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波
毛泽东为何偏爱“叶公好龙”这个成语?
■ 王明波
“叶公好龙”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成语,出自西汉刘向编撰的《新序·杂事》一书。根据公开出版的档案文献,喜欢引经据典行文讲话的毛泽东,至少四次使用过这一成语。
一次是在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志士欢欣鼓舞,却引来国民党蒋介石的横加指责。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给予了回击:“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2页。)此时,蒋介石尚在革命阵营,还有“唤起民众”的姿态,故毛泽东作了冷嘲热讽的评论。
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政权建设中一些党员干部害怕群众的关门主义倾向,毛泽东强调:“没有统一战线,革命不能胜利,胜利了也不能巩固。搞统一战线哪能怕麻烦,怕捣乱,怕人家吃了你的饭?切不可叶公好龙。”(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4页。)
一次是在1955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期,广大农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地方党的领导干部却落在了群众后面,甚至消极抵制。毛泽东批评说:“不要重复叶公好龙那个故事,讲了多少年的社会主义,临到社会主义跑来找他,他又害怕起来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544页。)
一次是在1968年,为了谴责一遇群众触动自己利益,就反对群众的人。毛泽东训斥道:“这种人就是所谓轻视工农、爱摆架子、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物,而其实不过是现代的一批叶公而已。” “这种叶公好龙式的人物,在中国还是不少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531页。)
每次引用,所处环境不同,批评对象各异,但在讽刺对待群众上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自相矛盾这一点上却是惊人的一致。众所周知,毛泽东使用成语,大都喜欢创造发挥,旧词新用,如果说例外,叶公好龙怕是一个,完全按其本来寓意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这四次时间点大体对应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维护政权和巩固政权。在这样的节点上,视群众路线为党的生命线,把民主看作是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乎”历史周期率途径的毛泽东,用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念着群众,实际上却惧怕群众的现象,着实耐人寻味。国民党蒋介石“叶公好龙”不足为奇,实属阶级本性使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蒋氏集团本来就与工农大众水火不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共产党人“叶公好龙”就难以理解了,以致毛泽东经常把“为什么怕群众”,“哪有共产党怕群众的道理”,“共产党员害怕群众那还了得”挂在嘴边。
故去的岁月渐行渐远,但经典的魅力在于它能超越时空,警示现在,昭示未来。梳理毛泽东屡屡教育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要怕群众的思想,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的内涵大致有三个方面。
第一,放下身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群众走在干部前面是常有的事。总有些看不惯群众比自己高明的人,他们往往自以为是,感觉高人一筹,一旦群众中迸发出超出他们想象的创造力,不是惊慌失措,就是视其为洪水猛兽,想方设法阻碍压制。毛泽东多次严肃批评这种现象:“有些同志,很怕群众开展讨论,怕他们提出同领导机关、领导者意见不同的意见。一讨论问题,就压抑群众的积极性,不许人家讲话。这种态度非常恶劣。”(《毛泽东文集》第8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6 月版,第292 页。)
毛泽东反复阐述不要害怕群众超过自己的道理。“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是他很爱说的一个谚语。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在封建时代,“臭皮匠”也就成了草根群众的代名词。毛泽东赋予它新内涵,说明群众集思广益产生的智慧远远高出领导机关的道理。群众人数众多,范围广泛,经验丰富,而且深处实践第一线,热情高,干劲大,议论多,方法多,他们的创造力高于领导是很自然的,领导干部须学会放下身架,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正如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名篇《组织起来》一文中所讲的,人民中间,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幸福。
从土地革命时期游击战十六字诀的形成,到抗日战争一系列作战形式的提出;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到《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制定,无一不是毛泽东向群众请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结果。群众超过自己,的确没什么好怕的,倒是应该采取相反的态度,见贤思齐,“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把群众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把群众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把群众的建议变成领导机关的决策,然后再回到群众中间,接受群众检验,不适应群众要求的再行修改,在如此循环往复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二,放开心量,倾听群众的批评意见。失败是成功之母。善于倾听批评意见,改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取得进步的重要方法。因为没有经验,主观背离客观,人的自身局限,缺点和错误的发生在所难免。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人的思维不可能完全确切地反映客观实际。人类只能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认识的不足,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事物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又是在发展变化的,人的思维的反映跟不上客观实际,就一定会犯错误”。(《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65-66页。),所以,即使再高明,再有本领的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避免错误不易,认识错误更难,发挥群众的作用,检查和批评领导机关的缺点错误就显得极为重要。不少心胸狭窄的领导干部害怕群众讲缺点,讲错误,害怕群众向自己提批评意见,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对此,毛泽东警告说:“如果自以为是,对整个工作不加分析,只讲成绩,怕讲缺点、错误,就无法使工作进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73页。)“不负责任,怕负责任,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96页。)
毛泽东主张,有了错误,一定不要怕群众讲话、怕群众批评,“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怕群众的道理呢?有了错误,自己不讲,又怕群众讲。越怕,就越有鬼。我看不应当怕。有什么可怕的呢?我们的态度是: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要真正把问题敞开,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让人家讲。”(《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91页。)“如果真正犯了错误,这种错误是不利于党的事业,不利于人民的事业的,就应当征求人民群众和同志们的意见,并且自己作检讨。”(《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毛泽东自己就是这样善于倾听群众意见,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改善工作的典范。毛泽东心胸坦荡,从谏如流,教育了全党,而且影响深远。多年后,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深情回忆说:“毛泽东同志就是伟大,就是同我们不同,他善于从群众这样的议论当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46页。)
正确——错误——改正错误——回归正确,每一次正确的回归都会让人变得更聪明,更谨慎,工作做得更好些。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单位个人,概莫能外。而这一过程的关键就是放开心量,虚心倾听群众的批评意见,勇于承认错误,认真对待错误。害怕群众批评,回避矛盾问题,闭目塞听,掩耳盗铃,于工作、于自己都毫无助益。
第三,放松神经,善待群众的利益诉求。毛泽东十分注重群众的利益诉求,他时常叮嘱各级领导,在大量出现的群众利益诉求面前不要大惊失色,手忙脚乱。群众有诉求,说明群众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要及时调查研究,调整政策,提出方案,拿出办法,千方百计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比如,群众来信就是群众向党和政府表达诉求的重要方式,毛泽东指示各级党组织:“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64页。)1972年12月,一名小学教员李庆霖致信毛泽东,反映他一个插队务农的孩子在生活上的窘境以及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不正之风。此信引起了某些领导的极度紧张,认为这是阶级敌人把伟大祖国的大好形势说得一无是处。毛泽东不以为然,研读再三,亲自复信:“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349页。)在毛泽东的过问下,党中央国务院对知青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解决了涉及千家万户和300万知识青年的具体困难,处理了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群众利益诉求形式多样,正常渠道诉求不畅时,会以某种极端的“闹事”形式出现。如何看待和处理少数群众的“闹事”行为呢?毛泽东明确指出:“闹事的直接原因,是有一些物质上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些要求,有些是应当和可能解决的,有些是不适当的和要求过高、一时还不能解决的。但是发生闹事的更重要的因素,还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闹事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我们对于少数人闹事,应当采取积极态度,不应当采取消极态度,就是说不怕,要准备着。”(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70页。)“为了从根本上消灭发生闹事的原因,必须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只要做到这一条,一般地就不会发生闹事的问题。” “如果由于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闹了事,那就应当把闹事的群众引向正确的道路,利用闹事来作为改善工作、教育干部和群众的一种特殊手段,解决平日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当在处理闹事的过程中,进行细致的工作,不要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要‘草率收兵’。”(《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37页。)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需求不断增长,客观上要求服务水平相应提高。当服务不能满足需求时,群众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有时甚至是某些激烈的方式。群众诉求并不可怕,相反,却相当有益,因为它可以帮助领导干部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解决矛盾问题,实现领导与群众的良性互动。松弛神经,无须害怕,理智面对,妥善解决,实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中共玉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