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教师小班化现场教学课程改革探索

2015-12-26 19:57黄奕沄张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2期
关键词:现场教学专业课程

黄奕沄+张玲

摘要:建设类高职专业课程在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基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五洲项目工程管理公司成立的五洲联合学院的平台优势,对《安装工程监理课程》采用了双教师小班化的现场教学模式,探索了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良好,体现出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关键词:建设类高职,专业课程;现场教学;双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03-02

为了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核心。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落到实处。因此,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也成为了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20余年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高职的课程改革以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形成了理论和实践并存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2006年以来至今职业实践导向的特色化课程体系逐渐形成[1]。最近几年,课程改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任务驱动法、行为导向法、项目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软件模拟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等,“教师为主”的讲课方式也更多地结合了以“学生为主”的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可以说到了百花齐放的时代。其中,作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现场教学法在建设类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课程中逐渐得到了一些应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度介入,必然对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课程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2]-[5]。然而,很多课程教学改革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排列组合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并无实质变化或变化很少,新技术的应用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较少。同时,授课的模式还是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上课没有足够的时间与老师或者其他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对于所学内容不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虽然很多课程考核过程中已经注重了平时的过程考核,但主要局限于有课程设计和实训的课程,对于以理论上课为主的课程,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此外,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也是现阶段兼职教师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各自的优势,建立一种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及实施的课程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建设类高职专业课程的特点

建设类高职专业课程由于教学内容涉及的应用对象都是大体量的工程项目,因而在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例如,工程项目应用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求熟悉相关领域的规范标准、法律法规。大量的条文式的规定既难以理解,也难以记忆,学生学习无兴趣,学习效果很差。这一点在建筑业法规、工程监理等课程中特别明显。以《安装工程监理》课堂为例讨论如下:《安装工程监理》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而且需要熟悉大量的建筑业规范标准。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这门课程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师会在课堂上讲授大量的规范、条文,即使涉及到一些案例和一些监理资料的整理与编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感到非常枯燥,所学难以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缺乏学习兴趣。正因为学生没兴趣学,教师教的积极性也倍受打击,从而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针对类似《安装工程监理》这类建设类专业课程的特点,现场教学法逐渐得到了一些应用。

三、现场教学法的特点

1.现场教学法的优点。现场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其直观性,并能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特点。因为现场教学是直接在施工生产现场进行,它把课程内容与学生在现场直接看到的工程内容、施工方法紧密联系起来,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活动结构,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深化其所学的知识[2]。现场教学能够使学生身临现场,真实的工程和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整个教学内容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联系,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场教学必然是与企业紧密合作的结果,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有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或配合教学。企业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使课程内容的重点突出、新技术应用及时得到体现。建设类专业课程的很多施工过程的实践是无法在实验实训室完成的。现场教学把课堂搬到了现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训设施的不足。

2.现场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现场教学法需要大量工程项目和深度的企业配合,比较适合有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过程如何能够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程现场的优势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解决。企业兼职教师往往工作经验有余,教学经验不足,大量企业兼职教师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因为企业教师没有专职教师那么多的时间和机会提升教学水平。

3.现场教学法应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事实上,现场教学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程教学方法,它只是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突出了课程教学与实际工程现场相结合的特色,因而现场教学法并不排斥其他课程教学方法。在现场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讨论式、探究式教学组织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使现场教学法能够真正适合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4.《安装工程监理》课程的改革实践探索。针对《安装工程监理》的课程的特点,基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五洲项目工程管理公司校企合作成立五洲联合学院的平台优势,我们尝试采用双教师小班化的现场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该课程教学改革采用如下做法:(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五洲项目管理公司主要业务是建设工程代建和工程监理,在工程监理方面拥有大量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校企双方就安装工程监理课程如何进行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在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教学进行了多次沟通,制定了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程监理是专业知识在工程管理上的综合应用,而不应是简单地学习监理的相关规定。课程引入优秀的监理理念,不再纠结书本上烦琐过多的教学内容,不再强调“内容全、讲解细”,将教学内容整合成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具有代表性;重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将某节点的安装案例与相应的规范条文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2)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课堂搬到工地上教学,使学生上课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案例—讨论—穿插讲授—参观的等教学方法组合,将理论授课穿插在讨论过程中。将课内教学与课后自学相结合。为保证教学效果,采用了小班化教学,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3)校内外双教师教学模式的尝试,采用由企业、学校各出一个老师进行配合教学的双教师教学模式。为满足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需要,授课计划由企业与校内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教学以企业教师为主导,校内教师负责课后指导、现场教学的辅助指导、作业布置和批改。这种组合弥补了企业教师讲课经验不足、教学不够系统、指导方面不够完整的问题,有助于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各自优势,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企业教师逐步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4)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通过课上表现、课后作业、参观报告等多个环节进行过程考核来进行综合评分,摒弃了简单的一次性期末考试。参观报告是该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式地参观,现场教学前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理论交待;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当企业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时,校内教师通过拍摄、摄影等手段将现场资料收集起来,通过网络共享给所有学生,并结合企业教师的讲解内容对学生的参观报告提出指导性要求。通过参观报告,把课程中学到的监理知识与专业知识、实践结合在一起,成为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安装工程监理课程采用双教师小班化的现场教学课程已经开始实施第二个学年。由于课程都在企业进行,每一次课程的组织都需要校企双方的精心配合,相关企业领导和兼职教师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特别是企业兼职教师,在多次配合授课之后,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学生对于这种结合现场实景的教学方式也十分欢迎,并在听课过程中对联合办学的五洲公司也有了深入的了解。虽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已经体现出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悠.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Vol.29,P23-P25.

[2]张芬.现场教学法在高职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3.8(上),P115-116.

[3]王秀兰,杨庆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J].职业技术,2007年第4期.

[4]韩秋黎,刘孟良.高职建设类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席攀锋.浅析建设类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建设[J].知识经济,2012年02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场教学专业课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电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试析中职《焊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式现场教学模式在园艺类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对干部培训院校实施现场教学的思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