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捷生
未来中国养猪业或以家庭猪场模式为主
◇文/庄捷生
2014年12月,双胞胎董事长鲍洪星参加了第四届广东饲料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并发表了《我国养猪业发展模式思考》的主题报告。他表示,500头到1万头母猪的中等规模猪场面临的生存压力最大,未来中国养猪业主要有两大主体:一类是万头母猪以上的大型养殖企业,一类是50-500头母猪的家庭猪场。他强调,真正解决家庭猪场做不好的事情,将是饲料企业的立命之本。
另外鲍洪星还提到,未来5年中国饲料行业的整合速度仍会加快。在行业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因素推动下,饲料行业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未来10年,中国的养猪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像温氏、中粮、双汇等上万头母猪的企业,至2012年底只有20来家,所以养猪业的集中度是不够的。
鲍洪星预测一些大型企业未来可能向美国模式转变,美国模式更多的是公司养母猪,然后把断奶仔猪分给有玉米地的农民去养,且这些猪场都是1000-1200头一栋,农户一般养2栋,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鲍洪星认为在东北,这种大规模养殖是比较适合的。在美国,养猪主要分布于爱荷华、伊利诺伊、明尼苏达等玉米、大豆产区。他们的粪肥处理得比较好,一般采用水泡粪,到年底玉米收割后,请专业公司过来,把一年的粪肥往玉米地里一喷即可,成功实现了综合利用。美国多数养猪人反映:这几年养猪不赚钱,或者连续5年平均每头赚10美元,但是一头猪省下来的粪肥钱就有8-10美元。在欧洲看到的,则更多的是家庭猪场,设备比较好,对于粪肥也是就近循环利用,很少花钱去治理。
中等规模,500头到1万头母猪的,特别是单打独斗的养猪企业未来是否能很好地生存?鲍洪星认为这和饲料厂差不多,单打独斗的日子是不太好过的。因为技术在进步,要求在提高,利润越来越薄,以前1吨毛利有500-700元,现在只有200-300元,且用工、环保成本在增加,土地租金也在增加,如果没有规模的话,生存很困难。
“目前原料价越来越高,如技术跟不上,别人都用高粱、大麦,你还在用玉米、豆粕,价格就没有任何优势了。”鲍洪星说,“有些猪场,买高粱、大麦很困难,买到的二手、三手又很贵,而且配方技术不升级,因此也很难用好这些原料。未来的原料全球配置,有时用高粱,有时用DDGS,不像以前,就是玉米豆粕型,这种变化就要求饲料厂、猪场能够快速反应。打个比方,用玉米豆粕型和用高粱大麦型相比较,每吨差价就能达到100多元。事实上在饲料配方里,美国高粱没有进口配额限制,单宁含量低于0.2%,能值是玉米的96%左右,在育肥猪料中使用非常好,很多半大不小的猪场,如不用这种原料,又无替代技术和采购渠道,两三年以后,成本自然会比别人高很多。”
对于半大不小的猪场,鲍洪星是不看好的。他们的命运要么被大集团收购,要么最终会演变成欧洲模式下的家庭猪场,尤其是在我国南方郊区,家庭猪场可能会成为主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指的家庭猪场,是要求其具备良好的环保、硬件等条件。
家庭猪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的经营单元,且规模适度,整个收入以养猪为主。众所周知,欧洲90%以上的猪肉都由养殖200-500头母猪的群体提供的。我国每年有6-7亿头生猪出栏,生猪消费量十分大。未来大型养猪企业会提供年出栏数的30%左右,真正要解决中国人吃肉的问题,会靠拥有50-500头母猪的家庭猪场,他们才是我国真正的养猪核心主力。
“所以,未来中间层要么往上,要么往下,如在法国、德国等国家就已发展成这样一种趋势。像我们在广东四会有一个客户,夫妻俩养了110头母猪,原来自己配料非常辛苦。后来我们帮他们把饲料脱离出来了,为他们重新分工。夫妻俩外加一个打工仔,老板娘专门把产房管好,老板负责卖猪、采购饲料、防病防疫、人工授精等事项,打工仔负责喂食饲料和打扫卫生。如此一来,他们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对于家庭猪场这一组织形式,很多人并不明白分工的重要性,感觉什么事都做了,却又一直做不出成绩。事实上是他们把资源配错了,他们不应该去做饲料这类本不擅长的事情,而是要全力以赴养好猪。家庭猪场最好的一点就是成员非常尽心尽责,每当母猪产仔,他们可以整夜守在栏舍前。而在美国的一些养猪企业,工人们基本上一下班就走光了,因此通常在接生环节每窝就要丢掉2头仔猪。
当然,中小型家庭猪场在显现优势的同时,其缺点也是并存的。它的劣势是太分散,不便于饲料运输,这就需要双胞胎这类饲料企业给他们配送饲料,减少负担。同时,家庭猪场卖猪也是很头疼的环节,他们不仅要掌握好生产技术,还要学一些财务管理知识,这些都是他们单打独斗无法去实现的事情。
“家庭猪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机会。”鲍洪星说,“我们应该学习欧洲,成立社会化组织、技术型组织、行业协会、政策组织等,通过该类组织去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而很多饲料企业此时就可紧抓机遇,大力去做这样的工作,真正帮他们补上短板。”
饲料作为一种生产资料,鲍洪星觉得它未来应该是便宜的,利润是很薄的。“对于养猪者来说,未来的饲料认好品牌即可,没有必要自己去配,特别是中小规模的猪场,自己去配,劳民伤财,如果不检测原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等含量,母猪料更是配不好。此外,多数猪场的设备非常简陋,生产出来的料不到3天就会变质,而且还有其他很多事情他们根本做不好,因此就需要我们这些企业、社会组织去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帮他们把猪养好。”
养猪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让猪“吃好、睡好”。让猪“吃好”,是用料问题;让猪“睡好”,是管理问题。在我国,养猪者都忙于扩规模,但是很少去提效益,在栏舍建设和精细化管理这一块做得较差。“一头母猪要年产18头以上的出栏商品肉猪,可能就需要改品种、改栏舍,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大多数家庭猪场的生产成绩是12-14头,要提升到17-18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
据统计,中国一头母猪一年才产肉1.7吨,美国是3吨,丹麦是3.2吨。“家庭猪场式养殖做好了,就能把母猪存栏量降下来,不要说把母猪从5000万头减到2500万头,如果能从5000万头减到3000万头左右,这个贡献就是巨大的。一头母猪一年需饲喂一吨商品饲料,减少2000万头就相当于减少了2000万吨饲料,以饲料中含粮60%计算,就省下1200万吨粮食,若按人均(含老人、小孩)每月消费10公斤粮食来算,一年就消费120公斤,应该够1亿人吃上1年吧。还有,少了2000万头母猪,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简单测算了一下,如果减掉30%的母猪,一年起码能节约600亿元的环境治理费。”鲍洪星如是说。
“所以,未来中国家庭猪场通过硬件、人才、设备的改进,整合社会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推动我国由养猪大国转变为养猪强国,这是中国养猪业的希望所在。而习近平总书记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定会把农民土地的确权问题解决好,如此将更加有利于适度规模养猪业的发展,预计接下来的五到十年这种变化会更快,我们非常期待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