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远
李斯:回不去的时光
■ 陈 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势一日强过一日。及至秦王嬴政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秦王嬴政划天下为三十六郡,自称为皇帝,史称秦始皇。这样一个大一统格局的帝国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史上是第一次。当时,秦始皇的臣下对其有如下赞誉: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今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纪》)
这话有讨好的嫌疑,但是大体不差。从上古到中古,秦朝的建立,是一个分水岭。上古时期,氏族以血统为纽带,族人之间,以自然感情为联锁。集权国家,则以权力为纽带,国人之间,没有自然感情为联锁。氏族之内,君臣有骨肉之亲,主要以感化主义的德治为主,国家之内,君臣无骨肉之亲,以制裁主义的法治为主。战国时期,正是封建氏族向帝制国家的过度。
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一个是商鞅,一个是在秦以武力灭六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李斯。如果说在战国时代,商鞅尚有对封建制度的妥协,但是在帝国时代对于封建制度则是决绝的反对。秦一统之初,群臣有请封子弟功臣,李斯力排众议,独言不可,他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始皇从之,因此搁置。所以王夫之评价李斯时云:秦政、李斯以破封建为万世罪。
公元前213年,置酒咸阳,博士淳于越非郡县而崇封建,言皇帝不封子弟功臣为枝辅,缓急无以相救,始皇下其议,李斯驳之:
五代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今诸生不师今而师古,以非当世,惑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将于上,党与成乎下……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首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我们看这段奏疏,就知道李斯的思想来源及其举措,皆与商鞅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商鞅凭借的是孝公的倚重,而李斯却是靠个人奋斗积累的实力。早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六国曾联合对秦,正是李斯,派间谍潜入各国实行离间之计,将各国逐个击破;其极具文采的谏逐客书,总结了秦国重用客卿、变法图强的历史经验,实际上提出了不论国别、用人唯贤的总方针,秦始皇采用这一方针,“二十余年,竟并天下”。
可以说,正是有了李斯,才有了大秦帝国的建立。而郡县制的建立,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太史公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几乎把李斯与周公相比,所据者,正是李斯所制定的政策对于后世的影响。
《李斯列传》以文学性的笔调叙述李斯一生,文字稍嫌渲染,但是其中李斯在被赵高构陷之后所述一生功业,大体不差。其对后世影响深远者有二:
其一曰勒定官制。我们看秦政虽然在后世备受訾议,但是秦朝的官制,却历千年而不改,实在是因为秦朝的官制内外相维,深得体要。在秦朝的官制中,中央政府的丞相只管行政事务,不典兵事;太尉则专掌全国军政,不问吏事;另有御史大夫独立于丞相太尉之外,专司言论和纠察,却不能躬亲政务,此三权份授分制,集于皇帝一身,形成了中央十分坚实的控制力。
其二曰统一法度。战国之世,适承封建的末流,各因分化的关系,真是“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并天下之后,李斯奏同文字,把不与秦文合的异体悉罢不用。文字的统一,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头等要事也不为过,正是因为有了文字的统一,才有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绝,历经治乱而不废。
除此二者之外,李斯的创建并不大,但是与商鞅相比,他把法家治国的方法推到了极致。其为后人诟病的举措,便是焚书坑儒。但他与商鞅不同者,是法家思想本来就是李斯所学所信,而非商鞅三变进言以迎合孝公。
李斯出身贫贱,认为人生耻辱莫过于卑贱,悲哀莫甚于贫穷。审时度势投奔嬴政之后,由舍人而丞相,一时风光无两。但也因为出身贫贱,所以才会不惜以严刑酷法追求政绩,而始皇之世,统一之初,秦朝并无管理天下的经验,以为一味高压便可以天下太平,却不知暴政之下民怨日积的道理。而李斯这样出身贫贱的技术官僚,其施政的目的,在于获取个人一时的利益,而非长治久安,所以需要以高压手段换取高效率。而这种高效恰为嬴政所看重,李斯和嬴政如此,商鞅和孝公也是如此。
也是因为出身贫贱,才会在紧要关头患得患失。始皇帝驾崩之后不久,与赵高合谋矫诏立胡亥,正是其患得患失的表现。胡亥上位之后,李斯为赵高所忌,后被赵设计构陷,被腰斩于咸阳。被腰斩之前,李斯才意识到上蔡小民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他拉着小儿子的手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只是那时光,哪里还可以回得去?
平心而论,李斯才华极高,其《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莫不文采斐然,被鲁迅称誉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其书法则 “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有才华,有情致,这似乎也是李斯之后所有技术官僚的一个共同特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讨好皇帝,以便使自己的仕途平步青云。只是,治国仅靠技术是不够的,所以后来的帝国,骨子里都是法家的精神和手段,但是却不得不满口仁义道德,将封建时代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推崇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陈远:“历史百人会”发起人,近代史学者。多年来关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生态变迁、知识分子研究等题目,近年来主要从事燕京大学的史料收集以及相关研究。著有《燕京大学1919-1952》、《消逝的燕京》等。
扫一扫,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