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惠雯
(泰州市海陵区党史方志档案办公室,江苏泰州,225300)
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近30年,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实体经济经历了产权制度转换、资产优化充实、企业优胜劣汰后,逐步确立起市场经济主体地位。而以企业关停并转、破产改制为特征的改革实践见证了这一过程的起伏。为了及时搜集相关资料,完整保存这段历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区领导的意见,区党史方志档案办公室会同区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全区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及其管理情况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以及解决当前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突出问题的对策思考,与广大同行作一交流。
原县级泰州市最初实行企业厂长(经理)目标负责制改革,1990年代初开始推行企业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及企业内部配套改革。之后积极探索以调整所有制结构为重点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开展股份制试点的同时,运用市场手段,采取兼并、联合、破产等多种方式,加快企业资产有序流动,结构重组,大力发展企业联合体。到建市设区时,培育壮大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谱写了泰州发展规模经济的精彩篇章。档案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发展过程。通过调查摸底,我区企业破产改制档案有以下四个特点:
1.档案资源总量较大。据初步统计,全区现存可寻档案的改制和破产企业接近70家,不少企业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成立,在改制过程中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现存档案内容丰富,种类较多,包括企业文书档案、厂房基建档案、设备仪器档案、经营管理档案、生产技术档案、财会档案、干部员工人事档案、反映企业文化交流及荣誉的实物档案,以及破产改制过程中涉及的人员分流、身份置换职工个人档案等,总量12万余卷。
2.档案实体存放零乱。我区企业破产改制实施主体系原行政主管部门或乡镇街道。目前,绝大部分企业档案和职工个人档案以存放相关主管部门为主,部门主要涉及工业、物资、经贸、供销、城建等,也有少数部门委托破产改制企业留守人员代为保管。区经信委所属的退管中心主要存放原机械、电子、化工、纺织、轻工等五大工业公司破产改制企业档案,数量占总量的一半。全区破产改制企业涉及的职工个人档案一直保存在区人社部门备用,数量近2万卷。总体而言,档案实体存放分散零乱,档案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档案日常管理职责不明,处于失管状态。
3.档案散失损毁严重。依法实施企业破产改制应包括档案资源管理,但由于普遍缺乏档案法制意识和档案业务规范,企业破产改制档案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归档、存放、管理不及时、不规范、不配套,导致档案数量流失、人为损毁和门类缩小现象比较严重。调查发现:一些企业实物如桌椅、工具、保险箱等随破产改制被私分或不知去向,一些企业的设备在产权转让后被出售给实际经营者;60多家破产改制企业中,存有实物档案的只有2家,基建设备档案的只有4家,声像档案的只有6家,不少企业只有财务档案,记载和反映生产经营、行政管理、劳资人事的文书档案大量失散,百年老店天福商场仅存一些财务档案和清弃过程的几份文件,无法再现它的历史风貌。
4.档案管理使用失范。目前,全区相关部门、单位涉企档案的存放、管理、使用情况不一,不尽规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直管型。典型的有区经信委、区人社局,基本做到档案有专用库房,有专人管理档案,管理使用工作从企业改制结束一直持续至今。二是过渡型。典型的有供销、物资系统,经历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主管部门保存了破产改制企业档案,但疏于管理使用,等待统一处置。三是失管型。工业、商贸业不少企业改制结束后,土地被收回、厂房被转让,档案被随处存放或租用简陋房屋临时存放,且无人管理。
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建设是一项具有较强系统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我们在深入调研过程中,对我区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剖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档案形成过程管理缺失。加强档案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进入破产改制程序后,企业干部职工思想浮动、人心涣散,企业全面管理有所松懈,经营管理人员主要精力集中于清产核资、人员分流等事务性工作上,档案工作被忽视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企业在破产改制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档案工作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系统开展资料搜集、分类编目、整理归档,大量记录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资料和珍贵的科技、经济、基建档案被随意处置或人为散失。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在所属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管理上,督查把关不严,跟踪服务不够,没有坚持把完善档案作为企业破产改制的一项重要的善后工作来抓,认真落实“四统一”措施,即统一制定工作方案,统一纳入改制工作程序,统一进行验收建档,统一组织接受保管,由此造成我区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工作基础差、存放管理乱、历史欠账多等先天不足的现状。
档案抢救清理流程
2.档案失管状态为时较长。在实施企业破产改制过程中,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建市设区,原县级泰州市档案馆以及18个市直企业整体上划,海陵区继续承担破产改制企业扫尾和善后工作。由于档案管理体制和职能的相应调整,海陵区不再负责市区基层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业务指导,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的系统鉴定、整理编目和集中归档工作未能及时跟进,错过了企业破产改制结束后档案归档收口的“黄金期”,且这种无档案部门接收、无统一组织管理的状态一直持续至今,导致的不良后果令人担忧。一是档案存放条件恶劣。一些等待拆除的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室中,档案与杂物混放,长年遭受蚊叮虫蛀,锈蚀霉变,无保管措施,也无人看管,随时有丢失和损毁的危险。二是机械损毁加剧。大多数破产改制企业档案靠临时租房保存,场地常有变动,来回搬迁频繁,档案在运送过程中的机械损毁非常严重。而且租房成本较高。供销总社租用3间约150平方米的旧房屋存放5家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年租金13000元;鸿达机电配件厂将厂房出租所得贴补档案保管经费。搬运二布厂700箱档案,一次性搬家费28800元。几年内这些档案库房租金和搬迁费用总计高达百万元之多。三是档案质量鉴定滞后。10多年来,我区破产改制企业档案一直未进行专业鉴定,数量虽多,水份不少,有时从整麻袋一袋一袋地翻找,结果发现有价值的寥寥无几,给后续查找、搜集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3.档案抢救利用刻不容缓。妥善保存好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对研究发展民营经济、混合型经济,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解决改制遗留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区破产改制企业留下的原始资料仍散落各处,损毁日益严重,清理鉴定难以开展,整理编目无法进行。而改制结束后,档案信息服务逐步进入旺季,经常有职工群众因个人档案丢失,急需有关部门提供原始档案,以便进行工龄确认、落实退休待遇、解决各类社会保险问题以及享受特岗补贴等。由于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组织管理体制缺失,无法开展正常的社会化档案查阅服务,不能实现有效利用,给群众依法维权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抢救和整理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必须抓住市区档案工作职能调整的有利时机,组织实施破产改制企业档案修复工程,切实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1.在3年内对现存的档案进行一次“瘦身”。即由企业主管部门集中对所属破产改制企业档案进行全面清理鉴定,分系统由企业主管部门提供场地、组织人员,区档案局派出业务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监督指导。对于没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经过鉴定达到销毁条件的档案材料,统一登记造册,按规定程序进行销毁,大大节省日后档案的管理成本和空间,提高档案的有效利用率。
2.对于有价值的档案相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规范整理。遭受损毁的档案要积极采取去污、修裱、加固等科学措施,进行最大程度补救。
3.所有破产改制企业档案清理鉴定、整理规范后,对于不需要移交进馆的档案,由主管部门和企业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实行集中存放;对于需要移交区档案馆保存的,按照档案移交进馆的标准要求,编制案卷目录、归档文件目录等检索工具,补充完善全宗卷的相关内容,办理移交进馆手续,由区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
彻底解决全区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整合全区破产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加快建立破产改制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体制,加强破产改制企业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使全区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得到科学管理、安全保护和及时、有效的利用。
1.部门协调,联合办公,寻求档案规范化管理新模式。鉴于海陵区党史方志档案办公室的各项基础硬件设施和管理条件有限,把这部分档案全盘接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将一部分典型的珍贵的企业门类档案或者能够真实地反映海陵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脉络的经典企业档案接收进馆。其他不进馆的档案,未来成立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管理中心,开辟专门档案库房,确定专门人员管理,集中面向社会开发利用,由政府委托海陵区经信委进行管理,党史方志档案办公室协助管理。
2.出台相关制度,为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的接收和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集中骨干力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区经信委、市档案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形成《海陵区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办法》的初始框架,对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的接收范围、内容、具体操作流程以及保管和利用给予详细的说明。要求各主管部门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注重档案去留工作的同步进行,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落实“四统一”措施,确保日后的企业改制档案管理不再重蹈覆辙。
3.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海陵区党史方志档案办公室要加快转变档案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建立以机关单位为基点,辐射全区企事业单位、各级学会主体的档案培训网络。培训者要以培训对象为中心,将档案基本知识、管理经验和岗位技能相结合,强化档案理论教育和技能实践多种培训形式,针对破产改制企业档案自身的特点,突出适应性、细致性和可操作性,为日后档案管理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