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是具有艺术史学历背景的专业策展人。从本科到博士,艺术史始终贯穿在他的学习当中,作为学者和策展人,他首先通过问题意识来发现有潜力的艺术家?而对艺术家未来价值的判断,是将其放置于艺术史的框架之内,发现隐秘的关联性和令人兴奋的挑战性。
对我而言,较少单独关注一个艺术家,而更多的是关注现象,而且是在好多艺术家身上有共同的现象。除非一个艺术家已经构成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么他本身发生的一点小的变化,都会成为大的话题。
当代艺术作品本身有偏离主流、前沿探索的意味。而进入销售的当代艺术品都呈现出精致化倾向(创作风格、趣味、包装),这样更便于销售、流通。从学术角度,我希望推介的艺术家具有更强的挑战性,一方面基于艺术创作形式和观念的引进,既在学术的脉络当中,又不是简单重复,能够对于全球资本化、商品化的潮流有所质疑和挑战。尽管展览推介的作品,可能一开始不一定会被市场认可,甚至不被艺术圈认可,但如果判断准确,作品后面会逐渐被资本系统认可。当然不是说,当代艺术品的质疑和对抗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被资本吸纳,而是说,目前呈现出这样的种规律——学术界比较多地关注某种现象,没过几年市场也会跟着进来。
例如,2005年市场流行的是卡通趣味的艺术品,但是敏锐的策展人已经开始做抽象艺术的展览,而画廊、博览会等机构在最近5年才有所反应。这两年,如果没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就不再会做抽象艺术的展览,虽然市场目前还是很热。包括当代水墨、新工笔,都是学术展览在前,市场热在后。
收藏家会长期关注某几个艺术家,长期收他们的作品,就要关注艺术家发展的潜力。一方面你收的作品,要是他典型的风格,在市场已经受到相当认可。但是艺术家不可能不断重复。如果不断重复,他这一类型的作品价值就会下降。如果艺术家要改变,他会朝哪个方向改变,他的改变是不是对的?是更有创造力,更有新意,还是不如以前。市场走向如何?作为收藏的人,都需要关注。
真正的藏家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他应该对艺术史的线索要有基本的了解,收藏当代艺术品还要对当下的现状有基本的了解。如果发现新的艺术家,还要看这个艺术家和你所了解和掌握的这些情况构成怎样的关系。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可能凭空而来。如果这个作品和既往的艺术史以及当下的艺术学术不是在一个层面和框架,是很世俗、庸常的趣味,那他的价值一定不会高。第二,如果作品在这个系统中,但它完全是重复性的,也不会有什么潜力。而要看出方法和风格上的重复就要求你对于艺术史和艺术现象的掌握能力。如果没有基本背景的了解,你看到一件作品觉得很新鲜,实际上却是因为见识少,不懂。见得多了,会发现同样的作品有一大片。真正有潜力的东西,既是和你了解的艺术史学术的结构有关联,同时又具有自己富于挑战性的一面,这样的作品才是有前瞻性的。但是说到很具体,什么是有挑战性的,每个人的判断又是不同的。每一个策展人有自己的判断,藏家亦然。
要发觉有潜力的当代艺术家,藏家还要多读艺术史,了解哪些机构(画廊、美术馆,艺博会)在行业内有口碑,不断看顶尖和前沿的展览,眼界和趣味就不一样。一些藏家只信任身边一两个人推荐的画家或者展览,就容易形成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