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容
(吴江日报社,江苏吴江215000)
关注宏观引领深度提升竞争力
——以吴江日报社《深度星期五》为例
□杨晓容
(吴江日报社,江苏吴江215000)
吴江日报社从2010年12月10日采编出版《深度星期五》专版,至2014年12月上旬,正常出版了71期,该专版以专业、深度、思想性为旗帜,对吴江区内几乎所有重大的经济宏观问题进行调查报道,不仅深得读者喜爱,也为吴江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升质态,起到资政作用,更为提升《吴江日报》的综合竞争力作出了贡献。
2010年12月10日,《深度星期五》专版正式出版。在发刊词中明确:《深度星期五》“记录事实,透析现象,挖掘最深度的本土新闻,以期探寻本土新闻的本质意义,参透新闻事件提供给时代的动力”。到2014年12月上旬,共出版了71期。每一期的《深度星期五》都以一个版的容量,选择吴江区社会关注度高的经济话题,转化成一个课题,通过采访调研,在报道大量的新闻事实后,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意见。有些建议被相关企业、行业和政府管理部门采纳。在出版的前两年,每两周出一期,在最近的两年,每3周出一期,版面都固定在周五A3版,既方便阅读,也有利于培养固定的读者群。
《深度星期五》已报道的课题可分为三种,一是区内的宏观经济课题,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市营销、品牌战略、专利战略、人才战略、服务业发展、上海自贸区效应、村级集体经济、服务外包、企业上市、亩均效益、金融信贷、利率市场化、沪港通、交通工程、富民强村、居民理财等。二是区内比较大的行业话题进行深度报道,如车市、楼市、丝绸业、酒水业、电梯业、旅游业、汽车维修业、餐饮业、服装业、文化产业、彩钢板、羊毛衫、蚕丝被。三是少量的与经济有关的时政类课题,如政产学研合作、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见义勇为等。
《深度星期五》开版的定位就注重于经济课题,如2010年12月开版后,在年内的三期版面上,对吴江区内锦江之星、如家、莫泰168等连锁酒店抢滩吴江的新闻事实,作出了《经济型酒店挑起住宿业“暗战”》探讨分析。针对吴江区内20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家接着一家抢滩“资金洼地”,报道了《“银行大战”为吴江带来了什么?》。在当年年底,吴江的GDP跨进千亿元俱乐部,及时写出了《“千亿GDP”高点上的城市理想》,分析了吴江GDP突破千亿元的成功经验,对吴江经济发展的战略走向提出看法。
在此后的4年中,《深度星期五》持续对吴江区的经济课题进行了报道。如2011年1月,吴江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强、拥有近2万家企业的丝绸业,由于受到2008年全国刺激经济政策的影响,产能爆发式增长,写出了《2010:“疯狂”的喷水织机》,明确提出这轮“报复性增长”行情不可持续,扩张已超实际需求,吴江纺织业必须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后的经济走势完全在预料之中,此文成为吴江纺织业发展的预警信号。2012年,全国的经济形势失去了过去的增长趋势,经济发展较快的吴江区,同样也面临着考验。《深度星期五》8月刊发了《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吴江应对——长三角样本城市的逆势突围》,分析了吴江经济抗风险,稳增长的三条经验:加速经济国际化战略,政府再显助推之功,民营经济内生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鼓舞士气,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领作用。2013年9月,上海自贸易区成立,距离该区仅仅120公里的吴江各界,自然很关心,上海自贸易区对吴江来说是“溢出效应”大,还是“虹吸效应”大,《深度星期五》于10月推出了《上海自贸区这艘顺风船我们能坐几等舱》,回答了读者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上海自贸易区成立后,企业、政府该如何应对,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招商引资的负面清单管理等,如此就能抢到上海自贸区这艘顺风船的最优舱位,最大限度地享受上海自贸区带来的“溢出效应”。2014年11月,推出了《迈向新常态的盛泽纺织业》,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盛泽地区纺织业为样本,全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但骨干和特色企业却能逆势生长,解析了这些企业的成功之道,为全区20000多家纺织企业如何发挥优势,差别化发展支招。
《深度星期五》是以调查见长的深度报道,既要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又要提出观点和建议,应该说,在已刊发的71期稿件中,采编人员很好地坚持了这一标准。如突出深度调查,每期文章都采访该课题相关的人和事。如2011年4月22日《彩钢板产业如何二次腾飞?》,记者突破了“一人一事一地”的采访模式,分别采访了钢构研究所所长、黄埔净化公司、金童公司、邦辉防火保温公司、通达公司、姑苏净化科技公司总经理,同济大学教授沈晋明,中国净化厂房国际标准起草人张利群等等,通过彩钢板行业30年沉浮亲历者、见证人和彩钢板技术权威人士,对新闻事实给予跨越时空的展现,从历史渊源、矛盾演化、因果关系、发展趋势、国家政策等方面,为吴江金家坝的彩钢板行业发展勾画了一条铺满阳光的路!又如2011年7月1日《N个“平台”N个助推器———关于吴江经济转型升级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调查》,分别采访了相关专家,吴江已有的技术服务平台、行业协作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现代物流平台以及其他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文章从公共服务平台定义入手,这些平台如何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助力,然后再分析平台建设的不足,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
综观这71期版面,虽然关注的课题有大有小,但基本形成了四种行文范式:现状、分析问题和对策;重要性、发展现状和对策;原因分析、具体做法和对策建议;现状、成功经验和发展展望。四种行文方式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对策或建议,这就很好地贯彻了“记录事实,透析现象,挖掘最深度新闻的本质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阅读碎片化,浅阅读正在流行。但读者群中,深阅读、系统性、有观点的文章,还是有市场的,《深度星期五》开版4年来,比较受读者欢迎并坚持出版,就说明了这一点。有读者反馈,每期用一个版面来报道一个问题,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和观点建议都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读来很过瘾,有深度自然有震撼力。
《深度星期五》所报道的课题,绝大多数都是吴江区经济工作中类事件或系统性问题,都来自于工作,但它又跳出了工作范畴。这种源于工作,用新闻报道的手法进行宣传,用新闻的形式进行解读和探讨。工作性是新闻性的基础,没有工作性,就无法掌握全面的素材;新闻性是工作性的提升,既是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又是新闻媒体可以施展作用的大舞台。
处理好了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深度星期五》作为深度的通讯稿,采编者强化了观点表达,当然这种观点是建筑在大量事实的报道后生成的,它代表了记者的观点,强化了媒体的舆论导向。在《深度星期五》的四种行文范式中,最后一部分总是对策或建议,如前所述,《2010:“疯狂”的喷水织机》在最后结尾,记者明确提出这种“疯狂”不可持续,应该警醒。《N个“平台”N个助推器———关于吴江经济转型升级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调查》中,对完善平台建设提出了应对措施,很好地起到了智囊库的资政作用。有如此鲜明的观点,也成为《深度星期五》的特色和亮点。
有了以上成功做法,《深度星期五》深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做到了领导肯定,业界认可,读者喜受,锻炼队伍。四年来《深度星期五》坚持出版没有变化。2011年8月,苏州市委宣传部专门对《深度星期五》阅评,认为“《深度星期五》每一篇报道,在选题、取材等方面,都是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体现了内容的重大性;对每一个问题,都作了全面精当的分析”,“《深度星期五》选题得当、思维严谨、材料充实、写法讲究,增加了报纸的分量,扩展了报纸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充分挖掘本土新闻资源、有利于锻炼记者队伍”。采编人员通过采访、撰写和编辑《深度星期五》,自身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承担采编任务的总编室,近年已有3名编辑分别被省级机关、高校和上市公司招聘录用,另有2名编辑调入时政、民生部,担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