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兰
徽班进京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在两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时代更替中,梨园界的子弟承袭父业,代代相姻,形成了数辈人植根梨园基业的庞大家族。这些家族中的一代代优秀成员集百家之长,在继承衣钵的同时积极探索独特的艺术风格,由此诞生了诸多流派,这些流派延续光大着京剧艺术的舞台价值,数百年来形成的前后三鼎甲、前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三大名净等局面成为京剧历史上永远的巅峰。时至今日,时代变迁、社会转型,这些梨园世家百年玄音今何在?他们的家族传承状况如何?笔者日前对部分京剧梨园世家进行了走访调查。
“四大名旦”
“四大须生”
家族后人今何在
从童伶时代就开始闯荡上海滩,缔造京剧史诗传奇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曾雄踞舞台,以独特的演技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为京剧的发展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梨园世家出身的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梅兰芳有9个孩子,可惜有5个先后夭折,其余4个孩子中只有小儿子梅葆玖和女儿梅葆玥活跃于京剧舞台。1934年出生的梅葆玖10岁学艺,得其父梅兰芳亲传,是唯一继承父亲旦角衣钵的梅派传人;女儿梅葆玥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教育系,后下海从艺,为北京京剧院主要演员,工老生行当(如今已逝世)。这姐弟俩,男工旦角,女工老生,一度成为梨园佳话。而梅兰芳的另两个儿子梅葆琛和梅葆珍都从事了其他行业,他们的情况外人知之甚少。梅家第三代中没有从事京剧艺术的,第四代中梅葆琛之孙、梅卫华之子梅玮业余学习梅派旦角艺术,是梅兰芳惟一学习了京剧表演艺术的重孙。如今,梅葆玖最大的遗憾是梅派的衣钵在他的下一代没有嫡亲传人。
程砚秋是“四大名旦”中的后起之秀,他年纪最小,演艺生涯开始的最晚,是他们之中最早故去的。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都有后人继承其遗志,惟独那幽咽婉转的“程腔”没有由其子女传承下去。究其原因,程砚秋儿子程永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父亲程砚秋是‘落寞的贵族’,曾念过私塾,他的价值观是:子孙后代永远不当艺人,即使成了角别人也看不起。在父亲的家训引导下,大哥程永光9岁被送到瑞士世界学校读书,后考入日内瓦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外交官;二哥程永源当了农民,后在政府部门工作;唯一的姐姐尽管天生丽质具备学戏的先天优势,也最终无缘戏曲;而我自幼师承徐悲鸿,后学俄语留苏6年,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后来下海经商。”如今, 3位兄姐都已故去,只有80高龄的程永江还在30年如一日地整理史料,研究父辈的程派艺术。
“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膝下有三个儿子,长子尚长春、次子尚长麟和三子尚长荣纷纷投身于京剧舞台,老大学了武生,老二继承了父亲的旦角,老三则是花脸名家。如今这个京剧世家中,父亲、长子、次子均已故去,仅有现居上海的三子、京剧名家尚长荣独撑尚家的门面,而尚长荣的三个儿子都没从事戏曲工作。如今,相对于梅派、荀派、程派来说,尚派的弟子虽不少,但限于条件,完全宗尚者较少,除了尚小云亲传弟子孙明珠和嫡传弟子尚慧敏外,几乎找不到有影响力的传人。尚派艺术的式微,除戏曲艺术本身日趋萎缩的大背景外,与尚派艺术自身的特点也有很大关系。尚长荣说:“尚派艺术对弟子的要求很高、很全面,需要唱做并重、文武兼备,而如今很多有嗓子的不会做,会做的又没嗓子,传承尚派有难度。”
名列“四大名旦”的荀慧生本有多位子女,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使他数日之内痛失母亲、兄嫂、子女共7位亲人,而子女中子承父业的也惟有荀令香。13岁时,荀令香在父亲的安排下拜在了程砚秋的门下,成为这位开创了“程派”艺术的大师的“开门弟子”。荀令香的子女中,除长子荀皓夫妇分别工武生和武旦外,其余子女均未从艺。尽管荀家后人无力继承祖上衣钵,但荀慧生一生收徒众多,由其亲传和指导的弟子不计其数,荀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流派的传递不完全倚赖于家传,外姓有条件的继承人同样是很好的承袭者。”
相比“四大名旦”的家传至今大都不过三代的历史,另一梨园世家——谭家七代的传承成为京剧史上的一朵奇葩。这个世所罕见的艺术家族七代都从事同一戏种、同一行当,且一脉相承都是名角,整个家族算下来共40多人从事京剧事业,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成为200年的京剧史上一个罕见的文化现象。自1863年谭鑫培随父亲谭志道在京城“广和成”搭班演戏算起,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谭门前后出了七代老生名伶,成就了一段艺术世家的传奇。“高祖创下谭派艺术不容易,我们顶着谭家的光环,责任感很强、社会压力也很大。如今,谭家上下已把战略眼光转移到谭正岩身上,为他量体裁衣整理剧目。日后,如果谭正岩生了儿子,我们也希望他能继承祖上基业。”谭孝曾说。
梨园“百年老店”
成绝唱?
梨园世家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延续着京剧承上启下数百年的文化传统,也成为我国京剧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梨园世家的成因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生存环境以及戏曲艺术的特点紧密相关。旧时职业选择的空间狭窄,很多人没有条件做更多的生存抉择,所以必须有一技之长。而戏曲属于民间技艺,它可以为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提供赖以生存的财富和资本,这种独特的历史环境和条件造就了一大批靠戏曲技艺谋生的民间戏曲艺人,他们同病相怜、互相扶携、口传心授、代代联姻,形成了子承父业、血脉相连的庞大家族群体。如今,伴随着时代的转型、职业选择的多样化,绝大多数的梨园世家在这个时代已面临断流,只有极少数世家的新苗在祖上创立的基业中延续着家族的香火。
对此,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理论研究室主任崔伟表示:“家族血缘传承既保留着那个特定社会的时代特征,又有戏曲这一行业独特的艺术规律。除遗传基因外,演员自身也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成功的传承者应该是既继承家族的生理血缘,又继承家族的艺术血缘。梨园世家给他们的后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和成功的机会,这是没有家族背景的后人所无法比拟的。但物竞天择不可强求,家族传承也要尊重后人本人的意愿,如果有志从事戏曲应该鼓励支持,否则不必强求。” 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骠看来,戏曲人才的培养无外乎四种渠道:世代相传、拜师学艺、科班做科、票友下海,这四种渠道之间又互相穿插和渗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梨园世家的家族氛围和遗传基因能让后人获得毫无保留的真传,更有利于保留戏曲的民族特色,但时代变迁和社会审美需求的变化不可抗拒,梨园世家也要顺应潮流应时而变。
对于梨园世家的式微,有人认为跟后人们的传承水平也有一定关系。在天津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刘连群看来,传承从来存在着水平高低之分,不同水平的传承,决定着传承对象的前景和命运。而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看来,梨园世家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与社会转型有关。过去的梨园世家都是家班、家族经营,新中国成立后,公有制的企事业制度改变了梨园世家的家族经营体制,破坏了梨园世家得以延续生存的土壤,使世家的个体行为难再成为可能。种种原因导致今日梨园世家的承继如同“官二代”一样成为偶然现象,梨园行的“百年老店”面临家族绝活失传、后继乏人。如何让梨园世家绵延家族血脉,保有艺术的生命与活力,使之不成为绝唱,这个问题,仍在探讨,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