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的办报理念
张恨水是20世纪中国创作数量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这常会让人忽略他在报刊编辑领域的成就。如果从1918年初受聘担任《皖江日报》总编辑算起,至1948年12月辞去《新民报》北平版所有职务止,他的报人生涯长达30余年。
张恨水的人格和修养在文化界是公认的,作家老舍曾在1944年5月16日的重庆《新民报》晚刊上撰文,称道他是“最重气节,最富正义感,最爱惜羽毛的人”。在张恨水看来,报刊肩负着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它刊载的“诗文虽然不妨谈风花雪月,谈酒,谈女人,但必定是另有寄托。不然的话,那还不止是玩物丧志”。1946年,他为北平《新民报》确定的办报宗旨是:“凡是不体恤老百姓的举动,我们就反对,至少也不应该捧场。”对张恨水来说,报纸不是用来进行党争和索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而是一个代民立言的地方;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话语才是真正的舆论主体。为此,他要求同仁:“只要保证真实,对社会没有危害,什么新闻都可以登,如果出了什么事,不要你们负责,打官司、坐牢,归我去。”张恨水在甄别新闻的价值方面更是要求:客观就是从事实出发,就事论事,假定并不是事实,既不可歪曲真相,也不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二加二是四,一定是四,无论你怎样宣传,决不会变成五或六”。
改写历史的时刻
亨利·坦迪是在一战中获得最高荣誉的英国士兵,但他在战争中的一次举动,却改写了历史。1918年9月28日,亨利所在的步兵团与德军交火,亨利冒着密集的炮火率先铺设起木板,使英军冲锋部队得以顺利冲入敌军阵地,最终迫使人数占优的德军退出战斗。
当厮杀渐渐平息下来时,亨利的视线中出现了一个德军伤兵,伤兵面无表情,既没有举枪也没有惊慌失措——他显然已经精疲力竭,似乎在等待最后的时刻。“我当时的确瞄准了,但我从来不射杀伤兵”,亨利日后回忆道,“我让他走掉了”——他并不知道放走的这名士兵,正是德国未来的元首希特勒。战争结束后,亨利获得了多枚勋章,媒体在报道中附上了一张他在伊普尔战役中背负一名受伤士兵的照片,意大利艺术家福蒂尼诺?马塔尼亚还专门以此为背景创作了一幅油画。
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前往慕尼黑与希特勒会晤,试图避免战争的爆发。当张伯伦到达希特勒的别墅时,他惊奇地发现马塔尼亚当年为亨利创作的油画复制品赫然悬挂于元首的客厅。希特勒对此解释道:图中这名士兵曾把枪对着他,但最终没有杀死他。
然而,后来也有历史学家对此事件的真实性提出疑问。比如亨利·坦迪的传记作家乔纳森就认为,这个故事是希特勒有意而为之,这会有助于增加他本人的神秘感,是希特勒“造神”的一部分。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还有待历史的考证。
武昌起义前的“买刀实名制”
宣统三年(1911年)9月,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蒋翊武、刘复基,共进会的孙武、蔡济民等,组成联合指挥机构,商定10月11日在武昌起事。
从当年初夏开始,“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言已遍布武汉三镇。时任湖广总督的瑞澂收到风声,深感惊骇,便与幕僚商议对策。瑞澂问道:“现在外面造反的风声越来越大,这如何是好?”幕僚建议说:“造反需要有子弹,我们把军队的子弹上缴,再限制一下刀具的购买,就好了。”于是瑞澂颁令:自闰六月(7月26日)始,武汉刀店售卖刀具,须刻明牌号,凡购买五把刀以上之顾客,须登记姓名住址。瑞澂还下令军营提前一天庆祝中秋,以便在中秋日加紧提防。
刀具受到限制,革命党人被打乱阵脚,由于武器准备不足,于是准备把起义时间延迟到10月16日。
农历八月十五日,武昌城一片肃杀,市面冷清,行人稀少,全无过节气氛。
中秋日最终平安无事渡过,瑞澂于是放松警惕,起事流言也逐渐平息。革命党人抓紧机会,自行制作弹药,囤积武器。10月9日,革命党人在制弹时不慎引起爆炸,引来清兵搜查。机密泄露,起义指挥机构遭到破坏,革命党主要领导人或被捕杀,或逃出武汉,然而革命党人仍决意起义。10月10日晚上,起义第一声枪响终于响起。
“尚方宝剑”的由来
“尚方宝剑”源于汉代。古代掌管皇宫庶务的官职或官署,大多带有“尚”字,如秦朝时设置的“六尚”,就是专责伺候皇帝起居饮食的机构。而“尚方”则是主要负责“作供御器物”,“巧作金银”的官署,可以说是皇家工艺制作部门。“尚方”的长官叫“尚方令”,改良造纸术的蔡伦就曾担任汉朝的尚方令。在汉代,“尚方”曾经为皇帝制作一种锋利无比的长剑,名叫“尚方斩马剑”,专供皇帝使用。
西汉晚期,有一个以正直闻名的读书人叫朱云,官拜槐里令。汉成帝时,丞相张禹晋升帝师,地位显赫。朱云上书求见皇帝,当着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指责张禹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朱云说,为了匡正不良的政治风气,请求皇帝“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汉成帝大怒不已,命令推朱云下殿问斩。朱云死死抓住御殿栏槛不放,继续强行直谏,把栏槛也折断了。后来在其他大臣劝解下,朱云才免遭杀身之祸。但朱云的进谏仍未被采纳,张禹则继续稳当地做着帝师。
尽管朱云的鲁莽作为没有成功,但后来的文人从此就把“朱云折槛”的故事视为一种具有典范作用的圣贤事迹,同时也使得“尚方宝剑”成为历代忠臣要求皇帝赐予权力、铲奸除恶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