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立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国民政府交通部办公楼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305号,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的西院教学区。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于民国十六年(1927)5月16日,其新署建筑工程由上海协隆洋行于民国十九年(1930)7月30日绘图设计[1],民国二十三年(1934)12月4日[2]中西合璧宫殿样式的建筑方告全部完成,1937年12月南京城沦陷之际[3]不幸遭到焚毁。曲折的建造过程、典型的建筑风格和多舛的建成历史,使得其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都具有独特性。
1927年5月16日,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直属于国民政府。1928年10月18日,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交通部改隶行政院。根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交通部经营路政、电政、邮政、航政,并监督民营交通事业。同时,由于铁道部的成立,交通部管理经营的铁路事业划归给新成立的铁道部管理。
因为兵连祸结,当时的交通事业备受摧折。[4]作为服务于国民经济与国防战略的近代化的标志,铁路和交通也是国民党实现其社会近代化使命的中心,当局认为这些重点部门都需要近代化的设施,也意识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这些建筑就不仅仅是政府机关的近代化中心,而且也是能给未来的国内外投资者和各国使节留下深刻印象的纪念性地标。另外,国民党当局认为通过数十万元的支出,会为国家带来成百万元的投资。因此,在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修造的铁道部办公楼成为国民政府第一座办公大楼,而随后建造的交通部新厦在各院部会中又“允称最伟大之建筑”。[5]
交通部办公楼位于城北中山北路萨家湾段南首,与铁道部建筑群东西对峙。大厦整体为方形,呈“回”字状,计占地50亩。建筑时间开始于1930年的下半年,由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王伯群以修建“交通部邮政总局办公屋宇”[6]的名义,抽拨邮政储金汇业局内的“盈余”作为建筑费[7],聘请上海协隆洋行的俄籍建筑师耶朗(A.J.YARON,ARCHITECT)设计图样并监工,交由辛企峰经营的上海辛峰记营造厂包工承建。8月12日,南京特别市政府工务局实地查勘了“邮政总局大厦工程”这一新建办公用项目的具体情形——拟建洋式楼房一座,地脚材料为水泥三和土,墙壁材料用砖。全屋深度二百尺,宽度二百尺,折方八百方。原有地基为空地(有小屋二所),泥土底下有砂层。建筑范围东至中山路,南至池边,西至屋后小路,北至“将来公路”。屋宇层数,中间四层,两翼二层(后来实际修筑为三层);门面之前有排楼,屋宇之中有天井;屋内较马路高六尺三寸。工程预期两年完工,具体开工日期为8月1日,建筑费预计约一百万元。[8]
然而在实际的兴筑过程中,即发生了“调解邮政总局大厦工程辛峰记劳资纠纷一案,遵即前往会同社会局刘起明、警察局赵益谦前往实地调解。查该厂此次劳资纠纷之起由,实缘于小包头赵姓等,因包工价太低,亏累甚巨,故向辛峰记等提出加账”[9];其后更改底脚、王伯群辞职等技术、人事上的变动,加之1931年长江暴发的特大洪涝灾害、“九一八”事变及1932年初的“一·二八”事变等,迫使国民政府疲于备战备荒,该工程遂中辍而停工多时。
迨1932年10月原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接掌了交通部之后,曾以处于国难期间,有停止修造的提议。但是与建筑师们的磋商,与法律专家的研究,他们都认为已经签订了合同,工程兴建也有两年多的时间,在法律上、事实上都没有中途废弃的理由;况且核查包银当初约定分八期付款,截至目前都如期付款,所以届停工之时,包银已付六期,所剩不过两期,而工程由于种种因素停工甚久,仅仅完成了2/10,付价显然已超过工程甚巨,废除合同也不可能,因此只得依照原定计划,催促辛峰记赶紧继续进行施工,以期早日完工。[10]最终在朱家骅的督促辟划下,该项目开始重新动工(1932年12月5日的《申报》上已经刊登出了“国民政府交通部建筑图”[11]),后复因工人罢工事件,几度停顿,迄1934年秋间竣工,历时凡一年数月。揆厥原因,实以承包人资本不足,工作不力,以及其它意外事件等,拖延时日所致。
1934年5月[12],所谓的“邮局及交部萨家湾新厦工程”行将竣工,23日开始进行装置汽管、电灯等工事,交通部决定于国庆节(即10月10日)同时迁入办公[13]。9月1日上午9时,交通部全国邮政会议即在该部礼堂开幕,大会主席、交通部部长朱家骅和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先后训话,会议共分七组审查了提案[14]。12月4日,该办公楼最终落成。14日起交通部迁移新厦,15日已将电政司技术室各部分搬完[15],19日则全部移入新厦[16]。为使社会各界明了起见,该部柬请国民政府中央各院部会长官、外国驻华各使领代表、交通部各直属机关长官暨各界代表,于28日下午5时到部参观,但并不举行落成仪式,仅备茶点招待,以示节俭[17]。就这样,建筑四年有半方始落成的交通部大厦,“以光辉首都,而傲居新都一切建筑物之上焉”[18]。其工程总价为814000两,至于外部的围墙、桥梁、马路、下水道、门房等工程,总价为98120元,两项合计,全部建筑费为1237720 元。[19]
办公楼整体造型采用中西合璧的宫殿样式,外表极尽富丽堂皇、庄严静肃之能事,红墙绿瓦,瑰丽异常。中式大屋顶的瓦片为河北琉璃瓦及卢沟琉璃瓦,一经阳光照射,耀人眼目。大门开在中山马路旁边,共有南北两扇,其间距离约50米,中以短围墙相连。门为铁质,由栏杆图案缀集而成,极为美观。门外四周绕以环墙及护厦小河一条,清水涌流,别有风致。小河之上,架以石桥,用以行路,且壮观瞻。大门之内,右为传达室,左为警卫室。办公楼中间是一个广场,被切分成四段,每段都种植奇花美草,绿树秀木,点辍其间。办公楼四周空地亦悉辟为花圃,至为开阔。
办公楼共分四栋,相互衔接,中间两座主楼为四层,左右两旁三层。正中屋顶有一座八角凉亭和一个露天花园,底层地基高出地面约12厘米。办公楼总门计四进,其逢单数者(即第一道、第三道)乃属宫殿式亭阁门;其逢双数者乃属城门式圆洞门。亭阁门外有两根朱红柱,四周用雕花板砌成屋梯,绿底金花,顶层则为一平方米的绿色底纹图案[20]。入门处为过道,地下悉用小块方砖铺成形态各异的花纹。“圆门之内为花园,直通后楼。”[21]办公楼屋室共300余间,分别为各司厅办公室,悉采用欧美大旅馆式,屋屋分间,间间相对,门门互峙。由于窗户的方向都朝外开,因此空气新鲜,光线充足。中间走廊之顶一律为圆形,系用水泥筑成,颇平滑洁净。楼梯亦为水泥所建,并用水磨,工程精细,平滑如镜。办公室内地板尽属洋松木钉成,其上涂以古铜色油漆,每周擦蜡一两次,明朗照人。四壁墙面均用白色,唯有部长、次长办公室的墙壁另以绿地金花的墙布进行遮饰。四层楼各屋之分配亦井然有序——底层作总务司、技术官室,及会客厅之用;二楼有部长、次长办公室,以及秘书厅、参事厅、航政司、大礼堂等;三楼凡邮政司、电政司、职工事务委员会办公室均在此层;四楼乃会计长办公室及图书室。其中二楼的布置,可谓全部精华均集中于斯。合并三层四楼而成的大礼堂可谓富丽堂皇,令人目眩[22]。其面积宏大广阔,两边各有六根朱红色粗木柱支撑,顶层则为绿底金饰,雕刻精细,配色醒目,相得益彰。中央高悬一盏大电灯,30余盏小电灯,皆为淡黄色。地板系用上等西洋木料,以小块拼凑而成,并缀以各色各样的花纹图案,甚为高贵。“礼台之广宽实用,既可作跳舞欢宴之用,又复能借作舞台之需。全堂有皮座椅千数左右,至少可容人七百于一堂。”[23]其布置之华丽,设备之秀美,亦为当时国内建筑界生色不少。二层的后楼乃部长办公处,共有大房三间、小房一间,房屋分配成办公室、更衣室、大会客室、小会客室等。办公室内装饰布置精美绝伦,陈设有一张写字台、一个保险箱、一个图书架,其余日用物品莫不应有尽有。桌上放置有三架电话,尤属当时其它各部所稀有。会客室中设有一张小桌,四张至六张沙发。至于次长办公处则位于二层的前楼,一切设备与部长均无差异,只是缺少一间会客室而已。又该厦南楼全部预留为邮政总局及邮政储金汇业总局局址之用,该两局并定于1935年1月间全部由上海迁至南京。“前此邮政总局、邮储总局暨九省长途电话工程处等机关皆属散处,开支甚大,今后合署办公,开支当可节省,而行政效率亦当较有增进也。”[24]
交通部礼堂
楼内全部设备、家具可大致分为电气、暖气、饰品等三种,均属西式,无一不系当时二十世纪最新式之装置——
1、电气:(1)电灯悉用西门子洋行的最新产品。每个办公厅都有公灯三盏,桌灯若干盏;公灯均用白磁大罩,桌灯则用一面绿罩。(2)电铃悉安置于墙壁之中,每段均有一总示信号。另外,各司科长室均安装有一个特别电灯信号,总机关设于电话室,分机关设于部长、次长办公室。此项电灯为五个联缀而成,上书“一、二、三、四、五”五个数字,现已将全部司科人员编成号码。譬如,总务司长为一号,电政司长为二号,航政司长为三号,余者依此类推。部长如欲请总务司长说话,即按一号开关,各办公室一号皆明。假使司长不在,电话室及总务司长同室人员即可以电话报告,无须勤务往返传达,较之当时欧美各机关办公室,并无逊色。(3)电话采用西门子洋行最新出品的三用机:①可以自动与本部中人员接洽公务,如需叫出则先拨九号,然后再拨打所欲通话之号码,即可自动接通。②与外界接洽。③如正与甲通话时,而另有乙之紧要电话,则可将此机旁之电铃一按,则乙之紧要电话即接通,话毕,再将铃一按,则甲之电话又可恢复通话,无须重拨号码。大致此项设施,乃当时首都各政府机关前所未有。不过该办公楼犹有一种使用电话的便利:“开会讨论部中要务,而不必聚集各人于一室而交换意见,如此可增加办事能力及效率不少。”[25]
2、暖气:整栋办公楼共有暖气炉400余个,均为当时欧洲名厂最新式产品,能容纳多量之热气,随时掉换。
3、饰品:办公楼全部采用铜窗纱门,共有两层。每扇窗户都配有一个绿绸窗帘,可以自动起落。此钢门、钢窗、纱窗完全机制,工程价值十余万元,由中国铜铁工厂(分事务所在南京新街口忠林坊卅三号)承造[26]。痰盂悉用立鹤牌国货搪瓷出品。走道两旁遍置鲜花。除了尽量采用国产品牌外,其附属建筑及屋内设备,亦力求节俭。例如,原先规划中的八架电气升降梯等,均未装设;即使现在全部投入使用的家具,除礼堂及一二会客室外,均系之前固有,不过略加油漆而已。[27]
就整体而言,交通部办公楼其巍峨雄伟的气概,精隽实用的设备,“乃首都任何建筑物所不能及。至若中国白宫国府,铁道部、外交部,以及其它政府机关,精则精矣,伟则伟矣,然与交通部相较,实有天渊之别,宛若小巫之见大巫也。”[28]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层数少,重在群体组合,立面上曲线的屋顶和绚丽的色彩最为突出。要把这些形象特征体现在使用新材料、创造新结构、满足新功能而建的单体房屋上是有很大矛盾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当时创作方法中的主要课题。中西合璧式的交通部办公楼,试图在新建筑的体量上以突出大屋顶的手法来表现中国民族风格,这无疑成为中国近代建筑融合发展过程中较早的一次开拓与探索。
1935年1月邮政总局如期迁京:7日,文件等项已整理齐备;邮局职员共140人,均于17日开始赴京,三日内迁竣,[29]21 日起在京照常办公。[30]然而刚刚迁入新址正式办公,即遭调查——由于交通部办公楼的建筑费用多达120余万元,21日当天监察院即决定为调查此项建筑费是否实在,将派监察委员查核建筑物价值及其报载情形。[31]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战事激烈之际,交通部办公楼被战火点着,歇山式的大屋顶不幸被烧毁。时任南京卫戍司令部野战救护处科长的军医蒋公榖在其《陷京三月记》中有关于12日的记载:“迄夜,城北三牌楼一带,枪声突起……交通部着了火,火势很大,染得红光满天。”[32]路透社记者史密斯在报道南京陷落的经过时,也提到了交通部办公楼:(12日)“到了晚上10时左右,壮丽的交通部大楼起火,里面的弹药发生了剧烈的爆炸”。[33]16日,日本海军大佐泰山弘道从下关上岸,“只见铁道部、交通部大院等等,虽然都是尽显中华文化之精粹的镂金着彩、华丽无比的现代中国式建筑,但现在有的烧成了焦炭,有的垮塌崩溃了,一切面目全非”。[34]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交通部对其办公楼进行了修葺,加盖了一层平顶。1953年修复后改为铁皮平屋顶,建筑规模仍保持原样。饱经战火吞噬与历史沧桑的大厦从此显得厚重平实,成为南京保卫战无声的见证。[35]
199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国民政府交通部办公楼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国民政府旧址·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址”又被确立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研究文化精品课题“南京政治学院民国建筑群历史考证”的阶段性成果。
[1]《建筑呈报图则·图样》,南京市工务局·执照类·建字第2381号,交通部邮政总局(萨家湾),1930年8月,南京市档案馆藏全宗号1001/目录号3/卷宗号2235。
[2]“最近落成之南京交通部大厦全景(协隆建筑师设计)”,《申报建筑周刊》1934年12月4日,第9页。
[3]在战火逼近南京之前,南京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已经一片混乱。参见吕晓勇《国民政府抗战动员体制若干问题辨析》,《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
[4]国民政府采用拉拢与压制等手段,企图利用战时体系吞并相关的民营航运企业。可参见文双发《简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军事交通》,《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第69页。
[5][20][21]《交部华厦定期开放》,《天津益世报》第6693期,第四版。
[6]《建筑呈报图则·屋宇情形·屋宇种类》,南京市工务局·执照类·建字第2381号,交通部邮政总局(萨家湾),1930年8月,南京市档案馆藏全宗号1001/目录号3/卷宗号2235。
[7][18][23][25][28]阿寿:《交通部大厦建筑之梗概情形》,《申报建筑周刊》1934年12月25日,第5页。
[8]《建筑呈报图则》,南京市工务局·执照类·建字第2381号,交通部邮政总局(萨家湾),1930年8月,南京市档案馆藏全宗号1001/目录号3/卷宗号2235。
[9]《文书》,南京市工务局·执照类·建字第2381号,交通部邮政总局(萨家湾),1930年8月,南京市档案馆藏全宗号1001/目录号3/卷宗号2235。
[10][27]《交部新厦建筑经过》,《申报》第22160期,第8页。
[11]《中国铜铁工厂》,《申报》第21432期,第9页。
[12]《建筑月刊》第二卷第五期,上海市建筑协会,民国二十三年(1934)五月版,第9页。
[13]《交部新厦工程》,《申报》第21945期,第7页。
[14]《邮政会议开幕》,《申报》第22045期,第3页。又《人言周刊》第一卷第三十一期,民国二十三年(1934)九月十五日版。
[15]《交部新厦正在移入中》,《天津益世报》第6687期,第三版。
[16]《交部新厦落成》,《天津益世报》第6691期,第三版。
[17]《交部新厦落成》,《天津益世报》第6691期,第三版。又《交部华厦定期开放》,《天津益世报》第6693期,第四版。
[19]《首都伟大建筑物·交通部建筑概略》,南京市政府秘书处编《十年来之南京》,南京市政府秘书处1937年版,第84—85页。
[22]《交部新厦昨招待各界参观》,《天津益世报》第6700期,第二版。
[24]《交部新厦建筑经过》,《申报》第22160期,第8页。
[26]《中国铜铁工厂》,《申报》第21432期,第9页。又《申报·本埠增刊·建筑专刊》,1932年12月19日。
[29]《邮政总局定期迁京》,《天津益世报》第6707期,第二版。
[30]《邮政总局昨开始在京办公》,《天津益世报》第6721期,第三版。
[31]《交部新厦建费有无弊端,监察院将予调查》,《天津益世报》第6721期,第二版。
[32]蒋公榖:《陷京三月记》,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33]《世界日报》1938年1月14日版。
[34]孟国祥:《南京文化的劫难:1937—1945》,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35]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价值与作用,可参见孙继峰《略论长城体现的抗争精神》,《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