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旭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福建 厦门 361003)
脑出血的CT介入及临床效果分析
林东旭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福建 厦门 361003)
目的研究脑出血CT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试验组给予CT介入治疗,参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格拉斯哥预后(GC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5.1±5.2)min、(10.3±4.2)mL,参照组的分别为(225.3±6.2)min、(45.2±3.5)mL,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介入治疗脑出血,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CT;介入治疗;脑出血;疗效
脑出血属于脑血管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种,实质就是内血管破裂出血,是引起中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CT介入指导下采用微创穿刺治疗脑出血,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治疗方法。与以往的治疗方法相比,CT介入治疗具有定位精准、微创伤、恢复快等优势,故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为了探讨CT介入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我院对60例脑出血患者中的部分患者给予了CT介入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具体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入住我院行CT介入治疗的6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20例高血压、3例外伤、6例解剖异常血管破裂;年龄范围50~81岁,平均年龄(62.3 ±2.2)岁;入院时GCS评分为(7.5±2.5)分;高血压病史(14.5± 4.3)年;参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22例高血压、4例外伤、5例解剖异常血管破裂;年龄范围52~83岁,平均年龄(62.4 ±2.1)岁;入院时GCS评分为(7.8±2.2)分。7例外伤出血;11例为解剖异常脑血管畸形引起的血管破裂出血。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高血压病史3~20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60例患者中,45例发病后出现头痛;17例呕吐;32例昏迷;22例全身瘫痪;35例一侧肢体瘫痪;29例瞳孔三大;30例双侧散大。病变程度分级:21例1~2级、23例3~4级、16例5级。出血量的归类:28例15~60 mL、23例91 mL、7例>90 mL出血部位:31例丘脑出血、1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9例脑桥出血、6例小脑出血,具体见图1。
1.3 方法
1.3.1 参照组:利用导针将引流管放置在血肿中心处,然后除去导针,注意观察引流管位置,然后明确血肿位置,便可使用注射器抽吸血肿。手术期间,注意观察血肿形态变化情况,并认真记录好出血量。若患者脑内有血块较难进行抽吸操作,可为其输入3万U尿激素酶溶液,并输入约3 mL的生理盐水,待15 min后再进行抽吸。若患者再出血,可使用4 mg左右的肾上腺素与麻黄素止血,情况需要时可行脑室引流术。
图1 A:丘脑出血;B:基底节区脑出血;C:脑桥出血;D:小脑出血
1.3.2 试验组:试验组给予CT介入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本次所用仪器为美国美国通用公司GE型双层螺旋CT机。使用CT机对患者出血量进行测量,若出血量超过25 mL,均可考虑CT介入治疗。在CT导向下对全部患者行血肿穿刺抽吸术,并定时监控扫描情况;术后留置引流管。操作步骤如下:于CT引导下定位摄影血肿最佳的层面图;在CT机定位作用于测量距离的功能下,将穿刺点和最大截面血肿中心之间的垂直测量出来;给予利多卡因皮下局部麻醉后,取颅锥将颅骨刺破并进入颅内,并于血肿中心处置入特制硅胶引流管,然后将针芯拔出,连接上30 mL针管并进行抽吸。
若抽出的血液量较少甚至抽不出时,可酌情应用尿激酶。穿刺期间,要一直保持负压抽吸的状态,待抽出部分血后,于CT监测下查看管头是否处于血肿中心处,并于头皮处将硅胶引流管固定好,其尾部与三通阀连接,然后与颅外引流器连接起来。术后,行颅内引流,4 h后将2万~5万U尿激酶注入管内,夹闭2 h后开放,2~3次/天,并留置引流管2~5 d。行CT检查,查看血肿的变化情况。血肿基本消失后才可拔管,注意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免发生颅内感染。
1.4 疗效评定:术后,对全部患者进行GCS评分,共分为5个等级: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2]。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有轻度缺陷;轻度残疾:残疾,可独立生活,且能在保护下工作;重度残疾:意识清醒,但残疾,且需人照料日常生活;植物生存:只有最小反应;死亡[3]。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用t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的GCS评分比较:试验组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两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的GCS评分对比[n(%)]
2.2 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试验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参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由于术中出血量多、恢复慢,效果并不甚令人满意[4]。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尤其是CT技术,故CT在临床诊断、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表2 两组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试验组30例患者给予了CT介入治疗,即在CT介入下行锥炉穿刺血肿引流术,参照组则给予常规手术治疗。从表1中可看出,试验组GCS评分要显著优于参照组,病死率仅为3.3%,而参照组病死率高达10.0%,表明CT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预后;从表2可看出,行CT介入治疗的试验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远远低于参照组,表明CT介入治疗脑出血,不但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且术中出血量较少,总体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手术。有文献[5-6]指出,CT介入治疗脑出血,病死率可低至4.2%,术中,预后效果较好。本文结果与文献观点基本一致,也有可能与本次选取病例较少有关[7]。关于这一点,还需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才能验证。从本次结果来看,CT介入治疗脑出血,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预后方面确实比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好,原因是CT定位能在术中实现对血管病变的密切观察,并指示进针位置、角度、深度及穿刺的准确性,进而根据病变情况及时采取抢救措施,顺利避开了一些重要功能区或大血管,故出血量显著减少。由此可见,治疗脑出血,CT介入治疗的效果要显著优于常规手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本次研究结果证明,CT介入治疗脑出血,不但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缩短,且预后效果良好,病死率较低,这为今后治疗脑出血提供了参考[8-9]。随着CT技术的不断完善,它在临床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脑出血作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在CT介入下行锥颅引流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经济等优势,不但能够有效提高预后效果及缩短手术时间,且术中出血量少,费用相对较低,不失为治疗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1]刘林海.CT在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1,30(12): 169-170.
[2]葛永强.CT定位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价值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2):129-130.
[3]唐伏勇.老年急性脑出血CT特征表现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黑龙江医学,2013,37(7):572-573.
[4]夏烈新,冉文,陈立铭,等.脑出血CT介入及临床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4):1844-1845.
[5]卫平.脑出血CT介入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 12(7):916-917.
[6]薛峰,庄进学,陈登奎,等.CT引导下立体定向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53例临床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2, 25(8):587.
[7]赵峰,王华明.922例高血压脑出血CT检查与临床资料分析[J].新疆医学,2009,39(11):38-41.
[8]赵惠鹏.脑出血CT诊断及其临尿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 (5):87-88.
[9]陈荣灿.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66例CT特征及临床诊断[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2173-2174.
R743.34
B
1671-8194(2015)08-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