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葛喜珍
摘要:服饰搭配艺术课程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艺术和美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从课堂教学特点、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强调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应用、服饰文化内涵挖掘以及搭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就课程建设实践中任课教师形象打造、教学内容设置、延伸课堂和考核方式变化等内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服饰搭配;选修课;素质教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R-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23-02
随着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人们对自身形象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通过服饰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我,展现自信,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1]。同时,伴随着社会发展,单一方面的才能已不能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因此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艺术、美学方面的欠缺越来越凸显,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艺术和美学教育,发挥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育人作用显得尤为重要[2]。
一、《服饰搭配艺术》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传达的情感与信息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功用[3]。现在有句流行语: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姑且不去评论这句话的对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外在形象”的重要性。而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说明服饰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来已久。着装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展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3]。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写照。”因此,着装绝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着装者个人文化涵养和审美观的表达。这些都足以说明着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因此,大学生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关注外在形象,掌握着装常识、着装原则和服饰搭配、服饰礼仪的基本知识。尽量做到衣着整洁合体,搭配得当,姿态端庄,彬彬有礼。在任何场合,穿着得体,都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更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3]。因此,大学生一定要重视自己的服饰形象,做到内外兼修。
二、“服饰搭配艺术”课堂教学特点
1.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服饰搭配艺术”是一门艺术与时尚相结合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是面向综合性大学各个学科的艺术教育类课程。本课程从服饰搭配的内容与形式、服饰搭配原理、搭配的美学法则切入,围绕服饰搭配中的关键因素展开分析。具体教学内容为:服饰的发展和品牌建设、服饰的内涵、服饰搭配的要素、服饰搭配的美学原则、服饰的色彩搭配、服饰搭配中材质的选用与组合、体型与服饰款型的搭配技巧、改善体型局部不足的搭配方法、不同形象气质和不同服饰风格的搭配方案、个人服饰风格的建立以及配饰在搭配中的点睛作用等内容。课堂上会结合优秀案例进行分析,以提升学生的搭配技巧,同时培养审美修养和衣着品位。服饰搭配艺术是融合视觉艺术、文化内涵、美学和实践技能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门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2.教学特点。(1)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服饰搭配艺术更多体现的是视觉艺术,因此课堂上应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媒体库,提供大量色彩图片、款式图片、各种体型图片等,同时增加案例鉴赏、讨论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采用轻松多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氛围中体会服饰的内涵之美;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堂上适当穿插各大时装周的走秀视频、时尚达人教穿搭等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注重服饰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大学生中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人文素养,是某种意义上的“博雅”教育,即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因此说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在服饰搭配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传授搭配技巧,而更应该传播服饰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服饰的内涵以及服饰礼仪等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了解国内外著名服装设计师和他们的服装品牌,了解他们经久不衰的原因,了解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特征、造型特点和服饰内涵,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
3.服饰搭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该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搭配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塑造个人完美形象,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搭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服饰搭配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更要让学生学会实际的搭配应用。课堂上除围绕服饰搭配中的关键因素展开具体分析外,更要结合实际搭配案例讲授、讨论,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搭配的实际运用能力。另外,课堂上还可进行角色扮演,邀请学生分别扮演搭配师和顾客,应用所学知识,通过测试工具测试顾客的色彩季型、款式风格特点,再通过体型分析,找到适合顾客的色彩群和服饰造型风格。这种方式,可使学生真正掌握搭配的要素,知道如何通过色彩搭配、造型款式搭配、材质选择以及穿着场合的匹配等,来打造一款完美的个性化造型。
三、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1.任课教师形象的打造。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服饰搭配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师一踏入教室,学生不自觉地就会对你的着装进行考量,接着就会对你的专业水准有一个心理评估。因此,任课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必须提高自身修养,打造良好的个人外在形象——从服装色彩搭配、款式选择等方面不断塑造自己,打造适合自己身份、个性特点的自我风格。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具备有效展现自身才能的基础,让学生从内心折服,对本门课程充满期待,提高学习积极性。
2.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出彩的服饰搭配离不开时尚流行,而流行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样的因素,做到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在搭配要素的选择上,要引入当季流行元素,做到与时俱进。服饰搭配艺术这门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的服饰搭配原则、色彩搭配规律等相对稳定的内容,另一类就是搭配中时尚元素选择、搭配案例选取等实时更新的内容,该部分内容需要任课教师密切关注着装流行趋势及热点问题,从中找到能和大学生们产生共鸣的东西,以便师生交流互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endprint
3.备课量大,对教师提出高要求。作为选修课,该门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和课件,因此需要教师自己搜寻参考书和参考资料,备课量大,而课件的制作更是费时费力,需要选取或制作大量的色彩配合图片、案例分析图片及大量的视频资料,教师负担较重;另外该门课程要做到教学内容紧随社会服饰潮流变化,需要时时更新,加入时尚流行元素,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眼勤、脑勤、手勤,关注时尚媒体、捕捉流行元素,练就敏锐的时尚洞察力,把收集到的信息第一时间充实到教案和课件中去,并做到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教师平时还要及时关注各种时装发布会,国际国内重要活动中与会人员着装亮点,甚至时尚剧中演员着装等,都要及时反馈到课堂上,与学生共享。
4.延伸课堂,注重课下对学生的指导。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选课人数较多,在课堂上,很难关注到每位同学,而完整的服饰搭配造型又有很强的个性化,因此就需要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了该门课程,有了一些专业知识,急切地想从自己身上得到实践,打造心中理想的自己,而往往又对自己的搭配水平缺乏自信,此时就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学习过程中利用工具进行的色彩和款式风格测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兼顾每位同学,因此,把课堂延伸,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很是必要。另外,充分利用现代交流模式,为学生提供交互性强、适于个性化学习的交流平台,让师生、生生进行良好沟通,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为此,分别建立了班级公共邮箱、QQ群和“美搭达人”微信群等,对于课下交流中的共性问题,汇总后及时反馈给学生,不但能丰富课堂,更使教学内容针对性强。
四、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要配合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由于该课程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轻松灵活的课堂设计,学生平时课堂参与度高,师生和生生互动性较强,因此考核手段适宜采用较大比例的平时成绩和相对小比例的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及搭配实践报告等三项。其中出勤占10%;课堂表现占20%,包括提问、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教师要及时做好记录[4];作业及搭配实践环节占30%,包括课后作业、定期提交的学习心得和设定主题的服饰搭配实践等,其中搭配实践部分增加同学互评环节,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在相互评价中发现同学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观点,找出自己未意识到的优点和不足,使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契机。因该门课程重点就是理论指导下的搭配实践,因此学生的实际搭配能力是考核重点,分值占比较高。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括考查理论知识为主的测试卷以及考查搭配实践能力的大作业(含搭配造型照片、搭配思路、预期效果等),各项酌情占比。
参考文献:
[1]张富云.服饰搭配艺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3.
[2]徐园媛,廖桂芳.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构建[J].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5-16.
[3]张乐华.穿出你的品位[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9-11.
[4]石慧.论教育生态视阈下的西方文化选修课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90-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