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引领建筑行业信息化大放异彩
本刊记者/程梦瑶
BIM作为整个革命性的创新平台,正在改变我们的建筑、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从规划、设计、建造到管理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及施工行业的信息化步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在前列。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忽略,那些“盖房子的人”,为何能将信息技术手段使用得出神入化。而在今天,各类以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为核心技术手段,并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的系列软件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
在2015年4月,全球二维和三维设计、工程及娱乐软件的领导者欧特克有限公司与Dodge Data & Analytics,共同发布了《中国BIM应用价值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尽管相较于其他国家,BIM技术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目前已跻身全球前五大BIM应用增长最快地区之列。据近期的市场规模统计,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远超13万亿元,这暗示了中国未来BIM应用方面的领导潜力。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的态度也十分明朗。早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住建部将BIM称为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技术。该纲要还要求施工企业开展相关研究,并在施工阶段应用BIM技术。
在实际推广应用阶段,中国政府的做法可谓相得益彰。在意识到BIM应用的推广具有宝贵价值之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于2012年成立了中国BIM发展联盟。目标为发展BIM标准建设,促进BIM应用,并对国家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研究支持。除了国家级BIM标准,各大城市也已经开始发展当地BIM标准。北京城市规划委员会联合清华大学及其他知名地方设计研究院,于2014年,发布了北京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基础标准》,此标准促进了BIM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普及,为其他城市编写相应标准提供了参考。
BIM其实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智能流程,它能够创造、发掘和保存设计与施工建设数据,从而帮助从业者提升决策效率和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讲,BIM的产生是建筑行业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BIM不是简单的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而是一种数字信息的应用,是一种可以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大大减少风险。
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清华BIM课题组负责人顾明看来,BIM对中国的建筑设计和施工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她认为,一方面,BIM技术的普及将彻底改变整个行业信息的不对称所带来的各种根深蒂固的弊病,用更高程度的数字化及信息整合优化了全产业链,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精益化管理的现代产业模式。另一方面,BIM在整个施工过程的全面应用,或者说施工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也将彻底改变施工现场从业者的随意性和低门槛,有助于形成真正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
实际上,放眼整个全球市场,能够将BIM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围绕BIM可以为建筑设计者和施工者提供全方位系统的解决方案的厂商,目前来看,欧特克有限公司拔得头筹。
在欧特克有限公司主导下发布的《中国BIM应用价值研究报告》,从多个指标参数显示了,中国对于BIM的普遍接受程度正在不断地攀升,而BIM所带来的商业效益是BIM能够在中国大放异彩的关键因素。报告显示,BIM所创造的内部效益主要体现在:
1.提升企业作为行业领导者的形象;
2.缩短客户审批周期;
3.提供新服务、维持既有客户、拓展新客户;
4.提升利润,减少法律纠纷或保险索赔。
另一项基于企业内部BIM效益的结果显示,在中国大型企业比业内小型企业更常应用BIM,这种情况也并非中国仅有,几乎全球所有市场都有如此表现。在实际应用案例上,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等,均体现了BIM的核心价值。
作为欧特克有限公司全球工程建设行业业务拓展总监,Uwe Wassermann看到:“BIM的应用率在中国取得了极大的提升,并且也帮助中国企业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率。”
对于欧特克有限公司将如何推动BIM在中国的应用,Uwe Wassermann说:“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趋势,使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其中,我们会考虑如何用网络连接不同系统,并采用新技术手段使数字模型和实体模型连接起来,同时还要连接软件和硬件、数字数据和物理数据。这涉及到一个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比如设备的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这会让我们更好地去控制整个项目流程。”
2015年11月初,欧特克AU中国大师汇落下帷幕。欧特克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销售总经理李邵建介绍了,获得2015“创新杯”BIM应用设计大赛最佳BIM应用企业奖的代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国香港水务署。
李邵建说道:“BIM作为整个革命性的创新平台,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建筑、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从规划、设计、建造到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建八局在多个项目中成功进行了BIM技术的常态化运用,同时也构建了成熟的BIM架构,打造了一系列企业级标准,并成为符合行业的标准。通过BIM的使用,中建八局在企业战略、人才培养、经济效益、市场营销等方面均获得了良好的收益。中国香港水务署利用BIM技术完成的项目,完美地诠释了中国香港目前BIM技术的最新应用。
中国香港水务署为了改装两个海水抽水站,把BIM技术和施工运营建筑信息交换标准等数据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众多信息和地方反馈的结果来创建整合BIM模型。运用专门为运维技术人员开发的产品,他们的团队不再需要到现场即可进行远程察看,节省了大量的维修时间,极大提高了维修质量和效果。而中国香港水务署目前正在探索如何将这类技术应用到像净水厂这样的大型水务设施中去。”
像上述案例所涉及的细分领域,BIM在中国表现出良好的行业应用前景,如水电行业、铁路行业及城市规划等领域。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绝大多数基础设施项目尚未广泛应用BIM,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的高管们认为,模型中集中管理项目数据的做法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风险,这一问题确实有待解决未来,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将一直保持加速度状态。在李邵建看来,目前所面临的上述挑战,并不会阻碍BIM的广泛推行。李邵建说:“BIM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对我们传统的二维或者是CAD环境下所使用的工具,带来很大的变化,但是工程行业本身的最终需求是不会变化的。如果要真的通过我们提供软件工具来帮助整个行业实现转型的话,我们需要一个丰富的软件系统,而这样的软件系统不是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独立做到的,因为很多专业化需求需要有专业化软件来解决,很多本地化需求需要有本地化软件来解决。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推动和很多国内知名专业软件公司达成合作。这几年,随着我们的技术合作逐渐地有了成果,这些成果也被转化应用到很多具体的项目中去。换句话说,不光我们帮助这些项目应用,更好的技术,反过来这些技术在项目上的应用上也帮助我们推进合作,BIM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和广泛。”
与中国其他地区相对应,上海市政府在推动企业应用BIM技术方面一直发挥着带头作用。上海本地的设计施工企业有很多已有超过十年的BIM应用经验。而上海市政府部门也一直在努力,试图与上海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共同推进BIM应用在设计施工环节的全生命周期。
据了解,政府内部的合作将有助于明确如何利用BIM,简化施工图提交和审批手续,包括使用基于规则的模型来开展合规评估,以及建设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接受、存储和可靠访问提交的BIM。
纵观世界其他国家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推广使用BIM的方法,政府主导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助推力。作为BIM领域的研究专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筑产品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罗文斌指出,市场推动才是鼓励BIM应用的最好方式。
“在市场的推动下,无论是一家设计企业还是一家施工企业,都希望通过使用BIM来提高企业的效益。BIM在中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相关的应用程序可用于建筑设计,但目前,BIM仅被视为一种辅助工具。”罗文斌说。而对于BIM在中国市场上的实施,罗文斌也看到了很多挑战性的因素。他说道:“很多国家利用自己的软件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BIM在实施方面的挑战,在于应用程序的挑战。而协调标准化工作,则是另一大挑战。BIM关乎数据和流程,它存储了整个施工过程中各类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的所有数据,若没有相关标准来提供支持,上述功效将难以发挥,这将有利于我们建设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
在《中国BIM应用价值研究报告》中,还考量了非BIM用户对于BIM的态度,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在该项调查中,那些既不创建模型也不使用其他企业创建的模型的受访者,被归为“非BIM用户”,他们的看法将有助于洞悉BIM在中国的应用增长潜力。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很大比例的非BIM用户态度更为中立,但这些企业仍然对探索BIM的潜在价值持开放态度。在不远的将来,BIM将在推动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全面开花。
责任编辑:张贝贝
zhangbb@softi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