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瑞
摘 要
在美国,青少年网瘾问题给青少年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导致青少年网瘾的原因主要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为了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美国颁布了相关法律,创建了防治网络沉迷的组织和机构,并对青少年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美国的经验对我国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解决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美国;青少年;网瘾;危害;康复
20世纪90年来以来,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了沉迷于其中的危险。美国在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研究和防治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美国的经验,为我国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美国学界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研究
美国学者对青少年的网瘾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危害、界定和类型三个方面展开。
(一)青少年网瘾的危害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只有5.7%的受访者表示有无法控制上网的欲望。[1]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美国网瘾青少年所占比例不断攀升。美国哈里斯调查公司在2007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大约85%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瘾问题。[2]这不仅给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双重伤害,而且也给家庭、对学校、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强迫性”是网瘾的重要特征之一,过度上网会导致人脑化学元素失衡,改变大脑的协调功能,长期的网瘾行为会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3]
西雅图儿童研究所的克里斯塔基斯(D. A. Christakis)认为,沉浸于暴力游戏之中的青少年,非常容易与周围人发生暴力冲突。[4]。例如,2007—2010年间,美国多次发生网瘾青少年杀死亲人和伤害他人的事件。[5]美国托雷多大学尼可丁教授等人有关网瘾者与犯罪关系的研究发现,二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特别是随机犯罪。患者沉迷网络愈久、网瘾情况愈严重,犯罪的可能性愈大。网瘾已成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6]美国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已导致心理疾病、严重的社会交流障碍、对亲情和社会的冷漠、极端的暴力凶杀行为等严重后果。
(二) 青少年网瘾的界定
1994年,著名精神病研究专家伊万·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的概念,他借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指出网瘾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7]1996年,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扬(Kimberly Young)指出,网络成瘾是一种没有涉及中毒的“行为—控制失序症”,它和赌博成瘾等行为成瘾类似。[8]次年,戈登伯格进一步指出,网瘾是因为过度使用网络而造成的沮丧,或者说是对身体、心理、人际、经济和社会功能造成的损害。[9]有人认为,戈登伯格对网瘾概念的不断修正,促使网瘾问题从心理学研究深入到了精神病医学的研究领域。[10]
(三)青少年网瘾的类型
金伯利·扬从成因的角度将网瘾分为5种类型:一是网络信息成瘾,冲动性地浏览网页及搜索过多的数据或资料;二是网络交流成瘾,迷恋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三是网络交易成瘾,非常关注在线购物和交易;四是网络控制成瘾,难以控制对成人网站的访问;五是网络游戏成瘾,过于迷恋网络游戏。[11]有的研究者则按照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遇到危险的性质,将网瘾分为联系性危险、内容性危险和商业性危险三类。[12]也有研究者根据网络的具体内容而将网瘾分为四种类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网络交易成瘾。[13]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青少年网瘾,有利于我们从不同的层面去了解网瘾的特征及其复杂性和危害性。
二、美国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分析
“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他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天性。”[14]因此,有必要从美国网瘾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来探讨和分析导致青少年网瘾的缘由。
(一)家庭层面的原因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青少年和父母沟通不畅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困扰。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伯格(J. M. Burger)所言:“个体如果在常态社会中缺少尊重和爱的需要,那么他的发展就会产生阻碍。”[15]第二,家庭氛围不和谐。对于青少年而言,和睦的家庭关系和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金伯利·扬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在气氛和谐家庭中的青少年更容易认同和适应集体生活,而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青少年则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情感补偿。第三,家长监管不到位。在美国,父母忙于工作,缺少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忽视对子女教育和监管的情形并不鲜见。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校园中缺乏监管的免费上网机会是青少年网瘾一个重要原因。[16]美国中小学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主要责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滞后。中小学网络教育非常强调知识讲授和技术操作,却忽视了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这使得美国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其二,学校网络监管不严。美国大部分中小学校缺乏专业的网络德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解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总体看来,美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有学校会把学生网瘾问题当作学校的要务来抓,更不会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来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的网瘾问题。
(三)社会层面的原因
青少年网瘾问题的产生,与美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美国社会问题不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战争一直不断。政府的好战行为为美国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并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作出了榜样。[17]其二,美国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过分讲求民主,将导致政府监管不力。而政府监管乏力又将无助于一系列问题,如青少年的网络认知偏差、网络情感依赖、网络抵抗力薄弱和网络行为失范等的解决。
三、美国对于青少年网瘾问题的防治对策
那么,美国在意识到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及其危害之后,主要采取了哪些对策和措施呢?
(一)政府的法律保护
1998年10月,美国政府先后通过了《儿童在线保护法案》和《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案》。前者的目的是禁止网站有意识地向未成年人提供有害的内容。[18]后者主要解决网络商业组织非法收集儿童隐私信息,危害儿童安全使用网络的问题。[19]这两项法案的出台表明,美国政府力图在儿童和成人使用网络权限上寻求平衡,既保护儿童安全使用网络,又不损害成年人自由使用网络的权利。2000年12月,美国政府通过了《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该法案规定,申请国家资助的中小学校和图书馆必须要有网络安全政策,有具体的措施保护儿童安全使用网络。[20]这项法案特别强调技术保护手段,要求上网的电脑必须安装安全软件,过滤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内容。这三项法案的实施,不仅为美国儿童安全使用网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法律保障,而且促使家长、学校和社会保护儿童安全上网的行为变得更加协调统一。
(二)社会组织的技术支持
在青少年网瘾的防治上,美国社会组织也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成立了非营利性的网瘾防沉迷组织和营利性的网瘾治疗中心。
1.非营利性的网瘾防沉迷组织机构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美国出现了很多监督网游的行业组织,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网游管理方面的不足。美国非营利性的网游防沉迷组织的发起者,主要是一些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研究人员,以及曾经沉迷于网游的玩家和网游受害者的家属。1994年,互动数字软件协会在纽约成立了“娱乐软件评级委员会”,评估人主要是已退休的学校校长、专家和家长等,其任务之一是为互动软件产品制定一套层级分明的等级标准。该协会根据游戏中所含暴力、色情等内容的比例和程度,把游戏划分为所有人、幼儿、10岁以上、13岁以上、17岁以上和18岁成人六个年龄等级。[21]
1995年,时任美国圣文德大学商学院教授金伯利·杨,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布拉德福德成立了互联网防沉迷中心。这个中心属于研究机构,主要从事防治网络沉迷问题的研究及评估工作。2002年,莉兹·伍利(Liz Woolley)在威斯康星州奥西奥拉成立匿名在线玩家。其作作非营利的康复机构,致力于宣传沉迷网游的危害,并为沉迷于游戏的玩家及其家人、朋友提供帮助。2011年,杰里·班菲尔德发起成立2012视频游戏沉迷援助,其任务是介绍网游沉迷的危害,为沉迷于网游的玩家提供帮助。
2.营利性的网瘾康复中心
2009年,美国首家网瘾戒除中心——“天堂牧场疗养中心”出现在美国华盛顿州福尔城。[22]该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心理医生、网络专家和户外活动组织专家等。他们通过心理咨询、生活护理、社交技巧训练等传统方法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中心能同时为6个人提供治疗,每人每个疗程(45天)的治疗费是1.45万美元。[23]“天堂牧场疗养中心”最大的特色是提供家庭情境式的治疗方案。这个治疗方案由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两个部分组成。
(1)室内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天堂牧场疗养中心”位于美国华盛顿州郊区,是一栋两层的布置温馨、装修精致的美式别墅。第二,坚持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每天晚饭后,“孩子们”都要在“妈妈”的带领下到附近的健身中心去锻炼身体。第三,参加心理治疗课程。心理治疗课程要求学员每周上两次瑜伽和冥想课、一次艺术治疗课、一次按摩治疗课。第四,规划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在学员离开中心的前一周,盖里夫妇和卡什博士会为每名学员制定“防止复发计划”,并规划未来的职业和生活。
(2)室外治疗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每天定时到户外劳动。接受治疗的学员需要每天定时喂养小动物,并在屋后小院内种菜、浇水和锄草等,目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第二,坚持参加野外活动,比如郊游,野营、垂钓、骑车、攀岩、漂流,看橄榄球赛等。学员们在组织和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身体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逐渐从网瘾中走出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这种治疗的方式对学员的康复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除了政府颁行法律法规和社会自发形成的网瘾防沉迷组织和网瘾康复中心外,美国还非常重视对青少年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2010年,奥巴马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教育问题是全社会的事情。他以一个父亲的身份而不是一位总统的身份向美国的家长呼吁,“孩子的教育责任,起点是他的家庭。……希望大家配合起来,把电视关掉,游戏机关掉,晚饭后和孩子一起读书”。这表明美国在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非常重视家庭的积极参与。这种教育改革的精神与美国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品格教育运动保持一致。
在这场运动中,从总统到普通民众,从学者到教师,从教育行政部门到研究机构,从立法机构到有关社会团体,都呼吁改进教育,实施新品格教育,以重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为此美国中小学校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如开设专门的课程,开展具有教育价值的课外活动,张贴写有核心价值观的横幅和标语等。这种涉及到政府、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系统、多个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重塑运动,为美国网瘾青少年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上述研究表明,为了防治青少年的网瘾问题,美国政府和社会采取了多样化的对策和方案。面对国内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网瘾问题,我国中小学校可以借鉴国外心理教育的有益方式,与道德教育形成互补,[24]以提高我国道德教育尤其是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76.
[2][5]陈雨农,等.美国人的网瘾困扰[N].电脑报,2012-09-03.
[3]付菁菁.美国南加州华裔网瘾问题现低龄趋势[N].中国新闻网,2010-05-25.
[4][美]布罗迪.远离网瘾,别让电子产品绑架孩子[N].纽约时报中文网.2015-07-07.
[6]佚名.10%美国青少年有网瘾,专家建议上网不应超2小时[EB/OL].2014-11-03.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1103/c66323-25960053.html.2015-11-03.
[7]崔丽娟.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特性与预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8][11]Kimberly Young. Psychology of the Computer Use Ⅺ,addictive use of the Internet: a case study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J].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6:899-902.
[9]石之昌.青少年网瘾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0]邓验,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89-92.
[12]何恩基.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政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2(4):62-66.
[13]董亚君.美国青少年网瘾研究现状及对策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12(9-10).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美]伯格.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16][美]金伯利·杨.美国学者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EB/OL].2005-03-13.http://www.sifangpu.com/a/201510/12181.html.2015-11-03.
[17]安钰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青少年的伦理品格状况与特定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9(4):68-73.
[18]Child Online Protection Act[DB/OL].1998-10-23.http://www.copa commission.org/commission/original.shtml.2015-11-03.
[19]The 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DB/OL].1998-10-21.http://www.coppa.org/coppa.htm.2015-11-03.
[20] Children's Internet Protection Act[DB/OL].2000-12-20.http://www. ala.org/cipa/law.PDF.2015-11-03.
[21] Entertainment Software Rating Board[DB/OL].1994-07-29.http://www.esrb.org/.2015-11-03.
[22] 高原.美国开设首家网瘾戒除中心[EB/OL].新华网.2009-08-29.
[23]王烨捷.14500美元45天,看美国人怎样治网瘾[N].中国青年报,2010-08-09.
[24]杨韶刚.国外心理教育介入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启示[J].中小学德育,2015(4):18-21.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