、升学、看病等。枯燥乏味的工作简报等会被这一标准拦截在新闻门槛之外。编辑对新闻的整合、版面编排也会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与新闻的娱乐化不同,故事化新闻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因而在娱乐化的基础上提升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

把握时代脉搏,讲好百姓故事

近些年来,《遵义晚报》在报道地方新闻上,一直都倾力于讲好百姓故事,改变了那种高高在上、讲空话套话的态度和行为;讲好“地方话”,关注本地百姓生活,反映百姓需求。围绕讲好民生故事,倾听百姓呼声,晚报专门开设了“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百姓故事”、“晚报寻亲会”、“创业故事”、“送岗助学”、“天天进社区”、“新闻110”等栏目,引导和鼓励记者下基层,深入实际“抓活鱼”,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的故事,让大家从这些故事中或受到鼓舞,或领悟真谛,或体会温情。

报道聚焦正能量——例如,数九寒冬,一位花季少女意外落水,在冰冷的河水中浸泡了4个多小时。强烈的求生欲望,让她没有放弃,路人见状立即报警。两个年轻民警到达现场,毫不犹豫脱下警服,冒着零下2℃的低温,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把冻得奄奄一息的少女救了上来。事后,警察吴湖说,他参加公安工作才几个月,警察的职责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人民服务,“遇到危难时,当然要挺身而出。”《遵义晚报》以《零下2℃,凌晨时分少女落水4小时,洗马桥下两警察跳河救人》为题,推出专题报道,弘扬了社会正气,读者纷纷为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行为点赞。

以小见大,彰显人性光辉——夏天的雨说来就来,也因此演绎出一段感人的故事。一天下午,89岁的张枢老人外出回家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当他走到添秀桥下时,发现路面积水较深,无法过去。老人由于腿曾经骨折过,虽然有拐杖,也无法走快,眼看全身就要被淋湿了。这时,身后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对老人说:“老人家,我送你过那边去,对面马路边的商店里可以躲雨。”在征得张枢老人的同意后,这位年轻人将老人背到马路对面的商店里,还递给老人一把红底花伞,然后转身离开了。之后,老人和他的家人非常感谢这位年轻人,想归还雨伞。老人来到添秀桥等候了好几天都没有再见到那个年轻人,于是,老人的家人求助记者,希望通过晚报找到那位年轻人。本报随即刊出报道《小伙子,还记得那天大雨中背过的八旬老汉吗》,寻找做好事不留名的小伙子。可就在记者通过努力找到小伙子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张枢老人在苦苦等待好心人几天后,因年事已高而辞世。这个小伙子刘柱闻讯,为了了却老人生前还伞的愿望,他亲自到灵堂与老人道别。《遵义晚报》又刊文《还不上的伞,成了永久的遗憾》。两篇报道从一件小事说起,展示了年轻人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好品德;老年人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的好传统。这些都是人性的闪光点,它就在一件件平凡小事中放射光芒。

悲欢离合,扣人心弦——在寻亲故事方面,由《遵义晚报》与宝贝回家寻子网合作,见报了数十篇寻找失散亲人的稿件,或是讲述两鬓斑白的父母苦苦寻子多年;或是讲述漂泊多年、日渐长大的孩子寻找回家的路。19年前,5岁的遵义男孩赵元艺在放学路上,被一男一女拐走。19年里,凭着模糊的记忆,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家人。在宝贝寻子网的帮助下,经过DNA比对,他成功找到亲生父母。本报就此先推出通讯《19年后,找到了回家的路》,接着追踪报道《妈妈,我第一眼认出了你》,文章写道“昨日,遵义机场门口格外热闹,这里上演了感人的一幕,19年前被拐走的赵元艺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泪流满面的母亲来不及等儿子走到跟前,便急忙跑上前去紧紧抱住他……这是《遵义晚报》寻亲会活动以来,第8例寻亲成功的案例。”其中还有一处细节描写——“赵开猛夫妻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二儿子。他们拨开儿子的头发,轻轻抚摸儿子的后脑勺,数着头上标志性的特征‘四个旋’给大家看,告诉在场的每一个人,这就是他们走失19年的儿子。”一段文字没有用一个形容词,全是白描,却感人至深。一周内本报再次推出《我就是在这里被骗走的》,介绍赵元艺重走旧居,找回了儿时的记忆。“就是在这里,我应该就是在这里被骗走的。”赵元艺回忆,被骗的前一周,有一位中年妇女天天站在这儿的电杆下,和他搭讪,幼小的他还以为这位中年妇女就是住在附近的阿姨。“被骗当天,中年妇女和一名陌生男子提出带我去买气球玩。我当时天真地以为这个阿姨一定会带我回家,于是便跟着一起走了……”本报连续三篇报道,用了两个半版和一个整版的量来还原赵元艺回家的故事,有起伏有高潮,让人唏嘘不已。

《遵义晚报》为读者推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诸如:《退休外交官偕妻龙坪支教》、《一个老师和9个孩子的校园》、《嘴含筷子,她学会上网打字》、《瘫痪小伙,6根木棒创造医学奇迹》、《当这个家剩下6个孩子之后》、《烫伤女孩想上“中国梦想秀”》、《昔日问题少年,今日美发尖子》、《湄潭小矮人舒瑜长高了》《冰天雪地里的生命接力赛》、《患难与共,她捐肾救夫》、《农民党员缴纳10万元特殊党费》等等,讲述人生百味,见人见物见思想见精神,清新朴实,生动鲜活。

遵循传播规律,实事求是

当然,讲好新闻故事也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要抛弃道听途说和浮光掠影,抛弃不求甚解和浅尝辄止,要坚守新闻媒体的社会职能,用职业理念和方法完成每一次基层调查、蹲点观察和深入采访。

故事化写作,不能因追求情节而损害真实性——新闻故事化写作必然要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但并非所有的事实都像小说那样有着一波三折的情节,新闻尽管借鉴了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却绝不能像小说一样进行虚构。因此,对新闻故事化必须强调:任何故事都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记者只是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来表现真实事件。

满足受众合理需求——尽量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对受众的信息需求不加甄别,甚至将一些拜金、色情、暴力、恐怖、迷信、偷窃等不健康的信息需求也一并给予满足。要主动承担起引导的功能,满足合理需求,剔除低俗和非法信息需求,营造健康向上的信息传播环境。

总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中间,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感受,融入百姓之中,乐其所乐,苦其所苦,思其所愁,写出更多感动老百姓的故事。■

(本栏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晚报
温州晚报如何在To G营销中发挥核心竞争力
浅谈晚报编辑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圣诞夜》晚报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
老照片的新闻价值——以《大连晚报》一组系列报道为例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地市晚报、都市报:困境中的变化与调整 打造三个平俞构建“枢纽型媒体”:《南湖晚报》如何让“新闻纸”更有用
探寻晚报可持续发展之路——专访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梁秀伟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