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川谢卫娜
830001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针灸科1
830017乌鲁木齐市温泉康复医院康复科2
探讨针灸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规律
谢川1谢卫娜2
830001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针灸科1
830017乌鲁木齐市温泉康复医院康复科2
目的:观察并分析针灸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以及临床规律。方法: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疾病分型给予不同的针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P<0.05)。结论:在给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针灸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对应的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针灸;临床规律
缺血性脑卒中,也被称为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组织血液循环出现障碍、缺氧、缺血等,脑部组织出现局部坏死[1]。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这种疾病一直是临床上研究、关注的重点[2]。近年来,临床上应用针灸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为探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展规律,探讨提高针灸防治效果,2013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疾病分型,给予试验组不同的针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以探究针灸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2013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根据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已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有所了解,且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试验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5~79岁,平均(57.39±2.48)岁,病程1~10年,平均(6.57±2.85)年。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45~79岁,平均(57.36±2.49)岁,病程1~10年,平均(6.58±2.88)年。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间的P>0.05,这就说明基本资料不会影响本次实验结果,可进行分析、比较。
排除标准[3]:患有血液病、糖尿病以及严重感染等全身疾病的患者;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患有肝脏、肾脏疾病、心肌梗死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
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让患者卧床休息,保证其呼吸道的通畅,给予吸氧,预防感染,对于血压高的患者给予降压药物,给予颅内高压患者甘露醇进行治疗,若有必要,给予10~20mg/d的地塞米松进行治疗。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每天输液1 000~2 500mL,氯化钾2~4 g。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针灸治疗。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分型,再给予患者对应的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对于中经络的肝阳暴亢型患者,主穴选择水沟、三阴交、尺泽、极泉、内关、委中,配以太溪、太冲,以达到平肝潜阳、滋水涵木的作用;对于中经络的风痰阻络型患者,主穴选择水沟、三阴交、尺泽、极泉、内关、委中,配以丰隆穴、风门,以达到通络、化痰、息风的作用;对于中经络的痰热腑实型患者,主穴选择水沟、三阴交、尺泽、极泉、内关、委中,配以内庭、曲池等穴位,以达到通肺、泻热、化痰的功效;对于中经络的气虚血瘀型患者,主穴选择水沟、三阴交、尺泽、极泉、内关、委中,配以血海、关元等,以达到益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对于中脏腑的闭证、脱证患者,主穴选择水沟、内关,脱证配以气海、关元、神阙等穴位,对痹证配以合谷、太冲以及十二井穴。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4]:①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偏身感觉障碍、头痛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且患者恢复了大部分的肢体功能活动,1年内没有复发的迹象;②有效:经过治疗,患者脉象以及舌象明显有改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的肢体功能偶尔出现不适的感觉,可自行恢复;③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脉象、舌象没有改善,临床症状没有任何的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将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各项研究数据准确地录入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代表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有研究资料显示[5],在我国居民的死亡原因中,恶性肿瘤位居第一,脑血管位居第二,对国人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常见,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5%,该病患病几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缺血性脑卒中这一疾病应该获得相关工作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只有对这一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减轻疾病带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要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好的方式便是给予中医辨证联合针灸法,即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其疾病进行分型,再给予相对应的针灸治疗。临床上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中经络肝阳暴亢型、中经络风痰阻络型、中经络痰热腑实型、中经络气虚血瘀型、中脏腑闭证、中脏腑脱证这几种类型。中经络肝阳暴亢型的临床表现为肢体强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清、面红目赤、头脑胀痛、心烦易怒等;中经络风痰阻络型的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肢体拘急、偏身感觉障碍、语言不利、头晕目眩等;中经络痰热腑实型的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燥热、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肢体拘急、口黏痰多等;中经络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气短乏力、面色白光白、肢体拘急等;中脏腑闭证以及脱证的临床表现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偏身感觉障碍、肢体拘急、两眼直视或者斜视、肢体瘫痪等[6]。临床中,要根据分型的不同,为患者制定不同的针灸方案,理清该种疾病的临床规律,进而提高疾病防治的效果。
本研究中,在常规预防措施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针灸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说明,给予患者针灸治疗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舒兆瑞,张莹,沈梅红,等.针灸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规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18):4394-4395.
[2]朱德军,杨小琼,袁婉丽,等.针灸联合通络扶正汤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干预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34(11):2948-2950.
[3]曾群.针灸配合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及血液流变学影响[J].医学信息,2013,27(29):510-511.
[4]王爱民,秋蓉.针灸推拿疗法配合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371.
[5]李庆刚,刘彦,陈方基,等.针灸三联法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33(10):78-79.
[6]李娟,李碧蓉,顾志君,等.脑功能治疗仪结合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 19(24):122.
Clinical regularit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Xie Chuan1,Xie Weina2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n Urumqi City 8300011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of Hot Springs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in Urumqi City 8300172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ischemic stroke and i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Methods:10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veragely.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method for disease prevention,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disease type were given different acupuncture treatment.The effect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6%,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64%(P<0.05).Conclusion:In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patients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Ischemic stroke;Acupuncture;Clinical regularity
10.3969/j.issn.1007-614x.2015.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