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基永
香港中文大学举办《北山汲古——馆藏碑帖展》,又将该馆的珍宝之一,顺德李氏泰华楼旧藏,宋拓《华山庙碑》展示出来,见到展柜之中,华山碑正文旁,密密麻麻李文田的题字,既觉熟悉,又为之感动。李氏三代宝藏的碑帖珍本,今天已全部易主,泰华楼只剩下空空的书柜,展示着落寞与安宁。自八年前撰写李文田的传记至今,又陆续得数件与李氏有关的文玩,随记如下,以消半日清闲。行文方便计,按清人例以李文田谥号“文诚”称呼。
珊瑚红暖酒盅
三年前在吴门,画友某君与我初相识,闻我曾撰文诚传记,又好文人瓷器,即举所藏小酒盅一件相赠。此件小盅,从胎釉看,为晚清典型物,珊瑚红发色较淡,胎体为米汤底,都是同光之间特色。原物是温酒用的小盅,方形开圆孔,其中装酒的小杯已失去。
珊瑚红器物在同光年间非常普遍,通常用金釉作装饰,这件小盅上,两面绘有兰花蝴蝶画,两面书法,分别是:神仙之品,王者之香,李文田。另一面是:岁在己丑仲秋月,写于昌江客次。下面还画了“文”字的小印。
文诚书法,常见的是魏碑风格的厚重一体,除此之外,还能写各体的唐楷,其实他早年的书法,欧与柳体的功力非常深,中年开始才转为攻魏碑。这酒盅上面因尺幅极小,只能写瘦长的字,从结体与行笔的起收看,都具有文诚馆阁体的特征,而与当时画瓷工匠的流滑完全不同。
按文诚的行年看,己丑为光绪十五年(1889),当时李文田已经在第一次辞官后又回到京城任职,前一年他奉命典试江南,该年典试浙江,可知这两年他都在江浙一带做些临时的监考事务,昌江即景德镇,是当时陶瓷业中心与交通枢纽,往江南一带交通颇为方便。
同治初年,文诚曾在江西做学政,对于江西的陶瓷,他毫不陌生,存世有他写给亲家张荫桓的信札,其中就提到张在江西可订造瓷器的事。典试外省,在古代为清闲的事务,可见在重回江西时,他甚至有闲情自己手作瓷器,文诚偶尔也画山水,这酒盅上的兰花,虽无落款,从用笔看,应为他遣兴之作。
手批《前汉书》
文诚虽少年科甲,却终身好学,在同僚之中极为罕见,清代官员通常以科举为敲门砖,一旦敲开做官渠道,学问即抛开,最多就是写写诗词玩些金石考据之类,已经很了不起。然而文诚却终生保持对学术的热爱,连翁同龢也不得不称赞他“书不去手”,学生吴道镕回忆说,老师退朝回家,朝服不换,就先练字,看书,犹如老学究一般。
在文诚故居泰华楼,曾经藏有大量他亲笔批校的各种善本,具体数量已经无法统计。1940年在香港大学举办的《广东文物展览会》上,以“顺德李氏”为名展出的李文田钞本与批校本有十几种之多,还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曾经收到一批已故黄姓中医家属捐赠的医术,其中有文诚朱笔批的《伤寒说意》一册,笔者当时曾应邀往该馆鉴定为亲笔,上有文诚名印。之后不久,就有书商持新得《前汉书》见示于我。书存五册,底本为清代翻刻汲古阁本,个别字有脱落与磨蚀,上面有多处朱笔小字,细看为典型文诚字体,除点逗与校对外,更多是他自己的按语,如《扬雄传》后面,孔安国有关“兖”应该是“筑”字的解释,文诚认为并不然,他认为“兖”即通“吮”,并有考释。这样的识辨能力,必须依靠厚实的文字学与经学功力,且汉书并不在科举范围内,纯属他个人的求学爱好。
文诚批书,字体爽朗舒服,就像他在《华山碑》边上的题字一样,火柴盒大小的地方能写上百多字,且字字精彩。他手批的一些史部作品,还零散存于各地书友箧中,以后若有机会能一一走访,也是乐事。
手书“冰阁”横额
一直以来,私心颇有念想,能得一件“广东文物展览会”上的旧物,余愿便足。
1940年在香港大学图书馆举办的“广东文物展览会”,是广东近代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当时香港还在英国人手上,广州已经沦陷,大量富商,文化人避居此地,身边或多或少带着自己的珍藏,尤其是广东的乡邦文物。以叶恭绰、许地山等为首的广东名流,筹组了“中国文化协进会”,并且在1940年初成功举办了这次规模空前的展览会。
展会为期半月,每日都有流水一样的观众入场观赏,展品要隔日更换,挂满了港大图书馆的墙壁,这种盛况,恐怕在今后的展览都是罕见的。展品激发了民众热爱乡邦与痛恨倭寇的情绪,也与筹备者的初衷是一致的。
这次展览,收藏者既有公家(如北平图书馆借存港大的善本,还有港大等机构),更多的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如高剑父、叶恭绰等,有些则来自作者家属,如李文田孙子李琰以“顺德李氏”名义借展的善本多种。为了研究方便,筹备方还特意编撰了图录,即赫赫有名的《广东文物》,这是迄今为止用近代科学体例编撰的,最早最完备的有关广东文物的图录。展览过后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藏家星散,文物也各散东西。
这次展览的参展文物,留下记录的极少,尤其是收在图录之中的,更加难以寻觅。多数后来归入图书馆或博物馆收藏(例如简又文全部藏品入藏香港中文大学,黄咏雩叶恭绰藏品多数入藏广州美术馆等)。
香港邓又同先生与我家有三代交谊,二十年前,参加过展览会筹备仍健在的还余下三人,我所认识的是邓老、李琰教授。听邓老先生讲述广东文物展览会的往事,神往不已。相隔二十年,今年春季,竟然在某场广州的拍卖会上,见到文诚公的篆书横幅,其惊喜实在非言语形容。
文诚以楷书体著名,篆书较为少见,却是同样精彩,这幅作品曾经收录在《广东文物》图录第五十二页,篆书“冰阁”二字,墨气酣畅,气势开阔。从拍卖图录上,我已经肯定它是真迹,因为与1940年图录对比,连书法上原有残破的虫眼与水迹都还是原样。
这幅字之所以能入选图录,除了书法极佳,还因为它的历史意义。书款为“甲戌中秋,铁香侍御属,李文田”,甲成为同治十三年(1874),该年七夕,文诚因进谏慈禧修复圆明园,辞官返回广东,这幅字就是辞官之后,回到乡里的作品,在此前的七月二十九日,慈禧下诏停止圆明园修复工程,然而文诚已经返回广州了。
铁香侍御,则是同朝的广东名士,清流派的主要人物邓承修,邓号铁香,官监察御史,在当时颇有声名,与张之洞等并为清流干将,文诚立朝,素以清廉著称,因此他的关系圈也多为廉吏,这横额就是为邓承修的书斋而写,陈永正先生一见,即记起当年他在《岭南书法史》上提到这件名作,他也感慨六十多年过去,字居然完好无恙。
文诚的篆书,以小篆为主,兼学《天发神谶碑》,这幅正是其代表作之一,1940年图录上的收藏者是“邓煦愉”,我无法查找到他的生平,由姓氏上看,推测是邓承修的后裔。从拍卖公司获悉,此件后来转入香港,为某富商所藏多年后回流广州。星移斗转,当年参加广东文物展览会的老宿,只剩下香港饶宗颐先生一人。展对书迹,甚可惜不能与又同世丈,琰斋师一起并几赏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