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文化旅游的生态文明视阈
——以毕节市红色旅游为例

2015-12-27 00:36陆恩永
关键词:毕节红色文明

陆恩永

新常态下文化旅游的生态文明视阈
——以毕节市红色旅游为例

陆恩永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贵州 毕节 551700)

文化旅游彰显生态文明理念。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社会经济较快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毕节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须高效利用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毕节文化旅游业近年来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文化旅游开发起步晚,特别是红色文化旅游开发严重滞后,应当深入挖掘毕节文化旅游资源,探索通过电商营销、组团发展、引进人才、融合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等形式,优化文化旅游资源布局和开发格局,提升红色文化知名度,增加文化旅游经济收入,使文化旅游成为毕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

文化旅游 生态文明 红色文化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毕节市(以下简称毕节)要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必须用底线思维探索出一条摆脱贫困、提速赶超、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毕节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纳入国家长江中上游生态安全和两江生态屏障规划中,担负着长江水质生态安全重任,因此必须寻找发展生态经济之路。同时,毕节地处乌蒙山腹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生态的红色文化旅游,其战略意义已超出了毕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具有全局性,是践行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目标的战略举措。

一、生态文明与毕节文化旅游开发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极扬弃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的合理利用自然,以及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的人类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在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著名生态农业学家叶谦吉教授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1]在西方语境中,美国生态学家罗伊·莫里森在他的《生态民主》一书中首次使用“Ecocivilization”一词,并逐渐被学术界接受和广泛运用。总之,生态文明是人类反思自己破坏自然所带来的恶果,思考如何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

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型体验旅游模式,世界旅游组织把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与思想时发生的旅行。文化旅游遵循文化的原生性,注重通过不同载体展现其独特的精神内涵,体现生态文明理念。伴随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行为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文化旅游的兴起是必然的。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新常态下,“文化旅游支柱性、主导性特征越发明显,产业带动功能不断增强。”[2]文化旅游作为公认的“朝阳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这也是现实毕节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实现经济跨越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毕节发展文化旅游的意义在于:其一,发展文化旅游是加快推进毕节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举措。文化旅游能够成为毕节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可持续绿色经济的产业支撑。其二,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生态建设任务重、经济社会发展不足等现实问题,发展文化旅游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创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其三,是毕节向外界展示良好生态形象的有效途径。文化旅游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旅游品味,极大地增强区域竞争力、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其四,是解决毕节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目前,毕节三大产业虽然取得较大的成就,但三大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培育步伐尚须加快(表1)。

像毕节这生态脆弱、自然修复困难的喀斯特地区,只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把第三产业发展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才是真正实现毕节经济社会的跨越,实现毕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战略目标。

表 1 毕节市2011-2014年第三产业情况

二、毕节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毕节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东邻贵阳、遵义,南接安顺、六盘水,西靠云南的昭通、曲靖,北毗四川泸州。2014年末总人口873.65万人。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处韭菜坪海拔2900.6米,被誉为“贵州屋脊”。 毕节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有“鸡鸣三省会议”会址、贵州抗日救国军指挥部旧址、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钱壮飞墓等(表2)。

表 2 毕节试验区红色文化主要旅游景点

据统计,毕节至今保存较好的红色文物有70多处、革命文物百余件。

毕节提出“实现旅游产业大跨越,形成中国西部特色旅游目的地”目标,重点打造以“古彝文化、夜郎文化、红色文化”为主的品牌文化,恢复或重建大方宣慰府、慕俄格古城、赫章夜郎遗址、毕节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等一大批文化遗迹。初步形成四条旅游路线:一条是“黔西苗寨→织金洞→支嗄阿鲁湖→百里杜鹃”;一条是“百里杜鹃→支嗄阿鲁湖→奢香博物馆→九洞天”;一条是“韭菜坪→阿西里西大草原→草海”;一条是“织金洞→百里杜鹃→慕俄格古城→九洞天→七星关古遗址→威宁草海”。毕节旅游已初步形成规模,已具规模的旅游景区有5A级景区百里杜鹃、4A级景区织金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以及奢香墓、彝族大屯土司庄园、黔西观音洞遗址等。2011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3.54亿元,同比增长51.87%;[3]201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62.96亿元,同比增长32.37%;[4]2013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07.61亿元,同比增长27.4%;[5]201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55.57亿,同比增长23.1%。[6]为促进毕节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发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发文化旅游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性很强的产业,是一种优势的可持续生态经济,是毕节实现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加速发展、后发赶超的战略决择。当今时代,文化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毕节的文化资源经济贡献率还不足我国的平均水平。就区域经济而言,在快加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文化旅游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因此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提振文化旅游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产生积极的物质力量。特别是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革命遗物,每一座烈士陵园,以及每一位活着的革命战士,都是鲜活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旅游能让人的灵魂日久弥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文化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人民热爱祖国、坚定信念、追求卓越、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食粮。

文化旅游是实现经济与生态两条底线的最佳业态。现阶段,毕节实现发展旅游以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发展。毕节发展文化旅游的巨大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治优势。毕节自1988年经国家批准成立为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毕节探索实现摆脱贫困、生态良好的创新试验。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5月15日对毕节试验区的发展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毕节试验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希望试验区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7]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6月27日的批示中也指出“毕节综改试验取得重要成效,在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发展质量的同时造福当地群众。要认真总结梳理毕节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有效做法,推广可复制的经验”。[7]这些政治优势在一个地级市是绝无仅有的。

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央统战部、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同心帮扶毕节,给予“继续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成立了同心帮扶毕节的专家顾问组,为促进毕节社会经济的跨越发展献计献策,为毕节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新路子给予巨大的智力支持。至2014年底,已有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中央各部委等共27个部委针对毕节市出台了差别化政策,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

三是具有承接国家产业转移战略的后发优势。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严禁东部污染落后企业向西部转移。毕节地处成渝、黔中、滇中两小时经济圈内,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推进,优化和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具有较好区位优势。对吸引东部产业转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产业转移必然带来东部先进的思想、管理方式,间接为毕节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智力支持和必要的经济基础。

四是旅游服务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据统计,毕节已有星级宾馆五星级1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17家。交通枢纽支撑基本形成,毕节机场现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重庆、贵阳、南宁、西安等航线,拟开通西安、三亚、武汉、青岛、长沙航线。毕节围绕“强区升位、跨越发展”战略定位和2015年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基本形成“三横三纵”的铁路公路路网综合交通枢纽,为毕节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毕节发展文化旅游也面临着挑战。如今,“我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消费基本结束了‘饥不择食’的旅游阶段,人们的消费观趋于理性回归,寻求调节身心、轻松休闲的旅游活动成为主流,体验旅游、文化旅游、特种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8]毕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旅游业主要还是粗放的观光旅游,使得旅游资源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从毕节旅游发展现状看,整个旅游业依然没有跃出老、弱、边、穷的特点。如百里杜鹃、威宁草海、织金洞等风景区,近年来旅游人数剧增,使其生态环境容量达到上限,透支生态承载力。加上游客对旅游地服务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前的基础设施、应对措施以及服务质量明显跟不上游客需求,使这些景区尽显龙钟老态。多数景区还是门票经济,缺乏能够让旅游者倾情购买的具有持久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门票是最初级的旅游产品,门票收入的经济贡献率实际上在整个旅游产业中占比很小,没有旅游产业链和旅游衍生产品是难以发挥旅游经济效应的。毕节红色文化资源与遵义、重庆等红色文化旅游的强大优势相比,处于弱势境地。毕节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富集于交通条件相对闭塞、经济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虽然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但是与之相关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甚至生活在红色文化资源周边的居民没有相应的服务意识,极大地阻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与发展,事实上边缘化了红色文化旅游开发,也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旨归。

毕节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明显不够,存在不适当的营销模式。与任何旅游产品的开发一样,如果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注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理念,缺失独秀的文化创意,往往导致同质化,甚至不伦不类,令旅游者兴奋而来,败兴而归,使旅游业难以产生长效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寻找文化旅游新突破口,加快旅游业的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

四、毕节文化旅游开发战略路径

文化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注重创新,才能真正吸引游客,使文化旅游产生经济效益。

(一)探索市场化的文化旅游投资新模式

整合优势资源,点线面有机结合,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向市场要活力、要潜力、要效益,这足以大力发掘、修缮体现毕节试验区区域民族文化特色、红色文化特点的特色旅游产业,包括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巧借东风助力发展。注重与周边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组团发展,报团推介。“一种文化特质往往不是单纯存在的,而是同有关的文化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的”。[8]毕节红色文化是遵义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红军1935年1月15-17日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一、三、五军团转战遵义与毕节交界地域金沙等地,与原计划挺进湘西后转向贵州进军、转战毕节的红军二、六军团相呼应。如位于毕节市林口镇的著名的“鸡鸣三省村会议”就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如“龙潭三杰”之一钱壮飞同志就长眠于金沙县。因此,毕节的红色旅游开发必须主动出击,借力遵义红色旅游优势,抱团发展,提升毕节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文化品味。

二是引进旅游专业优秀人才。在人才问题上,必须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成人才资源优势互补。任何产业的蓬勃发展、长久兴旺均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旅游人才在旅游开发上富于想像、充满活力、敢于创新,是旅游业能够不断发展、欣欣向荣,旅游经济不断攀升的重要因素。

三是注重信息化平台建设,把红色文化旅游融入电商平台。我国“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9]同时,大数据产业落户贵阳,这对毕节有效利用大数据产业,打造文化旅游“互联网+”提供了机遇。如把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情况制成宣传册、宣传片、旅游纪念品、电子图文、电视短片、手机电视等微视频,以提高毕节文化旅游知名度和魅力。因为“技术性媒体也应尽可能地服务于向现实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传达更多的有用信息的目的。”[10]

(二)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优势旅游产业战略

一是大力发掘民族民间绘画,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新支点。融合文化发展产业,形成产业化,培养很专业的民族画团队,向市场推出其民族画产品。如贵州省妇联于2013年出台了《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即“锦绣计划”,明确提出“通过‘锦绣计划’的实施,全面提升我省妇女手工技能,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增加人民群众收入;通过创建妇女手工产业创意、制造、交易基地,壮大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规模,形成‘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发展模式。”这对多民族聚居的毕节是极好的发展机遇,毕节深厚的民族民间绘画与刺绣根基,独特的刺绣等产品如果融入到红色文化旅游开发中来,必然使文化旅游产品具有地方特色,避免旅游产品的同质化,满足游客需求。二是注重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的高度融合。“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基本的生存方式。”[11]毕节的民族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完全可以通过深入发掘本地的民俗风情、民族节日、民族语言、民族舞蹈等的红色元素,培育成蔚为大观的展现民族文化的旅游产业。既能够让旅游者在旅游地享受到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又能够让旅游者深刻体悟民族自信,也能够激发旅游者学习兴趣,从而把本区域的文化推向外界。

(三)解决红色旅游景点的交通瓶颈问题

毕节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除位于毕节中心城区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等以外,其他的革命旧址、遗址、故居等红色文化载体均在交通条件以及自然基础条件薄弱的地方,给优化红色旅游线路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着力于交通瓶颈的解决。加大自然村寨中红色景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民间团体以及当地居民从事文化旅游业创收的信心,从而使其主动参与到文化旅游业的建设中来,为游客营造健康、舒适、愉悦的旅游生活环境。

(四)把红色文化旅游与当前干部反腐倡廉、作风建设相结合

用革命前辈的感人事迹重塑当前缺失的社会美德,用前辈的革命精神矫正当前社会浮躁的心理。把红色文化中艰苦朴素、坚定信念等理念融入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来,通过红色文化的洗礼,更加深刻地体悟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加幸福感,内化社会主义价值观。

质言之,基于生态文明视阈的文化旅游,凸显出“人文与生态的统一所体现的就是将人性的善良和内在自觉由人类本体扩展到宇宙本体,由对人类本体的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界的种群关怀”[12]的生态文明实践。新常态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成为毕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毕节有效遏制生态恶化,推进“生态建设”等三大主题的重要举措。毕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先天自然基础,因此必须努力创新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实现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产生良好的文化旅游经济效益。

[1] 成亚威.真正的文明时代才刚刚起步——叶谦吉教授呼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环境报,1987-6-23(01).

[2] 文连阳等.张家界森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8(1):15-18.

[3] 毕节年鉴[R].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2:308.

[4] 毕节年鉴[R].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480.

[5] 毕节年鉴[R].北京:方志出版社, 2014:261.

[6] 毕节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毕节日报,2015-4-11(03).

[7] 绿化毕节 让试验区大地换新装——访毕节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彭华昌[BE/OL].毕节政府网:http://www.bijie.gov.cn/zmhd/zxft/ftzb/33345.shtml:

[8] 卢世菊 吴海伦著.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98.

[9] 2014年我国网民数量和上网时间统计数据分析[BE/OL].中国报告大厅网:http://www.chinabgao.com/stat/stats/39320.html.

[10] 李文明,徐沅林.英国戏剧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及其对国内的借鉴——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文化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28-31.

[11] 李小娟.近年来文化哲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 2000,(6): 63-68.

[12] 张治忠.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结构体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17-23.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under the New Normal——Take red cultural tourism of in Bijie as an example

LU En-yong
(Party School of CPC Bijie Committee, Bijie 551700, Guizhou, China)

Cultural tourism manifest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cilita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iejie should firmly adhere to two bottom lines, namely development and ecology, in its socio-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make efficient use of its rich ethnic and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o energetically develop cultural tourism. Though cultural tourism, Bijie has made relatively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yet its cultural tourism was developed at a comparatively late stage and its red culture tourism lags behind seriously. Therefore, Bijie should deeply excavate and develop it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ptimize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it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rough approaches such as e-commerce marketing, group development, introducing talents, integrating ethnic culture and red culture etc., improve the popularity of its red culture, increase economic income created by cultural tourism so as to make cultural tourism an important force that drives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Bijie.

cultural tour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d Culture

F592.6

A

1673-9272(2015)05-0012-05

10.14067/j.cnki.1673-9272.2015.05.003

2015-07-25

毕节市2014年第一批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项目“毕节试验区特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毕科合字[2014] 32号);贵州省委党校党校系统一般课题“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14GZDXKTsh46)。

陆恩永,讲师,哲学硕士;E-mail:540802849@qq.com

陆恩永.新常态下文化旅游的生态文明视阈——以毕节红色文化旅游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5): 12-16.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毕节红色文明
红色是什么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红色在哪里?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追忆红色浪漫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