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城郊农地流转问题调查报告

2015-12-26 19:43陈秀龙赵宇舟吴宝华吴晓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2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宅基地

陈秀龙+赵宇舟+吴宝华+吴晓燕

摘要:农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核心,这一制度安排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天津市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升级发展,不断催生对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创新需求。和普通农村相比,城郊农村现代化程度更高,其农地流转需求更大,也更具特性。因此,本研究采取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市城郊农户的农地流转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阐述天津市城郊农地流转的背景、特点及必要性;其次,分析实地调查中城郊农地流转的具体情况,并总结出当前农地流转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对提出天津市农村流转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宅基地;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土地集约化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59-04

一、土地流转相关文献回顾

梳理近年来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土地流转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归为下面几类:

1.侧重土地流转历史溯源与实践的研究。侯微对我国农用地流转进行了结合历史现实的纵向分析。他认为迎合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从超稳态结构开始转变为适度规模经营,大量剩余农产品激活商品经济。

2.侧重土地流转动力机制的研究。曾超群和曾福生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势逐渐释放。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成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四大动力。杨少垒认为农民、企业、集体组织和地方政府都是土地流转的动力主体,但各主体功能耦合不畅和动力要素强度不够,当前的土地流转需要明确动力主体角色、联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着土地流转的动力主体有很多,但当前我们缺乏主导作用的动力主体。

3.侧重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土地流转的研究。冯继康和赖昭瑞(1999)认为依照效率原则配置土地资源是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的制度改革必须创造出一种机制以保障现有土地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灵活转移,并实现交易成本最低化,这种机制的核心就是土地市场化。

4.侧重结合国外经验进行土地流转的比较研究。吴遵新认为经济增长时期的日本实施了“自立农业”改革等土地改革,但政策实施中“架空”农民,忽略农民微观利益。结合我国现状,土地仍充当着部分社会保障功能,土地流转必须考虑或侧重于农民微观经济主体。邓颖蕾、刘辉、黄超和张慧玲将美国、日本、以色列和印度的土地改革做相互比较,利弊各异。结合比较结果提出建立以法律明确为基础的农地所用权制度,构建新型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和实现土地流转模式的转变,增加土地价值。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关注土地流转,不管研究的关注点在哪里,我们总在探索着以理论研究指导我们的政策与改革。天津市结合吸取其他地方关于土地流转尝试上的有益养分,进行着符合国情、市情和现阶段现状一系列突破性改革。

二、天津城郊农地流转问题概况

据了解,全国很多省份都在积极探索着统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涌现出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比如广州模式、芜湖模式以及苏州模式等。无论采用什么模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在土地所用权不变的基础上的,从标上缓解地方存在的土地征用困境。国家正在加快农业现代化,鼓励建立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完善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服务体系。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天津农村农民中的青壮年广泛参与到周边的工业园区或第三产业导致了大量的农地被“搁置”,尤其是近郊。农村农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非农收入。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城郊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的只有31.0%,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工资、个体经商,约占65.5%。天津在全国诸多省份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土地流转,先后四批实施以宅基地换房促进示范小城镇建设,大力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天津城郊农地流转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顺应和助推城郊农地自然流转规律;(2)尊重农民的自主意愿;(3)兼顾各方利益,注重平衡。

三、天津城郊农地流转的调查分析

1.调查方法与样本特征。(1)调查方法。第一,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实地了解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并采用相关软件对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二次处理,得到自己的结论。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前沿理论研究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一些比较结论。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天津市农地流转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问题,包含着质与量的两个方面。对我们调查问卷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第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密切联系当前天津市农地流转现状,对其进行静态分析。对于土地流转的历史和未来进行动态分析。(2)样本特征。本文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来源“天津市城郊农地流转问题调查研究调查问卷”,此问卷是针对研究天津市城郊农地流转问题而设计的。天津市自2005年以来,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房为主要是示范性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小城镇建设势必会带来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相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政策的实施与推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土地这种特有的资源,既有商品属性,又有特有的属性,研究农地流转的动力主体、实施过程和相关政策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课题调研对象是天津市郊实施示范性小城镇建设试点的村镇,它们分别是:东丽区华明镇贯庄村和朱家庄村、西青区张家窝镇薛庄子村、武清区南蔡村镇郭家屯村、静海县大邱庄镇尧舜街道和李八庄村、宝坻区高家庄镇宝平街道等。调研时间2015年4月3日至4月12日。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分头行动,出现在田间地头、百姓屋舍、村委大队等,除了完成相应的调查问卷,并向他们询问摸清情况、倾听心声等。本课题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剔除一部分填写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得到符合我们需要的有效问卷为168份。endprint

2.数据分析。(1)耕地征用程度分析。各地方对于征地的规模与比例存在着差异(图1)。全部被征用的约占13.0%,比如静海县大邱庄镇李八庄村,李八庄村整合全村土地资源,才有联营或承包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大部分被征用的约占47.0%,具有代表性的是武清区南蔡村镇郭官屯村。而只征走一部分的约为34.0%,此地区的农村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农业生产所得。

(2)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以及收入预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来源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经过调查后发现,天津市城郊农村的农民经济收入来源显得更加活泼多元。现今,主要收入来源(图2)由农业生产所得的仅有31.0%,剩下的69.0%全部来自非农收入,农民离土地越来越有距离感。

示范小城镇的逐渐建成,农民将与土地剥离,关系不会变得那么紧密,千百年来靠地吃地的农民开始走进市民时代。身份转折的这一代农民,慢慢地依靠工资收入营生。调查显示,预期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元至3000元(图3)。宝坻区高家庄镇村民告诉我们:“家里有青壮年的,日子会好点。没有青壮年的家庭,日子将是很艰苦……”他们的话客观上反映着我们的现实。出身农民的市民,由于各种主观、客观等因素造成的人力资本劣势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收入与生活。没有青壮年的家庭将失去生活来源,他们的生活是可以预想的。

(3)收入与支出预期实证分析、信心水平分析。我们调查了样本区域内的家庭预计年收入水平,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我们采用Excel中的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的公式如下:

■=■

■=■-■■

■=bx+a

∑—求和 n—样本数据个数 ■、■—估计值

■、■—数据的平均值 b—回归系数

我们通过Excel得到调查区域中家庭预计年收入水平散点图(图4、图5),拟合出相应的回归方程:

y=286.77x+67654

R2=0.096

y=315.06x+51785

R2=0.1505

我们从“调查区域家庭预计年收入散点图”和“调查区域家庭预计年支出散点图”中可以看出:预计家庭最低收入水平平均约为67654元,预计家庭最低年开支平均约为51785。而家庭年收入增长率为286.77,低于家庭年支出增长率315.06。“调查区域家庭预计年收入散点图”显示出仍有不少家庭年收入水平在回归直线下方,大多数在回归直线周围。

调查中发现(图6),约20.8%的人对未来的生活信心十足,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达到约42.9%。究其原因,武清区南蔡村镇的一村民告诉我们:“我们世代吃土地饭吃习惯了,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加上没有什么工作技能,生活不会那么平坦。住在农村,没有什么物业费等支出,一定程度上加重心理负担……”

四、天津城郊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动力主体不明确。天津市示范小城镇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一项深层次城镇化探索之路,涉及到诸方面的利益诉求,谋求诸方面平衡是工作的难点。农民、集体组织、参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存在着说法不一、行动不统一等问题,他们之间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了“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诸方面均存在一定不满。农民、集体组织、参与企业和地方政府是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动力主体,明确动力主体角色定位是顺利完成流转的保障。

2.动力主体间耦合不畅。农民、集体组织、参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四者之间耦合不畅,导致农民“被安排”和集体组织“蒙在鼓里”,处于优势的参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应该优先考虑农民和集体组织的利益。

3.农民收入来源单一。过去,农民的口粮可以靠种地;而今,他们的衣食全部依靠工资。农民的收入来源相对狭隘,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幸福感也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4.农民普遍缺乏工作技能。由于主观或客观等原因,农民的自身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通过谋取职业获得生计没有太多优势,工作大多数集中在工作任务繁重、收入较低、社会认可度较低和稳定度较低的职业。据调查,大多数农民转身为环卫工人、建筑小工等。缺乏年龄优势等人力资本劣势导致生活经济困难。

5.缺乏行之有效评估政策能效。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角色,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的执行者。政府做到“言而信,言而行,行必果”是保证政策能效的关键。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政府残留着或多或少的“断尾工程”。对于缺乏行之有效行之有用的政策评估体制,建立健全评估政策能效体制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天津城郊农地流转的对策

1.积极引导社会非政府机构产生,加强社会建设。调查中发现,人民群众对于集体组织、参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存在畏惧、不信任或抵制情绪。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引导社会非政府协调机构产生,可以积极缓冲这种尴尬。社会非政府组织作为公益性组织,既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又是社会矛盾的缓解剂、缓冲剂。

2.建立现代农民培训体系。针对农民自身存在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问题,逐渐建立起包括农民农业知识、务农科技等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民培训体系。天津农学院作为天津唯一的农业高等院校,不仅要承担以农民职业教育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还要勇于创新,创造新的方法和思路,建立以大数据、云服务以及移动终端等为核心的农民培训和农业服务新范式,例如农业技术慕课(MOOC)服务。

3.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共享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实践和历史证明,每一次农村土地改革将会不断释放巨大的活力与潜力。鼓励农民自愿参与农业现代化,农民自身具备的农作技能加之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可以有力提供巨大能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4.利用市场化手段扩大农民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现有条件下,农民的就业瓶颈主要是人力资本劣势和选择局限等,既要提升农民自身素质的同时还需要加之以市场手段去拓展发展空间,让农民有很多的利己选择。

5.逐渐建立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民衣食住行“福利包”。相比我国城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刚刚起步,在很多农村几乎为空白。失去农地的农民心里没有底,需要建立符合实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编制一张兜住农民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保障网,优化组合涉及农民的政策,建立包含衣食住行的“福利包”。

六、结论

本课题积极围绕天津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这个中心,结合天津市探索以宅基地换房等示范小城镇建设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摸索问题根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农村、农业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根源久远且复杂,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农地流转的流转方式应该充分尊重人民主体意愿。土地问题是个时代大考题,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的勇气、智慧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侯微.农用地流转的历史溯源与理论解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6(11):19-20.

[2]曾超群,曾福生.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及模式分析[J].经济管理,2010,(02):93-96.

[3]杨少垒.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动力机制研究[J].公共管理,2009,(06):100-107.

[4]冯继康,赖昭瑞.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构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9,2(2):37-39.

[5]吴遵新.经济高增长时期的城郊农地流转:日本经验教训及启示[J].异域撷英,2011,(6):92-93.

[6]邓颖蕾,刘辉,黄超,张慧玲.国外农地制度改革模式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4,(555):38-39.

[7]新华社.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sh.xinhuanet.com/2015-02/02/c_13

3964284.htm.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宅基地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一起离奇的宅基地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