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全
现如今的金融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场无声的战争正在打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有县域各家银行之间的客户之争,更有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强烈挑战:第三方支付方兴未艾,移动支付异军突起,网络借贷风声水起,众筹融资日渐气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洗牌和竞争进入快车道,它无疑对依靠传统金融业发展农信社产生重大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这无疑在有形或无形中对农信社传统业务产生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汇集小额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与农信社普惠金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提高了办贷效率,简化了批货手续;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科技创新,使城乡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可以更好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但另一方面,相对农信社,互联网金融自身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天然缺陷,一是农村多数百姓朴素的理财观念还未跟上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步伐,对于新兴的金融产品接受程度不高。二是互联网金融在风险管控上低估了传统借贷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小规模的借贷风险很难判断。三是虽然互联网金融平台拥有海量数据支撑,但对于这些数据信息的甄别较为困难。
农信社根在农村、情在农民、命在农业,一生都与“农”字打交道。农信社员工把所从事的信合事业始终当做一项光荣的事业来抓,带着感情走进农村,怀着深情面对农民,揣着真情支持农业上项目,背挎包、夹算盘,下农田、摸农情,听农言、查农意,下地问耕、上门询贷,打下与农民“鱼水情深”、“一家情浓”的感情基础,这些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才能得到的恰恰是互联网企业所缺失的。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壮大,农信社要充分借鉴互联网思维,同时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因势利导,克服在个性化服务、客户精准定位、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劣势。
理念要有新转变。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追根溯源还是得益于用户的满意度。新金融模式凭借互联网平台的优势,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使其比较有效地占有客户信息。因此农信社首先应加快转变服务意识,摒弃原有的推销式经营模式,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我们经营管理经验,重塑业务流程,高效配置资源,敏锐洞察引领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细分,提供金融产品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定制化部署,不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
发展要有新思维。现阶段,农信社的优势是存贷款基础较好,在当地具备人缘地缘优势,但中间业务品种较少,创新不足。因此,农信社的每一位干部员工都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及时转变观念,顺势而为。农信社要想迎战扑面而来的竞争压力,首先要加强沟通与学习,积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常态。要勇于吸收和借鉴各专业银行及互联网金融优势,运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其次要打破传统思维,建立与现代金融相融合的战略思维,充分认识到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全方位、多角度对业务、管理、风险把控等进行梳理和定位,大力推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业务;其三要强化营销意识,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开展“扫街式”营销对接活动,积极落实发放IC卡、代收代发等业务,POS机、农民自助服务点、助农取款点的推广布放工作,全力打造“10分钟金融服务圈”。
市场定位要准确。农信社应牢固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始终姓“农”。“三农”是农信社的生存发展基石,农信社根在农村、情在农民、命在农业,一生都与“农”字打交道。农信社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始终传承信合文明,发扬吃苦耐劳、一心为农的敬业精神,坚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在支持农业生产资金上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争取工作的主动性,消除“惜贷、恐贷”的思想,简化放贷程序,为农民提供及时、方便的金融服务。发挥信贷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重点突破,带动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
服务方式要创新。农信社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拓展服务渠道,从以往前后台分离、集约化管理模式中跳脱出来,逐步转向一体化运营,将客户营销、产品定制、风险管控、财务处理等集中到IT层面统一设计。同时也应认识到,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农信社实体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认知和诚信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等优势,利用已建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与互联网银行相结合,从而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积极尝试推进以金融便利店、村头服务点为方向的渠道建设,立足遍布城乡的物理网络,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设立金融便利店,确保广大客户享受到便捷普惠的金融服务,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服务客户要精准。当前,客户越来越要求服务的个性化和集成化,如何满足每一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农信社需要思考的问题。农信社要积极探索“人工网点+电子银行+客户经理”的“三位一体”网络建设服务模式,通过立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客户链条,网点设计应更贴近客户、更温馨、更人性化,人工客户服务要更温馨,对不同客户区别对待,差异服务,对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针对不同客户推出不同信贷产品,同时提高效率和质量,做到方便、快捷、高效,以此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要通过精准定位客户的偏好,推送包括金融产品在内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打好“亲情牌”和“感情牌”,真正做到每一位员工带着感情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