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

2015-12-26 09:01:34唐科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8期
关键词:静脉炎儿科静脉

唐科文

(洞口县人民医院,湖南 洞口 422300)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

唐科文

(洞口县人民医院,湖南 洞口 422300)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32例儿科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每组例数均为66。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护理组实施静脉留置针护理,最后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患儿留置成功率为98.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对输液、操作技能、健康教育等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应用静脉留置针,有利于提高留置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儿科;护理;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也就是套管针[1],其应用优势在于对血管刺激小,留置时间比较长,用药简单方便等,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增强患者对临床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在儿科护理中应用静脉留置针,其套管比较柔软[2],延长在静脉内的留置时间,有利于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不断缓解了患儿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护理工作效率,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了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在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本院对收治的儿科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与静脉留置针护理,护理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32例儿科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每组例数均为66。观察组中男性患儿39例,女性患儿27例,年龄在1~12岁,平均年龄(6.35±2.57)岁。住院时间在1~3周,平均住院时间为(2.57 ±0.79)周。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6例,女性患儿30例,年龄在1~11岁,平均年龄(6.03±2.14)岁。住院时间在1~4周,平均住院时间为(3.46±0.57)周。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作对比。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在常规检查后,实施常规的体征检测、药物皮试等,在完成静脉输液后,护理人员将针拔掉。护理组实施静脉留置针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2.1 正确的静脉留置针护理:首先定位大小合适、弹性好、利于穿刺的血管,合理选择安全性良好的留置针,儿科一般用24G,输血时用18G。在穿刺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择血管备皮后,采取0.5%碘伏消毒穿刺局部皮肤3次,75%的酒精消毒2次,并连接留置针与输液管,护理人员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留置针针柄,在与静脉呈30°角度下缓缓刺入,在出血后再进针2 mm,固定外套管后将针抽出,在用透明贴膜固定软管。留置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封管,以延长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儿科护理中大多采取生理盐水封管,具有明显的安全性、简单性。最后合理控制套管留置时间在3~4 d内,以减少感染机会。

1.2.2 并发症护理:在留置护理期间,采取75%的酒精消毒穿刺点,留意是否出现红肿、渗出等情况,拔除重新穿刺,保持穿刺部位清洁等。如出现堵管情况,应该加强封管处理。静脉炎发生大多与长期一个部位静滴药物相关,应该给予患儿局部热敷。如压膜不透气时间长,患儿可能会出现压疮,可在针柄下垫少许棉絮,适当减轻对皮肤的压力等。如患儿出现不适症状、并发症预兆,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查处理,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1.2.3 加强健康教育:在护理中可通过口头宣教、多媒体宣教、书面宣传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儿及其家属宣传疾病相关知识、药物知识、护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等,同时,说明留置针注意事项、并发症防治措施,提高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在护理过程,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制度,落实换班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完成护理后,护理人员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在护理情况[3],分值在0~100 分,最终记录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成功率,对比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3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留置成功率:护理组患儿穿刺成功65例(98.48%),对照组患儿穿刺成功54例(81.82%),两组患儿留置成功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护理组患儿出现渗液0例、堵管0例、静脉炎1例、皮肤过敏1例、感染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3%;对照组患儿出现渗液1例、堵管2例、静脉炎3例、皮肤过敏2例、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护理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满意程度:护理组对输液、操作技能、健康教育等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患儿年龄比较小,自制力比较差,在静脉穿刺中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增加患儿痛苦程度,提高静脉穿刺的重复率。在多次静脉穿刺中,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护理难度,不利于临床护理的顺利展开,需要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在儿科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难以缓解患儿疼痛程度,静脉穿刺操作不当,增加感染风险,降低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等。另一方面,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有创操作,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才能防止感染现象的出现。在全面观察留置针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观察要点,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①渗漏:由于穿刺不恰当,患儿对治疗的不配合,针头固定不当等因素都会造成血管外渗漏。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热敷患儿肢体,采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高渗性药物等。②堵管:正确封管有利于防止堵管,在输液过程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合理调整输液速度,可轻捏挤输液管,或推注少许生理盐水。③静脉炎:药物的刺激、多次穿刺,细菌感染等因素会引起静脉炎,因此,应该及时拔针,采取庆大霉素液湿敷进行局部消毒等。④皮肤过敏:患儿皮肤细嫩,容易出汗,渗出液和胶布的刺激会产生过敏。因此,应该及时更换胶布,局部涂百多邦软膏进行处理过敏症状。⑤感染:留置时间大多控制在3~4 d内,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儿科护理对健康教育、护理环境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留置针注意事项、并发症处理措施等。如患儿在护理中出现留置针脱落,需要重复次穿刺,将不利于临床护理的顺利展开,因此,在护理中必须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制度[5],加强巡视,在第一时间处理护理中出现的问题,避免患儿出现损伤,确保护理安全。同时,为患儿创建良好健康的护理环境,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以增强患儿对护理的配合程度,促进病情恢复等。在本研究中,给予护理组患儿实施静脉留置针护理,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通过以上研究表明,护理组患儿穿刺成功率高达98.48%,渗液、堵管、静脉炎、皮肤过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且对输液、操作技能、健康教育等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将静脉留置针应用于儿科护理中,可防范护理风险的出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贯穿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6],提高患儿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提高家属对儿童护理知识的知晓率,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降低护理差错率,促进医疗服务水平。

[1]盛敬伊,史囯晶,苏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2(13):197-198.

[2]蒋梅.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17(20):2330-2331.

[3]成燕.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1,30(14):171-172.

[4]傅月霞.儿科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方法及护理[J].临床医学,2012,8 (14):124-125.

[5]曹秋花,王淑霞.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9):147-148.

[6]李超男.浅谈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4(15):351-352.

R473.72

B

1671-8194(2015)08-0233-02

猜你喜欢
静脉炎儿科静脉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儿科专栏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50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8
圆梦儿科大联合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00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32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