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推理的“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

2015-12-27 06:25胡竹菁胡笑羽
心理学探新 2015年3期
关键词:三段论双重知识结构

胡竹菁 胡笑羽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西省心理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22)

1 引言

从英文文献中看,心理学对“人类推理”领域的实验研究始于Wilkins 于1928 年发表的“不同内容对形式三段论推理能力的影响”,而后有许多心理学者一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描述并揭示人类推理过程中的各种加工规律,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建构理论模型来解释推理加工过程中的有关规律。早期国外学者提出的主要理论有Woodworth 等人(1934)的“气氛效应理论”和两位Chapman(1959)的换位理论;近期的主要有Braine(1978,1998)的“心理逻辑”理论,Johnson - Laird(1983,2008)的“心理模型”(mental model)理论,Evans(1982,2008,2010)的“双重加工理论”,以及Oaksford 等(2000,2010)的“条件推理概率模型”等。

本文第一作者在追踪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人类推理领域所做的心理学实验及理论模型等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实验研究结果基础上,大约在二十世纪末期提出了一个用于解释人类演绎推理过程的新的理论模型,即“知识和试题双重结构模型”(胡竹菁,2000)。虽然该模型对推动我国推理心理学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本文两位作者对该模型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反复讨论后,觉得有必要在原有的基本观点基础上对这一理论模型进行重新建构,重构后的理论模型称为“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其内涵有如下图所示。

图1 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图

2 “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的内涵解析

2.1 推理行为是推理者在现有推理知识结构基础上解决具有一定结构的推理题的心理加工结果

推理心理学研究中所说的推理行为可以定义为“是指某位推理者在解决推理问题(以下简称推理题)过程中的心理加工结果”。

就像上面模型图所示的那样:该理论模型名称中所谓“双重结构”是指“推理题的内在结构”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

所谓“推理题的内在结构”,是指作为存在于推理者之外的客体信息,任何推理题都有其自身的结构问题,其结构又可以区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两个方面。

在形式结构方面,推理题可以是范畴三段论推理题,可以是线性三段论推理题,也可以是联言推理、选言推理或假言推理等形式的推理题。例如:下面的推理题(1)属于纯形式的“第一格AAA 式”三段论推理题;而推理题(2)则属于纯形式的“肯定前件式”假言推理题。

推理题(1)

所有的M 都是P

所有的S 都是M

所以,所有的S 都是P

推理题(2)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形式逻辑学的研究指出,任何推理题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形式结构,以范畴三段论为例,其形式结构一般为“由三个性质命题所组成的推理”,其中前两个命题为推理前提,后一个命题为结论。由于每个命题都可以是“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这四种类型中的其中一种命题,因此可以有64 种不同类型的三段论形式;再加上两个前提中的中项位置存在四种不同位置的差异,因此一共可以有256 种不同形式结构的三段论推理题。

在内容结构方面,当上述各种形式的推理题用具有不同内涵的内容替代时,该推理题就既包含形式结构,也包含内容结构了。例如,当用“植物”、“生物”和“松树”这三个词汇分别替代推理题(1)中的“M”、“P”和“S”三个字母时,就形成推理题(3)这样的具有具体内容的三段论推理题;而用“天降大雨”和“露天运动场会被淋湿”这两个句子分别替代推理题(2)中的“P”和“Q”两个字母时,就形成了推理题(4)这样的具有具体内容的假言推理题。

推理题(3)

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物

所有的松树都是植物

所以,所有的松树都是生物

推理题(4)

如果天降大雨,那么露天运动场会

被淋湿

现在天降大雨

所以,露天运动场被淋湿了

人类的推理行为通常都是推理者在现有已经掌握的推理知识指导下进行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人类的知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个体的推理活动是他对“推理题的内在结构”的反映。由于推理题的结构包括“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因此,正如上述模型图右边部分横轴所表征的“推理知识类型”所示:个体进行推理活动所需要的推理知识也相应地可以区分为“形式知识”和“内容知识”两种类型,换言之,“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包括“形式知识”和“内容知识”两种类型。

著名心理学家Lewin 曾经用公式“B =f(P,E)”来描述人的行为,意即“任何行为都是行为者本人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借用Lewin 的这种描述,我们也可以将人类的推理行为做如下表述:

“人的推理行为(B®)是推理试题结构和推理者所掌握的推理知识结构的函数”,如果用符号“B®”来表示个体的推理行为,“IS(form)”表示推理题内在结构中的形式结构,“IS(content)”表示推理题内在结构中的内容结构,“KS(form)”表示推理者所掌握的推理知识结构中的形式知识结构,“KS(content)”表示推理者所掌握的推理知识结构中的内容知识结构,那么,上述观点就可以用公式表示就是:

换言之,推理行为是推理者在现有推理知识结构基础上解决具有一定结构的推理题的心理加工结果。

2.2 推理者对完成推理任务所需要的“推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决定其推理性质是属于“理性加工”还是“非理性加工”

虽然不同个体对各种不同类型推理题的推理行为都是在推理者现有推理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加工过程的结果,但不同个体在解决不同类型的推理题时,对与解决该推理题相应的推理知识的理解水平(或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在上述模型图右边的“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图中,我们用纵轴来表示“推理者对推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并且用一个圆锥体来表征某位个体在进行推理任务时所掌握的“推理知识”的程度,如果某位推理者所掌握的“推理知识”位于圆锥体的底端,表示他没有掌握完成推理任务所需要的推理知识;反之,如果某位推理者所掌握的“推理知识”位于圆锥体的顶端,表示该推理者是在掌握较多推理知识基础上完成推理任务的。当然,与横轴相应,该推理者所掌握的知识也可以区分为“推理形式知识”和“推理内容知识”两种类型。

推理者在推理时已经掌握的推理知识的多少决定了他对推理结果做什么样的反映。例如:

推理题(5):

有些M 是P

有些S 是M

所以,有些S 是P

推理题(6):

所有的烯烃都是有机化合物

所有的甲烯都是烯烃

所以,所有的甲烯都是有机化合物

对于推理题(5)这样的三段论推理题,推理者是否掌握解决该题所需要的“形式知识”,其推理结果是有很大差异,常见的结果是:没有掌握形式逻辑知识的推理者通常会做出“该题的结论可以从两个前提中推论出来”的推理结果,但掌握了形式逻辑知识的推理者则因为知道“两个特征前提不能推出必然结论”这样的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规则,因此会做出“该题的结论不可以从两个前提中推论出来”的推理结果。

而对于推理题(6)这样的三段论推理题,推理者是否掌握解决该题所需要的“内容知识”,其推理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异:对于没有掌握该题内容知识的推理者来说,由于该题是与推理题(3)同样类型的推理题,因此会做出与推理题(3)同样的推理结果;但对于掌握了该题内容知识的推理者来说,虽然它是与推理题(3)同样形式的推理题,但是因为知道推理题中含有错误命题,即“不存在称之为‘甲烯’的烯烃”,因此不一定会做出与推理题(3)同样的推理结果。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91)中并没有“理性”一词的词条,它对“理性认识”的定义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理性认识包括三种形式:①概念……②判断……③推理……”。由此可知,从哲学意义上说,人类的推理行为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在“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图”中,我们用“理性推理”维度(模型图右边部分纵轴所示)来反映处于不同知识水平的推理者所进行的推理加工的性质:当推理者掌握较多推理知识时所进行的推理加工属于“理性加工”,当推理者在不理解或掌握较少推理知识时所进行的推理加工则属于“非理性加工”(胡竹菁等,2000,2012)。

2.3 判定推理结论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和“内容”两种判定标准,并由此决定其推理性质是属于“逻辑加工”还是“非逻辑加工”

如前所述:当推理者掌握较多推理知识时所进行的推理加工属于“理性加工”,同时,推理者所掌握的“推理知识”可以分为“形式知识”和“内容知识”两种类型。

形式逻辑学对不同逻辑形式结构的推理题规定了不同的逻辑推理规则,并且规定不管内容是否正确,只有符合特定形式逻辑规则的推理才能根据推理前提推论出正确的逻辑结论。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91),因此,推理题的结构不能只注意其形式结构,也应该注意其内容结构。也就是说,形式逻辑只是规定了推理题“形式结构”中判定推理结果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标准(即“形式判定标准”),在心理学对推理加工过程的研究中,还应该关注推理题的“内容判定标准”(胡竹菁等,1999,2002,2003)。

“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图”左边的“推理题的内在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推理形式”还是“推理内容”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两者结合就形成了四种不同结构类型的推理题:(1)形式和内容都正确;(2)形式和内容都错误;(3)形式对内容错;(4)形式错内容对。

如前所述,“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是对“推理题的内在结构”的反映,因此,在掌握了推理知识的推理者的知识结构中,有如“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图”右边的“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图的上方所示,推理者心中存在两种判定推理结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种是通过“形式知识”来判定推理结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形式判定标准”;另外一种是根据“内容知识”来判定推理结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内容判定标准”。在此,我们用“逻辑推理”维度来反映对这两种知识所掌握的比例不同的推理者所进行的推理加工行为:当推理者用“形式判定标准”来判定推理结论是否正确时,称该推理者所进行的推理加工为“逻辑加工”;当推理者用“内容判定标准”来判定推理结论是否正确时,称该推理者所进行的推理加工为“非逻辑加工”。例如,读者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对推理题(7)的心理加工过程:

推理题(7)

所有的大夫都是女人

所有的男人都是大夫

所以,所有的男人都是女人

显然,推理题(7)的内在结构属于“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图”左边的“推理题的内在结构”图中第二象限的“形式正确内容错误”的类型。所谓“形式正确”,是说从推理形式上说,推理题(7)与前面所述的推理题(1)、(3)、(6)是一样的,属于有效的三段论推理,因此,按照形式逻辑规则,推理题(7)是可以从两个前提中推出“所有的男人都是女人”这一有效结论的;所谓“内容错误”,是指从推理内容上说,组成三段论的三个命题在内容上都是错误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大夫不可能都是女性,男性也不可能都是大夫,男人更不可能是女人。

当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中既掌握了该推理题的形式推理规则,也知道该推理题的内容是错误的,那么在面对这类推理题进行推理的心理加工活动时,“形式”和“内容”两种判定标准就会在该推理者心中产生矛盾,其结果只能是以下两种结果之一:

(1)或者按“形式判定标准”判定该推理结论为“有效的(正确的)”。当推理者作出这样的推论时,我们不能说该推理者不知道“男人不是女人”的道理,他只是按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判定该推理为“正确的”,在“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图”右边的“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图中,我们把这类推理加工的性质称为“逻辑加工”;

(2)或者按“内容判定标准”判定该推理结论为“无效的(错误的)”。当推理者作出这样的推论时,我们不能说该推理者不知道该推理题在形式逻辑规则上是正确的,他只是按“内容判定标准”做出该推理是“错误的”,在“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图”右边的“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图中,我们把这类推理加工的性质称为“非逻辑加工”。

请读者注意:(1)“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图”右边的“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图中所反映的是推理者所掌握的两种知识是平衡的情况下的图形,在实际情况中,每位推理者面对不同推理题时所掌握的两种知识的程度经常会是不一样的:当推理者的“形式知识”多于“内容知识”时,“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图中中间的那条竖线就向右偏,这种情况下可以预测推理者将更倾向于根据“形式判定标准”来判定推理结论是否正确,其加工性质就属于“逻辑加工”;当推理者的“内容知识”多于“形式知识”时,“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图中中间的那条竖线就向左偏,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预测推理者将更倾向于根据“内容判定标准”来判定推理结论是否正确,其加工性质就属于“非逻辑加工”。(2)在该模型中,无论是“逻辑加工”还是“非逻辑加工”,由于都是推理者掌握一定推理知识的加工,因此都属于“理性加工”;而“非理性加工”则是指“推理者在不理解或掌握较少知识时所进行的推理加工”。

胡竹菁.(2002).推理心理研究中的逻辑加工与非逻辑加工评析.心理科学,25(3),318 -321.

胡竹菁.(2000).演绎推理的心理学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胡竹菁,朱丽萍.(2003).推理结论正确性判定标准再探.心理与行为研究,1(4),248 -251.

胡竹菁,张厚粲. (1999). 论三段论推理结论正确性的两种判定标准.心理学报,19(1),58 -63.

胡竹菁,胡笑羽.(2012).Evans 的“双重加工模型”发展过程简要评述.心理学探新,32(4),310 -31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1991).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Braine,M. D. S. (1978).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atural logic of reasoning and standard logic. Psychological Review,85,1 -21.

Braine,M.D.S.,& O’brien,D. P. (1998). Mental logic.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8.

Chapman,L. J.,& Chapman,A. P. (1959). Atmosphere effect reexamine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58,220 -226.

Evans,J.St. B. T. (1982). The psychology of deductive reasoning.London,England:Routledge & Kegan Paul.

Evans,J.St.B.T.(2008).Dual-processing accounts of reasoning,judgment and social cogni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9,255 -278.

Evans,J. St. B. T. (2010). Thinking twice - two minds in one bra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Laird,P.N.(1983).Mental model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Laird,P. N.,& Byrne,R. M. J. (1991). Deducti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Oaksford,M.,Chater,N.,& Larkin,J. (2000). Probability and polarity biases in conditional infere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MC,4,883 -899.

Oaksford,M.,& Chater,N. (2010). The probabilistic mind:Prospects for rational models of cogn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kins,M.C.(1928).The effect of changed material on the ability to do formal syllogistic reasoning. Archives of Psychology,102,1 -83.

Woodworth,R.S.,& Sells,S. B. (1935). An atmosphere effect in formal syllogistic reaso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8,451 -460.

猜你喜欢
三段论双重知识结构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浅谈亚氏三段论与传统三段论的区别
行政法上的双重尊重
区块链和比特币相关主题的知识结构分析:共被引和耦合聚类分析视角
智慧社区三段论
浅析三段论证明的新方法
——中项消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