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学习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2015-12-26 00:58宫淑红曹晓粉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指标体系成员

●宫淑红 曹晓粉

虚拟学习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宫淑红 曹晓粉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成为新热点,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社区应运而生。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现状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德尔菲(Delphi)评价指标获取法可以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虚拟学习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技术与平台界面、资源与目标定位、交往与互动文化、情感与情境氛围四个层次,通过各层次下的二级、三级指标及其权重可以衡量虚拟学习社区的有效性。通过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为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虚拟学习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网络学习;远程学习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远程学习、开放学习等理念已深入人心,人们的学习生活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尝试在网络中开展学习。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参与其中。在这个新型学习组织中,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通过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学习为目的的交互自治区域。一方面,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个由计算机、Internet网络和人组成的人机系统,包含技术、教学和社会三个基本要素。另一方面,虚拟学习社区作为教师与学生的网上家园,它又由以自身建构为发展目标的参与者、帮助参与者成长的助学者(主要指教师、学科专家和受过培训的辅导者)、共同的信念目标(非完全相同的目标)和成员间的互动交往等要素构成。[1]

我国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始于1998年。1998年,周晴杰等人在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虚拟社区及其支撑技术》的论文。李广宇于2000年发表的《“虚拟社区”未来不是梦》的文章中提到,可将虚拟社区分为城市式社区、门户式社区、交流式社区和网上教学式社区等四类,并第一次提到将虚拟社区应用于教学。纵观我国关于虚拟社区的已有研究,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主要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层次的探讨,如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理论基础分析、构成要素分析、如何构建及构建意义分析等方面,关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评价”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很少。评价具有诊断、甄别、规范和导向的作用,而由不同级别的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对象本身逻辑结构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则是衡量评价对象发展水平或状态的量标系统。虚拟学习社区有效性评价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虚拟学习社区在应用中是否真正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合理利用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提高虚拟学习社区的教与学的质量、完善虚拟学习社区提供有利保障。

二、虚拟学习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评价是指以学习目标、网络技术、互动方式、情感培养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平台设计、内容表现、交互程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审定,并做出价值判断。根据虚拟学习社区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可以将虚拟学习社区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技术与平台界面、资源与目标定位、交往与互动文化、情感与情境氛围,对这四个层次做更细致的划分,可以形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首先,依据虚拟学习社区评价指标设计原则,通过文献调查,采用层次结构分析法和逻辑经验法,细化出评价虚拟学习社区有效性的各要素,形成初步的评价量表。再根据各个评价要素,设计虚拟学习社区有效性评价指标调查问卷。面向参与网络学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6份。其次,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初拟评价指标做出修改。然后,采用德尔菲(Delphi)评价指标获取法,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最终,结合专家调查意见形成虚拟学习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表(表1)。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其下的9个二级和29个三级指标。

评价指标的权重也是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指标对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影响程度不同,因此,需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数(如表1)。指标权重越大,则其评价值的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也越大,反之则越小。

表1 虚拟学习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表

三、虚拟学习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解析

虚拟学习社区有效性评价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虚拟学习社区在学习中是否真正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合理利用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的作用。

(一)技术与平台界面

在传统学校教学中,校园可以称为社区,在这个现实的学习社区内,教室、桌椅板凳等是开展正常教学活动所必备的硬件条件。在网络学习中,网络平台界面就是起到如同教室、桌椅板凳作用的硬件条件。它使得身处异地的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各种形式的同步或异步互动,这也是虚拟学习社区区别于现实学习社区的主要特征。[2]因此,虚拟社区交往依赖于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优良的社区平台是开展网络学习的基本保证。

1.技术平台

(1)平台稳定性。在网络学习中,经常出现社区所在的网页打不开、社区登陆不进去等技术问题,虚拟学习社区应该通过技术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为社区成员提供稳定的学习空间。

(2)平台开放性。开放性是虚拟学习社区的重要特征,虚拟学习社区就是以尊重社区成员的个性发展,依据各成员的兴趣、目的和需求而构建的。

(3)费用合理性。创建和维护虚拟学习社区的费用是一笔比较庞大的开销。但是,一个能被广泛推广的社区应该是低收费或免费的。

(4)平台管理有序性。在虚拟学习社区平台中,要有专门的管理员,以实现对社区的建构、资源和成员的管理。

2.社区界面

(1)模块划分的科学性。虚拟学习社区一般具有课程学习、资源库、交流、评价等模块,科学划分社区模块,不仅有益于社区的组织与管理,最重要的是能够为社区成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界面人性化。社区界面的设计应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学习者的需求展开,协调好社区网络技术与社区成员的关系。如设置社区导航、为学习者的协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提供支持等,在满足社区功能诉求的同时,又要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

(3)界面个性化。以满足学习者的自主化与个性化学习为指导,对社区界面进行个性化设计,使其在界面、功能、结构上具有独特性,以吸引社区成员。如设置学友、资讯、相册、投票等个性化模块,或设置个性化主题,使社区具有活力和亲和力。

(二)资源与目标定位

成功的虚拟社区必须能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丰富的学习资源、共同的目标和清晰的定位是虚拟社区成功运行的关键之一。[3]

1.资源库管理

(1)资源的教育性。与其他一般虚拟社区不同,虚拟学习社区所要实现的是教师、学生之间的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等学习活动。社区内的资源应当具有教育性,这是虚拟学习社区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和意义,也是虚拟学习社区区别于其他一般社区的本质特征。[4]

(2)资源的丰富性。虚拟学习社区既要保证资源的丰富,又要避免资源的杂乱。在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就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了各学科的丰富、全面、有序的学习资源。

(3)资源库的生成性。虚拟学习社区应善于捕捉在社区各项活动中所生成的新目标、新主题和新思想,这是虚拟学习社区生成性的集中体现。[5]在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中会不断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产生,在区分二者的同时,应注重二者的转化,不断创造新知识,生成新资源。

2.学习目标

(1)目标明确性。Hernandes&Fresneda(2003)实证研究表明,在促进虚拟社区成功的重要因素中,成员对于虚拟社区的目标和交流互动领域的理解是排名前两位的重要因素。目标是一个人前进方向和动力的源泉,它指引着人有目的地去做事。因此,社区学习目标必须明晰、正确、易于理解。

(2)定位准确性。社区构建者在构建社区之初就应该确定好社区的功能、构建的目的、社区所面向的成员是谁等问题,即给社区定位。一个优秀的虚拟学习社区,应该是一个目标定位准确、功能明晰的社区。

(3)学习方法多样性。与学校教育不同,虚拟学习社区中,各成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年龄、职业各异。因此,不能像传统课堂一样采取统一的教与学的方法。虚拟学习社区应当利用资源库优势,通过多种渠道,为社区成员提供多种形式的资源和多样的学习方法,供成员开展个性化学习。

(4)评价方式多样性。在虚拟学习社区环境中,我们不能再像传统课堂一样,采用统一的评价方式。应当将学习者进行多元划分,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式恰当结合,以对更多学习者做出更准确的评价,激励学习者不断进步。

(三)交往与互动文化

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的主要目的是让社区成员获取知识,这个目的是通过交互达到的。Renninger&Shumar(2002)把虚拟学习社区看作是社区成员特定交互的临时点。[6]而传播学大师施拉姆也认为“没有交往与传播就没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交往与传播”。[7]因此,社区内的交往与互动、社区文化在虚拟学习社区成员的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社区成员

(1)成员间相互平等。在虚拟学习社区内各成员人人平等,成员共享同样的学习资源、具有同样的社区地位,每个人都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所有问题的专家,因此,根据不同问题,人人都可能成为社区中的专家。

(2)成员间相互信任。在虚拟社区中,各成员素未谋面、素不相识,只有以平等和信任为基础,才能开展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各抒己见,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建立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既有利于研究问题的深入,更是社区稳定的“粘合剂”。

(3)成员相对固定。在社区的建设中,会不断地有新成员加入,给社区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了保证社区的活力,对于社区中“沉默族”成员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或排除措施。而且,尽量防止短时间内大量成员的加入与退出,这种成员总数的大幅度波动现象不利于社区稳定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4)成员分组。为了提高社区互动的频率与深度,可以依据社区成员数量和学习内容的要求,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组,有时也会围绕某一主题自主建构子主题“课群”。无论采取何种分组方式,都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差异,更好地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服务。

2.交往互动

乔纳森(Jonassen)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他们需要依靠同类的反馈决定自己的定位以及个人信念的正确与否,也就是说社区成员的想法受其他成员的影响。因此,通过交互,学习者在社区成员的支持下,更有能力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也更愿意在接受别人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8]

(1)交互方式。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方式主要是指社区成员间信息交互的方式,包括异步交互方式(电子邮件、博客、论坛)、同步交互方式(聊天室、讨论组、桌上视频系统、音频图像系统)和应用软件方式(群件、文件传输)等。[9]互动形式既包含各种对话与交流,也包含相互之间传输各种文件;互动内容既包含课程学习方面的内容,也包含日常情感生活。[10]

(2)交互频率。交互频率是虚拟学习社区中成员间在单位时间内交互的次数,社区成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协作学习,互帮互助。只有开展长期、频繁、有效的交流互动,才有助于社区成员的发展。

(3)交互深度。目前,在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中出现了社区成员的交互意识不强、冲突意见少、交互密度低,且交互活动限于组内等问题,[11]甚至有时学习者间的交互已与学习内容无关。没有深度的学习交互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者和教师在鼓励成员交互时,应注重深度交互,保证交互的有效性,使交互发挥其价值。

3.社区文化

(1)规章制度。社区规章制度是社区这一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制度,是运行于其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活动的标准、要求和尺度。[12]

(2)社区氛围。社区氛围是社区成员赖以生存及社区活动顺利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人文条件,要倡导共同建立一种和谐与民主的学习氛围。

(四)情感与情境氛围

社区情感与情境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等。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应注重由社区交往而形成的社区情感的培养,努力实现社区情感与社区发展的双赢,从而促进有效学习交往的发生。[13]

1.社区情感

(1)归属感。是社区成员对社区的信赖感、依恋感、安全感等的有机结合体,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情感的集中体现。归属感是社区成员对自己社区身份的认同,它是虚拟学习社区形成的纽带,是维系虚拟学习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14]

(2)认同感。是社区成员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是来自心灵和精神的认同,包含自我认同和社区认同。社区认同感即来自情境和其他社区成员对自我的肯定和承认。

(3)集体效能感。集体效能感是团体自信心的体现,也能够促使虚拟学习社区和学习团队存在与发展。在提高团体工作与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团队集体效能感,有利于社区稳定和社区成员的进步。

2.情境氛围

(1)凝聚力。团队凝聚力主要指社区成员之间积极参与社区交往、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社区成员对整个社区的组织与管理、各种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等表示认同,则社区凝聚力强。

(2)共同愿景。学习者在共同的愿景下自愿参与学习,共同决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分工,开展自组织与他组织活动,共同完成愿景下的学习任务,并从中获取知识。

(3)生态性。虚拟学习社区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的拼凑组合,而是由各要素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社区成员是系统的生命,交流平台是土壤,社区情境与文化是系统内的空气与阳光,社区资源是养分,交流互动是发生在系统内的光合作用。系统通过与外界进行交换,吸纳新成员,使系统不断形成新的平衡。这就是教育虚拟社区的生态性。[15]

四、结语

虚拟学习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划分为技术与平台界面、资源与目标定位、交往与互动文化、情感与情境氛围等四个层次,其下设置9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以衡量虚拟学习社区的有效性。通过初步测试,发现我国虚拟学习社区在构建中,应避免重硬轻软倾向,重视社区成员间的多维互动,重视社区文化心理的形成。希望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虚拟学习社区的建构与发展提供参考。

[1]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2][4][10]马红亮,杨艳,丁新.虚拟学习社区空间的社会学分析——以“华师在线”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07,(3).

[3]范晓屏.我国虚拟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技术经济,2007,(1).

[5]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6]Ch.BourasTh.Tsiatsos.Building Educational Virtual Environments[J].2008.

[7]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李启,周立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DB/OL].http://forum.blogchina.com/p16695.html,2005-5-10.

[8]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9]宫淑红,张冠文.网络教学中的交互方式[J].龙岩师专学报,2002,(6).

[11]路林林,李兴保,宋燕.校园教育辅助类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1).

[12]肖辉.社区规则的分类研究[J].河北学刊,2007,(2).

[13]胡凡刚,刘永琪.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刘雍潜.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84-92.

[14]胡凡刚,李广艳.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形成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1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IXs6SDPiVrArTkGWICxuB7Ip8--DLqE0RY_0hZedtsqGrguMzCudoUg8650LIiguNn1EBPw3kBxihGAVuWFgK.2014-12-2.

(责任编辑:孙宽宁)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研究”(项目编号:12CXWJ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宫淑红/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教育技术理论

曹晓粉/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指标体系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内外虚拟社区可视化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