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准概念是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初中生普遍存在音准问题,原因有多方面: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兴趣,消极上课;音乐基础相对较弱;音乐课上内容过多,唱、跳、游戏、话、画画等,削弱了音乐课堂中歌唱教学的作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常年的“识谱听唱教学法”依赖,缺乏准确的音准学习过程;变声期歌唱方法的不正确造成音准的歌唱不到位;某些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和目的不正确,学习乐器只是单纯的学习指法,没有强调内心听觉和歌唱音乐的习惯。针对此情况,本人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行动纲领》在提出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新的目标中也提到:加强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为前提的审美基础教育,提倡以听觉为先导、动觉为切入口的音乐基本训练。对此,《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副主编吴斌有着深刻的见地,他认为:音乐教育应时刻注意兴趣培养,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只有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教学课堂才能真正有效起来;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中自觉接受正确的聆听训练,从而培养良好的音准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视唱练耳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实际上是音乐基本知识与视唱练耳的教育,是学习其他音乐内容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中心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音准、节奏的练习应围绕音乐审美这个中心去进行。音准的提高应该结合音乐的演奏、演唱、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富有美感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减低难度要求,增强其趣味性,使学生学起来不那么困难。同时要注意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运用这些知识技能。
1. 建立课堂常规。在上课前用5分钟的音准练习来培养学生的音准。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其它课型我都会让学生背唱旋律片段(哪怕是两小节的内容),这些都是我在每节课堂教学中必用的教学手段。
2. 应用“柯达伊音名手势法”熟悉音阶、音高、认识唱名。“柯达伊音名手势法”即“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优翰·柯尔文于1870年首创,他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恰当的手势进行教学。在识谱教学中,我采用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让学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产生联想,在一定程度上将难以捉摸的高音予以视觉化形象。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让学生在我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对识谱的畏难情绪不知不觉减弱了,音准的准确性也就大大提高了。另外我还结合与柯达伊手势相似的图形谱进行教学,它使靠耳朵完成的音准教学,发展到在视觉上共同进行,起了视、听器官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作用。
3. 运用竖笛教学,建立音高概念。竖笛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接触音乐、创造音乐、欣赏音乐的新天地。学习竖笛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学生不仅能正确演奏乐谱中的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在多次聆听过程中潜移默化,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提高音准。
4. 巧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省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提高音乐教学课堂的重要手段。在音准教学中,可利用电脑软件,将学生的歌唱录入媒体,然后播出,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手段中发现自我;亦可运用先进的视唱练耳软件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吸收现代教育理念和手段,捕捉学生心理,让学生在新奇中自觉提高音准能力。
5. 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提高音准。加德教授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在音准教学中,我通过对每位学生的智能情况分析,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对于音乐智能优势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其担任试唱小老师,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音准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寻找学生的优势智能,设计教学手段,运用其优势智能来补充音乐智能,从而提高音乐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正确的歌唱方法,在歌唱中训练音准
初中生正经历着声带成长期,即“变声期”。一些学生在唱歌时为了追求音量而大声喊叫,这种喊唱声音位置低,喉音很重,声区不统一,声音缺乏美感,音准非常差。只有采取正确的发声方法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1. “哼唱”是解决音准的基本条件。哼唱练习很容易获得假声和混声,对声区的统一有很大的帮助。用闭口哼唱和开口哼唱交替练习,使声音逐渐变竖、变圆、变集中,使集中的声音往头腔里输送,以求获得进一步的头腔共鸣。首先尽量把声音位置挂在鼻咽处,用一种“闻花香”的感觉哼着唱,尽量找到“高位置”的感受;其次,提起笑肌,打开喉咙,稳定喉位;再者,强调要在横膈膜有力的支持上哼唱,全身要通畅,尤其是肩、胸部位要放松,向下叹着唱;最后,在正确的哼鸣下,再带入其他母音,要求在带入其他母音时,一定要注意其面罩共鸣的位置,呼吸支点等均要与哼鸣相同,包括声音走动的方向、路线、感觉要一致。
2. 轻声哼唱,培养内心听觉。在哼唱的基础上,使声音慢慢地出来,采用小声唱,使声音容易集中,歌唱者不紧张,不疲劳。小声唱,可以避免学习声乐中的大声喊叫的毛病,并且也能解决高音唱不上去的问题,对声音的统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小声歌唱可以对吐字不清的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也可以很好地培养歌唱的感情。
3. “假声唱法”是获取高音的最佳方法。每个人都能发出轻而微弱的假声,假声的音量和力度都很微弱,声音效果虚弱纤细,与唱歌音响有一定的距离,但绝不可忽视了它的独立作用。重视练习掌握和运用假声这一发声技巧,它会给歌声的高位置带来夺目的光彩,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假声的唱法有两种:一种是从嘴前哼出来的极其微弱的细声,另一种是喉包里发出的小筒状的声音。唱假声时,声音虽然很小很轻,但绝不消极、被动、松垮,它是建立在有呼吸基础上的假声,而不是无呼吸、有气无力的虚、暗、弱、小的声音。
4. 调动歌唱情绪,保持正确的歌唱状态。学过音乐的人都知道“以情带声”的道理,在歌唱时足见情绪、情感对演唱的重要性。我们有很多学生演唱时脸上毫无表情,身体呆板,连基本的歌唱状态都没有,可想而知唱出的是诵读式的歌曲,根本没有什么音准概念。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其表现信心。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缺乏表现欲望,与教师和同学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教师应尽量营造民主平等的表现氛围,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表现音乐,展示自我。让学生在表现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增强表现的自信心。还有就是启发学生富有感情地表现音乐。除了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外,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联想体验来表达作品。当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到歌曲表现中时,歌唱时的气息支撑、声音位置、肌肉的松弛程度都会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音准的稳定性也会更好。
四、结语
音高是音乐的基本属性,培养良好的音准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追求音乐教学多元化的同时,要强调音乐基础的重要性,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创建良好的通道。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