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的文化规划:以“西岸文化走廊”的实践为例

2015-12-26 02:02
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6期
关键词:徐汇水区滨江

杨 丹

城市滨水区的文化规划:以“西岸文化走廊”的实践为例

杨 丹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规划的策略性区域,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正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文化规划”趋势。以“西岸文化走廊”为研究案例,以上海徐汇滨江地区的文化规划实践为中心,展开介绍和论述,针对“西岸文化走廊”的规划及实施、政策及实效,对“西岸文化走廊”文化建筑的建设和文化事件的开展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并试图发现可供城市滨水区发展启发和借鉴的模式。

城市滨水区 | 文化规划 | 文化建筑 | 文化事件

1 城市滨水区的文化规划的理论背景及概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主导(cultureled strategy)策略开始逐渐被看作是城市更新的机制之一。80年代中期,这种“文化转向”从美国蔓延到欧洲、澳洲等地区,并在90年代初开始对亚洲城市发展产生影响[1]。这一策略通过将文化资源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从而对公共价值的创造产生贡献,在现今的发展阶段,已在历史上普遍产生了3种模式。虽然这3种模式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利用了文化资源,但各自的目标是不同的,因此应有所区别。

第1种模式是把经济复苏和城市吸引力推广作为目标,简单、直接地利用文化资源来推动城市更新的实践,具有明显的经济指向性特征,却在运用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城市发展的困境[2]。第2种模式是社区运动(community movement),它是一种基于社区,侧重于将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与经济、市民自治的成长相结合的模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指向性特点[2]。第3种模式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化规划(cultural planning)。文化规划一方面是“城市规划的艺术(art of urban planning)”[3],另外一方面也是艺术和文化表达在都市社会层面更广泛的整合。文化规划也被描述为“文化资源对于城市、地区和国家综合发展的战略性利用”[4]。文化规划战略性和全局化地利用文化资源,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比前两种模式,它吸收了多元化发展战略,有更加全面、灵活的特点。

由于其独特的景观与环境优势,城市滨水区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作用。随着城市更新和再生的浪潮,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契机。而在城市滨水区引入文化规划,推动区域结构调整和转型,进而能够影响城市布局,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功能的改善。

2 徐汇滨江的文化规划概况

上海徐汇滨江区域位于黄浦江发展核心区的南延,北始于日晖港,南止于徐浦大桥,纵深至中山南二路和龙吴路,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址隔江相望。作为曾经的工业区,徐汇滨江曾是重要的航运、仓储、生产中心。19世纪初建立的日晖港货栈、北票码头、龙华机场以及上海水泥厂,均是徐汇滨江重要的民族工业。

2002年,上海市正式启动包括2010年世界博览会会场在内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浦江综合开发规划区的范围北至吴淞口,南至徐浦大桥,面积约66.6 km2,南北跨度达20 km。该项计划用10年以上的时间实现黄浦江两岸滨江地区的功能转换,将黄浦江两岸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业生产等功能转换为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等功能[5]。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区再开发,将黄浦江沿岸原有的生产空间转变为生活空间,使原有的城市边缘衰败空间转化为城市中心活力空间,带来滨江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复兴。

2007年,徐汇区开启7.4 km2的开发建设工程,由政府各部门共同成立滨江开发领导小组。一期工程开发从2007年至2010年世博会结束,由徐汇土地发展有限公司承担动拆迁、绿化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工作[6],从而促进了沿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为沿江产业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腾出了空间,为文化艺术产业、传媒娱乐业、金融服务业等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平台。物质建成环境更新进行的同时,也伴随有传统地产导向的地块开发,以英国PDR公司“上海CORNICHE”的规划设计理念推进的滨水景观大道(龙腾大道)、徐汇滨江商务区等为代表。

“十二五”规划制定了优化空间格局、培育产业功能、拓展公共空间、塑造文化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其中,明确表示要求“注重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的衔接,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注入时尚创意元素,集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彰显黄浦江两岸地区的城市个性魅力。……徐汇滨江地区依托滨江剧场和文化主题公园等建设项目,打造新媒体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上海高文化消费中心和新媒体中心”[7]。

2012年,徐汇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西岸集团,专门实施一期项目的深化和二期工程的建设开发,由徐汇土地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光启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而成。徐汇滨江地区被列为上海“十二五”时期6个重点开发功能区域之一,徐汇区发布《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徐汇滨江最终定位以文化产业为先导,利用大量的历史建筑、工业建筑遗存,做一个区别于世博会后续文博区的文化产业区,重点打造“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推进以“梦中心”为旗舰的西岸传媒港等西岸商务组团开发。(图1)

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文化先导、产业主导”的开发线路,将以往传统的地产主导转向以文化导向为主的城市更新。开发过程中,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控制”,积极借鉴国际著名滨水城市的建设和运作经验,制定地区总体规划方案并严格执行,保证综合开发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此外,在国内外的旧工业区更新中,“保存风貌、传承历史”是学术界和政府开发部门达成共识的,西岸亦注重对沿江工业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的风貌保护及利用,对旧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并加以合理利用。加上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下形成的公私合作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积极发挥在综合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并通过开发单元和组建合资公司等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一大批美术馆、艺术展览、传媒中心的规划与建设都使西岸地区的全面复兴成为可能,并且正在一步步实现。

二期工程主要分为3个部分:文化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传媒业和娱乐消费的引入。以文化活动和媒体产业为核心的文化规划策略,“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和“西岸传媒港”是西岸最核心的项目品牌。

3 “西岸文化走廊”的实施

“依托徐汇丰富的历史资源,挖掘滨江传统工业文化遗存,发挥沿江开放空间优势,集聚一批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品展示交易及精品文化演艺中心等高端文化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江文化创意产业带,作为滨江商务区高品质开发的先导,成为上海的文化新地标[8]”。“西岸文化走廊”目前已建和在建项目包括: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叁美术馆、水边剧场等。

“西岸文化走廊”的实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文化建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举办。西岸集团一方面通过土地政策、规划政策、税收政策去促进多种资源共同建设文化设施,形成一个较大的艺术区域;另一方面引进画廊、艺术机构、艺术家资源,建立一体化的创作、仓储、交易展示平台,从而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方面的功能建设。在文化设施不断推进建设的同时,相应的文化事件亦在积极同步发生。在以音乐节、双年展、艺术博览会等一系列官方活动的举办为先导,“西岸文化走廊”同时引入私人机构运营的时装秀、电音节、圣诞集市等文化活动。

3.1文化建筑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西岸文化走廊”的户外博物馆群以两座美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的建设拉开序幕。这两个美术馆均为该品牌旗下的第2个美术馆,可以说是有一定美术馆运营经验、品牌等情况下的西岸版本。

余德耀美术馆是“西岸文化走廊”第1个落户的美术馆项目。美术馆的改造由日本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Sou Fujimoto)担任,在尽量不改变老建筑的原则下,在老机库东侧外墙延伸出一座透明玻璃房子,纯白的架构,极简的风格,与老建筑既有差异又有呼应,新与旧达到自然地衔接。在色彩上,尊重老建筑的风貌,采用了整体的深红色。通过本次改造,在继承原工业现场历史气氛的同时,也透过玻璃将从前的深红色与周边景观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城市象征。

龙美术馆西岸馆是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的私人收藏展示机构,旨在与公众分享其收藏。作为一个本土私立美术馆,龙美术馆与本土建筑机构上海大舍建筑进行合作,美术馆的设计不靠夸张的视觉效果博得眼球,自始至终贯穿了维护工业文明场所精神的原则,在原北票码头建起了一个本土化的城市艺术品。龙美术馆馆藏展品也具有本土化的特点,并极力扶持中国当代艺术。美术馆亲子公益开放活动、对中小学生全免费、夏季延长展览时间等大量优惠政策,更使其成为理想的文化空间,在将艺术融入生活、提高公众参与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即将投入建设的西岸美术馆作为公立美术馆则区别于已建成的私立美术馆,由政府主导,邀请英国著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设计,致力于打造一个通过各类顶级艺术展览、文化活动来沟通海内外艺术文化交流、分享艺术体验的平台,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与青少年提供接触顶级艺术的机会。

图1 “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布局图

大批美术馆在西岸的落成也极大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2014年初投入运营,提供安全、专业、便捷的艺术品仓储、物流和相关金融服务,形成西岸艺术品产业链的重要功能,作为交易、贮藏的艺术品特区也将在西岸的文化版图上带来新的气息和相关收益。

建筑作为城市形象重要的载体,尤其是重要的文化建筑,在城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规划及建设层面,如何将创造性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如何让城市充满创造力,留下更多的代表每一代人最高创作成就的建筑作品,这些都是“创意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这也意味着要把城市及城市建筑作为人类最恢弘的创意作品、最长久的视觉艺术来对待,从而展示这一代人的智慧和创意[9]。“西岸文化走廊”一系列文化建筑建设的背后,也蕴含着一系列相应策略,例如工业遗存改造、复合功能重构、公共空间优化、后工业景观,以及建筑为媒(architecture as media)的城市品牌营销策略等。此外,西岸独有的特质也使其成为旧工业区城市更新中与众不同的典范。政府主导与私人资本的合作关系、文化事件导向和公众参与等,都为今后城市滨水区的文化规划积累了重要经验。

“西岸文化走廊”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了“文化先导、产业主导”的开发定位。城市的空间品质与文化内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城市是一种文化组织和空间构成,而不仅仅是人口和物质的汇聚[10]。文化在西岸的体现并不只是文化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文化氛围和文化机制的形成才是以文化导向城市开发区别于以地产导向城市开发的本质。

此外,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策略,也在“西岸文化走廊”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施过程中,西岸积极发挥政府在综合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并通过开发单元和组建合资公司等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公立与私立文化机构共同参与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市场。“文化走廊”既有政府主导的公立美术馆——西岸美术馆,又有已开放运营的私立美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政府为项目落实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以鼓励企业、多种资源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其效用。上述的实践尝试包含了多种形式的公私合作关系,其中私人部门具有更强的执行能力,公共部门则关注更广泛的公众利益和责任问题,两者配合使得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实现各自的利益[11]。

工业遗产的成功保护与利用实践将催生都市新文化的诞生,实现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5]。“西岸文化走廊”的实施无处不体现着对工业文脉的尊重,保留的铁轨、塔吊,旧厂房改造成的场馆,再利用工业遗存,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景观,呼应历史的同时也展示出了新的面貌。众多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沿江分布,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江景观条件;大型文化旗舰项目在城市形象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对都市的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也具有其独特的贡献。

3.2文化事件的开展

西岸地区对于文化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已初见成效,但是“要想让这个地区更有活力、魅力,仅靠硬件和环境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应的事件与活动”[12]。自2012年始,每年秋天在徐汇滨江绿地举办的、为期3天的西岸音乐节,是“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所举办的第一项文化活动。作为政府主导的音乐节,西岸音乐节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力配合,其主要目的更侧重于通过音乐节的举办和整体宣传,扩大西岸地区的社会影响力,以期在西岸的全面复兴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紧随西岸音乐节之后的大型活动是“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由西岸集团联合同济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除了展览本身,在为期两个月的展期内,双年展还举办了19场学术类科普讲座、公益类活动及公众互动活动,使大众亲身参与其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建筑部分的室外展,邀请国内及国际知名建筑师,结合西岸滨江景观和建筑小品的设置进行现场建造。建成作品既作为本次双年展各种活动的载体,也作为场地中的建筑小品(如书报亭、咖啡厅、简餐等功能型建筑)在展后永久性保留。西岸双年展的室外建造将展览与远期城市发展相结合,符合展览主题的现场建造为展览提供活动空间;在展览结束后,瓷堂会改造为香格纳画廊,六望亭则作为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展馆,都转变为滨江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服务于大众的城市生活。陆续进行的大型活动,如2014年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和2015年。“城市更新——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览”等由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不胜枚举。与此同时,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岸集团将空闲场地出租给私人文化机构来举办文化活动,不但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而且更增添了西岸文化走廊的活力和西岸地区的整体影响力(表1)。

表1 “西岸文化走廊”文化事件表

文化活动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提升城市知名度(打造城市品牌)、改善城市形象、激发城市活力。如果说城市中的建筑是城市的骨骼,那么文化活动则是城市的血肉,二者合一的城市才是完整的、鲜活的。“西岸文化走廊”持续性地举办满足不同受众的文化活动,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不仅是城市活力(urban dynamic)的指示器,反过来也通过“制造事件”来影响城市的发展,因此事件也是城市活力的“调节器”[13]。在实践中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积极鼓励私人机构的参与;制造城市文化事件的同时,结合城市开发的长远规划,避免为事件而事件的短视行为;放眼全球的同时,支持本土艺术家、建筑师的参与;与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周边高等院校都有着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在这其中,政府、私人机构、大众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岸文化走廊”开展的一系列文化事件实践,都为推动徐汇滨江地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并且事件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相匹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非仅仅为事件而事件。

4 总结与反思:“西岸经验”

“西岸文化走廊”的实践,作为一个品牌项目,在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在政府、大学、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策展人、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徐汇滨江成为了一个充满创新多样的建筑、活动和文化产业的空间,一个具有学术价值、艺术品位和区域特色的空间,增强了城市发展的动力。它探索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探讨城市、环境和人类之间的互动;践行文化规划理念,充分说明了一个辉煌的和富有想象力的未来城市。

当然,在“西岸文化走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不免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有一些问题是由于所采取的规划策略源于西方较为成熟的经验模式,而西方经验自身已因诸多问题而受到诟病。因此,后续的规划和实施尤其需要结合西岸的自身条件,取其精华,兼容并蓄。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源于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法规仍有待完善,项目运营机制也尚不成熟。西岸的文化规划时间并不长,现在形成的策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些成就,但从长远来看,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仅能归纳、总结出一些并未形成成熟系统的经验,在此将其称为“西岸经验”。包括:

(1)“文化先导、产业集聚”的开发定位。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下形成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3)政府为项目落实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以鼓励企业、多种资源尽最大可能发挥其效用。

(4)尊重工业文脉,再利用工业遗存,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景观。

(5)文化建筑项目对城市形象发挥的巨大作用。

(6)与大学的积极合作。积极联合大学参与城市规划项目和实践,确保城市开发质量,促进城市繁荣。

(7)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公立与私立文化机构共同参与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市场。

(8)制造城市文化事件的同时结合城市开发的长远规划。

在西岸文化规划初见成效的时候进行一定的总结,不但可以对现阶段所完成和进行中的项目有更清晰化、系统化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西岸的未来带来自身的反思,并为我国类似的城市滨水区发展带来一些经验与启示。希望这类经验不但属于西岸,同时也是中国城市滨水区发展导向方面的先锋,在今后城市滨水区的发展中进一步提起对文化规划的重视,从而以更有效的规划策略进行城市滨水区的规划。

References

[1]Vickery J. The emergence of culture-led regeneration: a policy concept and its discontents[J]. 2007.

[2]Bianchini F., Parkinson M. eds.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3.

[3]Munro, T.. The art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 (2nd ed.)[M]. Cleveland: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Press,1967.

[4]DMU. Course prospectus for MA in European cultural planning[M]. Leicester: De Montfort University,1995.

[5]张松. 上海黄浦江两岸再开发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J]. 城市规划学刊,2015(2):15.

ZHANG Song. 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rea in the Huangpu riverside redevelopment process in Shanghai[J].Urban Planning Forum, 2015(2): 15.

[6]陈怡璇. 西岸集团打造徐汇滨水文化区[J]. 上海国资,2014(9):39.

CHEN Yixuan. West bund group creates Xuhui waterfront cultural district[J]. Capital Shanghai, 2014(9): 39.

[7]上海市人民政府. 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R]. www.shanghai.gov.cn,2011.

Shanghai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Huangpu River regional development[R]. www.shanghai.gov.cn, 2011.

[8]徐汇区文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徐汇区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R].www.xxgk.xh.sh.cn, 2012.

Xuhui District Cultural Development Office of the Leading Group.Three-year action plan of Xuhui district cultural development[R]. www.xxgk.xh.sh.cn, 2012.

[9]孙继伟. 文化创意产城融合的催化剂[J]. 时代建筑,2010 (6):56-59.

SUN Jiwei. Cultural innovation catalyst for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urbanism[J]. Time Architecture,2010 (6): 56-59.

[10]童明. 创意与城市[J]. 时代建筑,2011(6):6-15.

TONG Ming. Creativity and city[J].Time Architecture,2011 (6): 6-15.

[11]Landry C.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 Earthscan, 2012.

[12]孙继伟与李翔宁对谈. 进程: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建筑分册)[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Interview: SUN Jiwei VS LI Xiangning. Evolution: west bund 2013, a biennial of architecture and contemporary art (Volume Architecture)[M].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13.

[13]伦佐,卓健.大事件——作为都市发展的新战略工具:从世博会对城市与社会的影响谈起[J]. 时代建筑,2007(4):28-33.

Lecardane R., ZHUO Jian. Great event, a new strategic instrument for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impact of world EXPO on city and society[J].Time Architecture,2007 (4): 28-33.

Cultural Planning of Urban Waterfront Area:an Example of West Bund Cultural Corridor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g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 waterfront area shows a trend of cultural planning in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aking West Bund Cultural Corridor as a cas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ultural planning practices in the waterfront area of Shanghai Xuhui district. Regarding the planning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olicy and its effectiveness of West Bund Cultural Corridor as the centre 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ses and comm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rchitectur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events, trying to find the inspiration and mode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waterfront area.

Urban waterfront area | Cultural planning | Cultural architecture | Cultural event

1673-8985(2015)06-0111-05

TU981

A

杨 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白 菲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建筑师

猜你喜欢
徐汇水区滨江
福州滨江私宅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芜湖滨江天际线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下的高品质物业管理
——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管理特辑(一)
徐汇苑物业以人为本 打造和谐宜居社区——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实事特辑(二)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徐汇苑品质生活,至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