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祎
(江苏开放大学 信息化建设处,江苏南京210036)
“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
朱祎
(江苏开放大学 信息化建设处,江苏南京210036)
作为“学分银行”的关键性支撑,“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是“学分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探讨了系统的开发模式,阐述了系统架构模型及功能模块,最后提出了系统建设的四点建议。
“学分银行”;信息化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开放大学以“支持全民终身学习,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己任,建设“学分银行”是开放大学履行使命的基础设施之一,因而也是目前开放大学建设中研究和探索的一个热点。作为“学分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笔者在构建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原型的过程中,对“系统”构建的难点和路径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析。
1.“学分银行”概念的未确定性
关于什么是“学分银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各种文件描述的“学分银行”概念有很大的变化,2004年《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探索和建立职业学校学分积累与转换信息系统(‘学分银行’)”,在这里的“学分银行”是一个信息系统,是面向职业学校学习者的学习和职业实践经历信息库。[1]2010年 7月29日正式发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显然“学分银行”定位了一种制度,学习成果认证是“学分银行”制度的内容之一。
学术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赋予了“学分银行”不同的内涵,有的甚至大相径庭。[2]有的学者认为“‘学分银行’是政府举办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机构”,有的学者重点研究“学分银行”学分转换系统,有的学者研究的是开放大学为主体的“学分银行”建设。
在建设的主体还没有明确定义的状况下,建设“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必然困难重重。“学分银行”概念的未确定性是“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一大挑战。
2.共享机制的不确定性
教育部已经批准设置的六所开放大学都已开始建设各自的“学分银行”,一些广播电视大学也已提出或开始建设面向本地区的“学分银行”。[3][4]这些“银行”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银行”中的学习成果(学分 )是否可以通存通兑,以及如何进行通存通兑?这些“银行”之间是否需要互动和共享,以及如何互动和共享?在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共享机制的情况下,相同学习成果在不同“学分银行”中可能会被认定为不同的学分,或者被多次认证,这些情况在共享机制建立之后,该如何处理?
目前,这种共享机制还处于探索过程中,无法确定下来。这种共享机制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学分银行”以及其管理信息系统天生就是“封闭”的,而“封闭性”是与建设“学分银行”的初衷相悖的。
3.建好信息化平台的关键性
业界公认,建设“学分银行”必须全面依托信息技术,开发“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来运行“银行”业务,或者说,“信息化平台”的开通是“学分银行”正式运行的标志。“信息化平台”服务的中断将导致“学分银行”运行的中断。这就使信息化平台的技术实体——“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从辅助性系统变为关键性系统。必须按照“关键性系统”的定位规划和构建“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
“学分银行”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理念、机制、体制和运作方式都是建设重点,“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性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到,其建设很可能当做辅助性系统建设,这将直接影响到“学分银行”的正式运行。
4.服务用户的“海量性”
“学分银行”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社会公众,其服务的用户人数的上限将不是按校园教育的万、十万来计算,而是要按百万、千万甚至亿来计算。支持如此大数量级用户的技术系统,需要强力的专业技术保障力量。目前各开放大学的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现有技术人员缺少大系统建设经验,描述和界定可衡量技术指标难以周全,增加了技术系统建设的失败风险。“学分银行”服务用户的“海量性”增加了“信息化平台”建设失败的风险。
5.建设周期的“紧迫性”
基于“学分银行”的建设宗旨和实用功能,其“管理信息系统”应与开放大学的其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统一规划、整体设计、同步建设。随着开放大学的正式挂牌、招生,“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应紧接着教学与教务管理综合系统的运行而上线运行,使其建设周期非常紧迫。
1.开发模式
软件开发模式属于软件工程的范畴,不同的软件开发模式会直接影响到软件系统的后继运维以及使用效果。高等学校建设一个以软件为主的应用系统一般有三种模式:
(1)委托开发模式
“委托开发模式”是指在有明确的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将信息化系统的研发任务完全交予一家软件公司承担,研发完成后一次性交付完整结果。校方和软件公司之间有明确的责任界线,研发产品(应用系统)的版权一般归校方所有。
(2)合作开发模式
“合作开发模式”是指校方和软件公司共同对拟研发的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合作制定需求报告、概要设计方案和详细设计方案;在研发过程中,校方派出技术人员参与软件的研发。研发产品(应用系统)的版权一般归双方共有。
(3)自主研发模式
“自主研发模式”是指完全由校方自己组织力量,在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自行完成应用系统研发。
目前,在“学分银行”概念未准确定义的情况下,校方无法向软件公司提供完整、确定的用户需求,软件公司自然也无法制作出一个符合 “要求”的软件系统;在“学分银行”的共享机制不明确和服务用户数变化大的背景下,软件系统必然处于一个持续不断变动的过程中,软件公司难以一次性完成开发和交付产品。因此,一次性交付的委托开发模式显然不适合“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求。
合作开发模式和自主研发模式是相对可选的开发模式。对于自身技术力量不是很强的开放大学,可以采用合作开发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需求变化大,项目投入会比较大,可能会出现追加投入现象,校方对合作公司的“依赖”也较重。
自身技术力量较强的开放大学,在人力和经费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自主研发“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理由是:
第一,相比较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学校自己的技术人员对本校的教育教学业务模式和过程比较熟悉,对“学分银行”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进行需求调研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建设需求,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建设需求;
第二,本校技术人员与本校业务人员沟通方便,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从技术角度对“学分银行”的建设方案提出完善性的建议,既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又可以最大程度地服务教育教学,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获得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第三,系统的开发者就是系统的运行维护者,使系统上线之后的运维能力和责任成为“水到渠成”和“不言而喻”,在“学分银行”运作模式还不明确的条件下,本校的技术人员可以随时根据新增的需求对 “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调整。
2.系统架构模型
对于“学分银行”的定位,目前国外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欧美国家采用的模式,他们的“学分银行”仅仅是一种政策(美国SREB)、制度(英国QCF)和标准体系(欧洲ECTS),“学分银行”本身是不颁发任何证书的;另一种是韩国模式,韩国的“学分银行”(ACBS)不仅仅是制度,还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学分银行”可以颁发学历证书。[5]显然,两种模式对于其信息化支持系统的要求是不同的,系统架构模型也不一样。
目前,我们理解的“学分银行”是“学习成果记录与确认”系统的代名词,体现了学习成果认可的新制度。“记录学习成果”需要建设“学习成果”管理信息系统,“确认学习成果”需要制定“成果确认标准”并颁发“已获得认可”的证书。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按照一个制度和标准体系的理念进行建设,同时,对“已获得认可”的学习成果持有者颁发江苏开放大学的学历和学位证书。
因此,从职能来看,“学分银行”仅需提供学习成果(学分)认定、学习成果(学分)积累、学习成果(学分)转换等本体职能。[1][3]“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也围绕这三大本体职能,提供学习成果(学分)查询、学习成果(学分)认定等服务,而学生所需的学习支持服务、颁发证书等职能则由学习平台和江苏开放大学来完成。
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由四个模块组成——标准化体系、门户系统、管理和服务系统、核心数据库,如图1所示。
图1 “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图
(1)门户系统
门户系统是整个系统对外的接口。它分为门户网站和开放接口两个部分。
①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和介绍 “学分银行”的概念和功能、展示各项规章制度、公布学习成果(学分)认定标准、发布各类新闻信息。
门户网站的设计要考虑到面向社会公众,所以门户网站的设计要简单明了,各个栏目设计合理。因为“学分银行”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学习者对于“学分银行”并不了解,所以在门户网站需要突出介绍“学分银行”基本概念。为了便于学习者了解学习成果认证和转化过程,应通过亲切的、直观的图示方式或者动画方式展示整个过程,避免单纯的文字介绍。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访问网站,所以门户网站除了需要支持传统的PC机之外,还需要提供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支持。这样的支持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在设计网页的时候要能够根据访问设备的屏幕大小自动调整,智能适应,这叫做“响应式网页设计”(ResponsiveWeb Design);另外一种是设计开发针对不同智能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即APP。从设计和实施难度上来说,响应式网页设计方式相对较简单,但是功能上比较单一,交互性不强,而且必须联网不能离线使用。APP方式用户体验好,运行速度快,能提供更多的强大功能,但是设计难度大,需要为不同的移动操作系统设计不同的APP。选择哪种方式支持移动设备,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第一步可以先选择“响应式网页设计”技术,等条件成熟之后,再考虑采用开发移动APP。
②开放接口(Open API)
在互联网时代,把网站的服务封装成一系列计算机易识别的数据接口开放出去,供第三方开发者使用,这种行为就叫做Open API,提供Open API的平台本身被称为开放平台。[6]通过开放平台,“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通过门户网站提供简单的访问服务,还可以进行复杂的数据交互和分享,将普通的网站转换为与操作系统等位的开发平台。
开放接口不仅仅是信息系统提供的一种功能,更多的是一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架构。这要求“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架构上必须以开放、融合的理念进行设计,遵循业界公认的标准和规范,避免成为“信息孤岛”。
在各“学分银行”还没有明确共享和互动方式的情况下,“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提供开放接口,以便为系统的进一步扩展和互动做好准备。
(2)管理和服务系统
管理和服务系统具有管理和服务两类功能,包括学习者管理、“学分银行”分中心管理、学习成果(学分)管理、学习成果(学分)转换规则管理等管理功能,学习者注册服务、学习成果(学分)认定、查询、转换等服务功能。[5]
①管理系统
a.学习者管理功能:实现对用户的“学习者”身份审核、基本信息维护、密码重置、用户查询等功能,以及对各级各类管理员用户的职权维护功能。
b.分中心管理功能:“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采用多级管理模式,可根据“学分银行”的具体需求实现二级或者多级管理,上级“学分银行”可以管理下一级“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管理员、各级分中心管理员分别具备不同的权限。
c.学习成果(学分)管理功能:实现对学习成果(学分)的认定、存储、转换以及管理维护功能。“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和各分中心根据各自职能分别行使初审、复审和终审权;各级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实现学习成果(学分)查询、添加、删除、更新、打印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d.学习成果(学分)转换规则管理功能:实现对学习成果(学分)转换规则的添加、查询、删除、更新等功能。“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拥有制定、管理与维护“转换规则”的权限,可以添加、更新、删除转换规则,各分中心只具有查询和应用转换规则的权限。
②服务系统
a.学习者注册服务:“学分银行”用户身份有访客、注册用户和认证用户三种。学习者可以在“学分银行”网站上自行注册一个账户成为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的身份被确认之后,就成为了认证用户。认证用户的账号是终身有效的。通过开放接口(Open API)也可以实现“跨行”的用户认证服务。
b.学习成果(学分)的认定、查询、转换服务:为认证用户提供学习成果(学分)的认定、查询、转换服务。
③核心数据库
核心数据库包括学习成果(学分)信息库和学习成果(学分)转换规则库,它们是“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
④标准化体系
a.信息标准体系
信息的标准化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信息的标准化解决的不仅仅是系统本身的设计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信息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问题。所以建立信息标准体系是“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b.信息安全和运维体系
信息安全及运维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效用期占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70%~80%,其重要性非常明显。因此,在“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整体设计时就必须重视信息安全和运维体系的功能和设计。信息安全和运维体系的建设要遵循 ITIL(最佳实践指导)、ISO/IEC 27000系列服务标准、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制度等相关标准,建立一整套信息安全与运维服务管理的建设方案。
1.先行制定规范标准
研发任何一个信息化系统,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制定数据规范。对于“学分银行”的建设来说,制定规范标准更是首当其冲的事。如我们在研发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时,首先遇到的就是学习者“学分导入”模块中需要处理三种不同学分(高职教育阶段的学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的学分以及“江苏学习在线”非学历教育的学分)在信息的格式、数据定义等方面不尽相同的问题。而在实用的“学分银行”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之后,各种不同教育类型所提供的学分信息必定是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的,解决其一致性、标准化问题将是无法回避的。
此外,虽然目前各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还没有考虑“共享互通”问题,但随着开放教育的发展,在不同“学分银行”之间实现学分的通存通兑必是大势所趋。若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建设的时候,就遵循统一的规范标准,就能为“共享互通”奠定基础。
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的7个相关标准,作为教育部行业标准予以施行。[7][8]“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的规范标准应以这些标准作为基础进行设计制定。
2.采用“敏捷软件开发”方式
目前“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挑战是需求的不确定性。所以,在软件开发方法上,我们推荐采用“敏捷软件开发”方式。敏捷软件开发又称敏捷开发,是一种从1990年代起逐渐引起关注的新型软件开发方法,具有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软件开发能力。相对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型”(WaterfallModel),敏捷开发方法追求快速迭代,要求在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相对较小的功能,强调的是能尽快将尽量小的可用的功能交付使用,并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持续改善和增强。[9]
显然,“敏捷软件开发”方式非常适合“学分银行”信息系统“边研究、边产出、边试用”的需求和现状。技术人员可以在几周时间内先行完成一个模型,交予“学分银行”建设组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再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3.运用大数据(Big Data)处理技术
“学分银行”的用户数将以千万的数量级来计算。如果一个用户在“学分银行”里存有30条学习成果(学分)记录,那么1000万用户在学习成果(学分)信息库中的记录数将达到3亿条。要快速地处理如此大量的数据,若采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则必须使用分区、分片或者集群等复杂技术,也可以采用MapReduce、NoSQL等大数据(Big Data)技术,但从能力和前景考虑,运用先进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10]
4.注重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体验设计”
“学分银行”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势必有一个了解、接受的过程,“学分银行”门户网站和用户服务平台将是广大学习者了解“学分银行”的第一渠道。因此,“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应该遵循“用户为中心”的原则,注重“用户体验设计”[11],力求达到使学习者在没有他人指导的境况下,也能独立了解“学分银行”的功能,并进行注册、使用。比如,笔者在设计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门户网站时,就采用了流行的“手绘图”,以直观和活泼的形式向使用者介绍“学分银行”的相关知识和运作流程。
作为“学分银行”系统的关键性技术支撑,“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在“学分银行”建设伊始就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学分银行”建设还处于研究和初创阶段,系统开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互相冲突的问题和困难。系统研发人员需要突破常规思维定势,灵活运用诸如“敏捷开发”、“大数据处理”、“以用户为中心”等先进的理念和新技术,先行设计出灵活、先进的系统架构,为“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服务提供运行平台和有力的保障。
[1]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6):41-46.
[2]孔磊.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5): 5-20.
[3]张德明.上海建设学分银行的基本构想和战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2(1):52-55.
[4]电大组织开发的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与学分银行运行[DB/OL].http://www.crtvu.edu.cn/ddsx/file. php?id=14663.
[5]李惠康等.学分银行的探索与构建[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11.
[6]开放平台[D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 com/view/4039572.htm.
[7]沈中南,史元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简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5):66-79.
[8]教育部关于发布《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 s5972/201203/133140.htm l.
[9]Robert C.Martin.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Anand Rajaraman、Jeffrey David U llman著,王斌译.大数据·互联网大规模数据挖掘与分布式处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11]Jesse JamesGarrett.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编辑:王天鹏)
TP315
A
1673-8454(2015)15-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