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平等
赵文琴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中心学校 734013)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知识交换的重要场所。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态度和关注程度,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时间和方式、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式都存在不平等。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使课堂教学实现平等。
职业道德 差别教学
罗森纳尔和雅各布森的研究证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响外,还受到教师的期待影响。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导致课堂教学不平等的重要主观因素,当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学校存在以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个人喜好等为条件的“差别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那些成绩优异或自己喜欢的学生总是充满期待,提出问题时总是把目光投向他们,并给予了更多的耐心期待,给足深思熟虑的空间;而对于学困生,教师压根就想不到他们,这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甚而渐渐走向课堂的边缘。
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学生知识量的多寡、知识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所以,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学情、班情入手,为学生接受知识作些必要的铺垫,来辅助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要想使课堂教学要真正平等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都成为“有效时间”。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改变教学模式,创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的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教学过程变为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如教师可以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在40分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学得轻松,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各自的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挖掘。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理解知识,使学困生得到更形象的感知,使好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教师要营造允许犯错、允许民主讨论、允许自由辩论的课堂氛围,要理解并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见解。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教师要摒弃固定的看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看到他们身上潜藏的发展能力,要关心爱护身边的“弱势群体”。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心中有数,尽量让学困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帮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以下现象:优等生分到的任务往往是富有挑战性的和有思维深度的,并且承担着代表小组交流的任务;而成绩稍差的学生基本分不到任务,更没有这种交流的权利,甚至处于一种自流的状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导这一小组思维和权利的“领军人物”是这组中的优等生,就算出现分歧,最终也是以听优等生的为结束。久而久之,课堂由优秀生主导和牵制的学习便出现了,这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平等的。要想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平等,教师就一定要优化学生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以防止优等生牵制、学困生自流。
课堂作业的布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类设计,如必做题、开放题、选做题等形式。对于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布置,教师也要讲究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
教师不能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合理地评价学生,实现单一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并以多样性评价为主,要注重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让每一个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效果。这样,我们就不会简单地用考试成绩作为标签,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就不会无端地抹杀他们的努力。
总之,教学平等是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在课堂教学中贯彻非歧视性原则、师生互动交流原则、学生全面发展原则,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育造福更多的学生。
(责编 乔召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