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升
求解人生幸福之谜
杨晓升
活着为了幸福,是人类的共同目标。那么,什么叫幸福?
词典上说: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不过,这仅仅是词义上的解释。
实际上,人类本身对幸福所赋予的含义要丰富得多。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理解。
“人生在世,吃喝玩乐”是一种幸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是一种幸福。
“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一种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样是一种幸福。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人类思想史上对幸福的理解和解释可谓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快乐论,认为快乐是人的最高幸福;另一种是完全论,认为人的幸福在于发展人的理性,使人所具有的一切性能完全发挥出来,达到个人的完成。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则和它们不同,认为最大的幸福是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
但无论对幸福的含义怎么理解,今天生活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社会里,眼下我们都无法回避这么一个核心问题:金钱能够完全等同于幸福吗?毫无疑问,在拜金主义者看来,金钱就是人生的一切,有钱就是幸福。然而,古今中外的先贤圣哲们对此却有另一番理解。
《增广贤文》曰:“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求财恨不多,财多害自己”。《贤名集》也云:“家贫和也好,不义富如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冯梦龙说:“人生于财,死于财,荣辱于财。无钱对菊,彭泽令亦当败兴;傥孔氏绝粮而死还称大圣人否?无怪乎世俗之营营矣。究竟人寿几何,一生吃着,亦自有限,到散场时,毫厘将不去,只落得子孙争嚷多,眼泪少,死而不知,直是枉却;如其有知,懊悔又不知如何也。”(《古今笑史·贪秽部》)可见,钱财带来的不一定是幸福。
而李贽对钱财与人生之关系的理解更是慧眼独具:“富莫富於常知足,贵莫贵於能脱俗;贫莫贫於没见识,贱莫贱於无骨力。身无一贤曰穷,朋来四方曰达,百岁荣华曰天,万世永赖曰寿。”(《焚书》卷六《富莫富於常知足》)
商品社会,人之生存,离不开钱。但过分追求金钱以满足享受欲望,就难说全是好事。中国的先贤圣哲不乏这类觉悟。当年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说,人生命本来的喜悦决不是清贫所能剥夺的。这么说,或许有些不够尽意,但“罗绮千箱,不过一暖;食前方丈,不过一饱”所蕴含的道理,该算得上鞭辟入里且明白晓畅了吧?
事实上,关于金钱的人生哲理绝非中国专利,而是世界各国所共有的精神财富。漫步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东方思想宝库,不难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理智之光在随处闪烁——
钱并不等于幸福,幸福的宝塔并不是用钱堆起来的,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欢乐浸透在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中。([科威特]穆尼尔·纳素夫:《愿你生活更美好》第1辑《爱情》)
贪图享受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无德的人不配将国家治理。([波斯]萨边《蔷薇园》第8卷《论交往之道》)
有道德的人,即使没有金钱,还是有人敬重他;一个雄狮,虽然静坐不动,依然有人畏惧它;没有道德的富裕,虽然家资百万,依然免不了受人轻视,一只狗,虽然带着金银首饰,决没有人敬重它。只要发奋,幸福自然就会到来,如同水自然会往低处流一样。功业是有毅力者的事,懒惰因循的人,是不会有所成就的。金钱如同恶人的友谊,又如同没有基础的建筑,是不会长久的。所以,金钱的有无,原是不足以挂怀的。智慧才是真的金钱,功业才是真的金钱。明达的人,他决不会疏忽后世的工作。因为,死亡是突然而来的事,没有一定的时候。([阿拉伯]伊本·穆加发:《卡里来和笛木乃·鸽子》)
人苟能持身简素,去骄奢,拒财货,不贪图浮生利欲,是诚大佳事,自古以来,贤人而富有者盖鲜。([日本]吉田兼好:《徒然草》第18段)
人们劝我:“弯下腰吧,这样你将成为富翁!大丈夫如肯低头,他必将财源茂盛。”但我说:“一个高尚的人,岂能为几个臭钱而可耻地出卖自己的心灵!绝不以奴颜婢膝换取荣誉,只有带来尊严的财富才令人高兴。对于忍饥受苦的人我柔情似蜜,对于高官显贵我比钢铁还硬。只要穷苦人不把我视敌人,宁愿权贵们把我唾弃和厌憎。”([伊朗]巴哈尔:《人们劝我》)
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我希望自己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是最不幸的人,不啻行尸走肉,在我听来,那些胸怀大志、有理想、有抱负的仰天长叹是那样悦耳,胜过管弦演奏。([黎巴嫩]纪·哈·纪伯伦:《泪与笑》)
我的朋友!穷可以显示心灵的高尚;富也会暴露灵魂的肮脏。悲愁可以使人谦恭、善良、彼此亲近;享乐则会令人忘乎所以、头脑发昏。因为人总是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贪得无厌,有加无已。([黎巴嫩]纪·哈·纪伯伦:《泪与笑·我的朋友》)
物质丰富,人却未必幸福。尽管住宅豪华,家具气派,若缺少家人或家人不能和睦相处,就算不上幸福。任何人都希望有高收入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即使拥有了金钱与名位,但若内心孤独难安,又怎能算是拥有幸福的人生呢?如果心中没有平安与满足,生活将是一片空白。物质、健康和精神安定三者合一,人才能获得幸福。([日本]邦光史郎:《松下幸之助奋斗史》第4章《知命元年》)
……
诸如此类的金钱观,尽管有的论断留存着历史局限和个人感情偏激的痕迹,但他们本质上对金钱与人生关系之思考,对人类文明真善美的追求中所闪射出来的真知灼见,却已永远流传下来,并且成了人类宝贵精神财富中的一部分。嗜钱如命的拜金主义者对此尽可以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嘲讽蔑视,甚至可以报复性地骂上几句“白痴”“疯子”“阿Q”“吃不上葡萄就嫌葡萄酸”之类,然而真理毕竟是真理,理智之光毕竟永远不会在一切追求真善美的人们心之屏幕上消失。
假若上述的种种的“说教”仍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一位隐功埋名达四十年之久的战斗英雄曹发庆的故事。
某集团军《新编军史英雄名录》这样记载:“曹发庆,1945年入伍,1947年入党,战斗英雄。于1952年抗美援朝战斗中牺牲……”
然而,人们没有想到,曹发庆并未牺牲。他在战争结束后隐功埋名,转业到黑龙江绥棱林业局,后又主动投身大兴安岭的开发。
从1954年转业到1981年在大兴安岭十八站粮食局退休,曹发庆从未向外人提及他的英雄历史、他那参加过大大小小的百余次战斗,更未提及他那三十多次战功和“战斗英雄”“孤胆英雄”的称号。于是,他转业时的“副股级”整整原地踏步了27年,离休时基本工资才82.5元。他家里最多有过4代9口人。人口多,工资少,紧巴巴的日子一直困扰着曹发庆。他手头最多时攒过150元,那台9英寸的黑白小电视算是一辈子最珍贵的家产。可在大兴安岭的几十年间,他忘我地工作着,先后26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曹发庆之所以如此隐功埋名,是因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战斗洗礼,战火铸造了他深刻丰富的灵魂。他说过:“打四平那时候,胜是胜了,可是我们连队都打没了,那些战场上没回来的人,打得比我们好,可是啥也没捞到。我只不过是回来了,就得了个英雄称号。一想起这些,我就想哭。你们说我当这个英雄还有啥意思,能有啥脸讲自己过去怎么怎么英雄?”
在名利和金钱面前,曹发庆可以说是盲者。但对待人生,他俨然如智者。他是这样看待金钱的:“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是人把它整神的。看重它是命,看轻它是纸。”
曹发庆这样的一位英雄,利欲熏心者尽可以嘲笑他的“痴愚”,却无法抹杀他人格的升华以及由此带给人民大众心灵上的巨大震撼;你尽可以嘲笑他物质上的贫乏,却无法抹杀他心灵深处所感受到的幸福。
如果执意认为物质上的富有便一定是幸福的,那么就让我们再看看现实,看看当今“可信度”最高、生活又最富裕的美国,那里的人们大多数并不缺钱,但美国人生活得就一定快乐吗?
1993年,美国《未来学家》1至2月号刊载《我们快乐吗?》(作者艾伦·德宁)一文,对处于高消费状态的美国人的生活情态作了详细的描述——
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人比本世纪初他们的曾祖父们的生活富裕3倍半,但是他们并不感到快活了3倍半。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消费和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相关。更糟糕的是,人类满足的两个主要因素——社会关系和休闲——似乎在奔忙致富中逐渐衰弱了。因此,消费者社会中的许多人感到,他们富庶的世界不知怎么有些空虚。因为他们为消费主义的文化所蒙蔽,试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实质上是社会的、心理上的和精神上的需要,自然是徒劳的。
上世纪80年代,消费达到高潮。个人的债务与国债并驾齐驱,猛增到新的最高点。在1978年至1987年之间,美洲虎牌汽车的销售量增加了8倍,第一次购买皮毛大衣的人平均从50岁降到26岁。
然而,这些东西并没有使它们的主人快活,反而引起这些人的神经紧张。美国人为了保护他们的财产,用在个人安全保卫和防盗设施上的钱大大超过了为公共保安力量所纳的税。按照消费主义满足的定义,那是个永远达不到的境界。年薪1.5万美元的人说,他要收入达到年薪3万美元才不感到难过,而年收入100万美元的人觉得收入达到200万美元的日子才好过。如果人的欲望无止境,消费永远不能使人满足。
按照不变美元计算,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人们的商品和劳务消费额,相当于以前各代人消费的总额。但是,没有美国人说,他们现在像1957年时那样“十分快活”。这些研究表明,生活快活的决定因素与消费根本没有关系。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对家庭生活的满足,尤其是婚姻。其次是有满意的工作,能自由自在地发挥才干和建立融洽的友谊关系。牛津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尔·阿盖尔得出的结论是:造成人们快活程度不同的生活条件有三个方面——社会关系、工作和休闲。在这些方面要达到满足的状态并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寡。
……
行文至此,我们完全有充分的证据断定:金钱与幸福绝不成正比!
那么,话题自然应该回到本文主题:什么才算真正的幸福呢?
美国著名外科整容师、哥伦比亚大学医学博士马兹认为:“幸福是心灵或习惯的一种状态,它伴随着宽松愉快的想法,享受着时间的芳香。幸福是我们内在的一种功能。”
德国著名诗人、大文豪歌德的论断则来得更为简捷,“人格是大地之子的最高幸福。”因为人格既是肉体的同时也是精神的。
在我看来,幸福是对自身生命生活状态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而究竟算不算幸福只能看生命个体自身的感觉了。你觉得拼命地挣钱、大把地花钱快乐无比,那么你算是幸福的;若你能不为金钱所动、不为世俗所扰,耐住清贫独守一方天地潜心学问,并且觉得其乐无穷,那么你同样是幸福的。发表作品是一种幸福,赢一盘棋可以是一种幸福;天伦之乐是一种幸福,独步人生也可以是一种幸福;爱上一个人是一种幸福,被意中人爱也是一种幸福……只不过,幸福之感觉既有时间之分也有层次之分。
短暂的快乐只能算人生的瞬间幸福,很快会稍纵即逝;长久的快乐才能算生命个体的真正幸福——有谁不追求自身幸福的长久呢?
幸福更有层次之分。感官之快乐是浅层次的幸福,心灵的充实愉快和人格的升华才是人生的真正幸福。从人类的进化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看,我以为人生幸福之终极在于生命个体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健康发展,才智得到最充分地施展和发挥,生命个体在劳动创造和追求自身人格完美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生活的欢欣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