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壮
作文与快乐在学生的眼里是很难共处的两个词。倘若一定要从技术层面加以分析,尽可以从中拎出一大串“难”字来:题材难找、过程难设、情境难创、习作难改、效果难堪。很多时候是老师们总用成人化的作文标准去苛求学生,脱离学生实际,急于求成,作文教学设计生搬硬套优秀教案,重习作轻感受,重程式轻创造,重指导轻修改。由此导致“起点高难,过程高速,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病。结果,教师们呕心沥血地教,学生们叫苦连天地学,恶性循环下,作文顿变苦差。如何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题有生趣心自动
低起点原则启发我:找到最佳起点非常重要,将复杂的作文教学元素化,能使学生易于接受。新课标明确指出,从写一句话开始,做到“求真立诚”,用“童言童语”表达“童真、童趣、童情、童心”,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因此,老师应该把最佳起点定在使全班所有的学生都不怕写作文,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素材。教学生从身边发生的平常小事中寻找素材是个好办法,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不仅可获得源源不断的作文素材,而且能受到美的熏陶。
1. 眼睛就是照相机
睁开眼睛,给见过的鲜花拍个照,再用文字冲洗出来,在小卡片上写写颜色、形状与香味。这样的鲜花照片有几张后,把它们装订起来,做个封面,便是“鲜花相册”了。男孩子还可以做本“汽车相册”“动物相册”,女孩子还可以做本“树木相册”“水果相册”……这作文素材可有意思了!
2. 耳朵如同录音笔
拿着调羹、筷子和叉子,敲敲瓷盘、瓷碗、玻璃杯,敲敲塑料盒、木桌子和铁罐子,唤醒耳朵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响是多么的不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套挺棒的敲击乐。约上几个小伙伴,开个“敲击乐”演唱会。演唱会结束后,先用嗓音模仿一下演奏出来的声音,然后按顺序写写,就是一篇童趣盎然的佳作。还可以听听爸爸妈妈的心跳声,听听小蜜蜂的歌声……这作文素材源源不绝。
3. 小手活像魔术棒
洗完热水澡,浴室的镜子上有一层水汽;天冷的时候,往玻璃上呵口气,同样会蒙上一层水汽。这是一块最棒的画板,伸出小手指在上面画爸爸妈妈,画喜爱的小狗、小猫,画芭比娃娃,画超人奥特曼……再用笔记下来,与小伙伴们分享这玻璃画。还可以在手指肚上,涂上各种颜料,再按自己喜欢的的组合把它们印在白纸上。根据纸上留下的指印形状,张开想象的翅膀,添上几笔,一幅精彩的手印画完成了,把创作过程写出来就是一篇有趣的作文。
二、腹有诗书文自佳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使我坚信:作文教学必须慢速度,因为,学生学习必须有一个学习心理激发的过程,即“预热”的过程,这就好比天冷时汽车一下难以发动起来,必须有一个预热的过程一样。作文教学的“预热”过程就是积累!
1. 开个“班级读书微信群”
阅读经典名著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对孩子们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地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我定期引导孩子一起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通过微信群,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其间分享孩子们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
2. 设本“朝花夕拾摘抄集”
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佳词妙句美文收集起来,并在扉页贴上自己的照片,附上最喜欢的格言警句,适当配上插图,贴在本子上。看着6寸大彩照上那一个个可爱、神气、漂亮的模样,读着他们钟爱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名言佳句,我真是喜不自禁!
3. 编本“成长足迹作文集”
把孩子们一学期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周记、日记、练笔、考试作文等)进行整理、修改,或打印,或手写,编辑自己的作文集,开学后就留在班级的图书角,作为大家课余阅读的书籍。这不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展示的过程,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发现,学生编辑的作文集有许多闪烁着新思维火花的地方,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很好的反思与借鉴。
表面看来,这样的教学既遥远又费时间,确确实实是慢速度,但这正是一个系统知识转变成能力,再由系统能力转变成系统智慧的实践过程。当学生们一个个都“胸藏万汇凭吞吐”,何愁作文不成为乐事?
三、文有好评劲自足
心理学家认为:在每次成功的时刻,孩子总会发现新的自我,这将成为他向上的动力。因此,可以说习作评价对改进习作教学方法及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该简单地为一次作文训练画上句号,更不能随意给学生贴标签、下结论,而应当成为学生作文素质发展的新起点。然而长期以来,习作评价与其他教育评价一样,被视为一种筛选、选拔功能,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在评价标准上,教师往往以班级优秀生的作文作为评价的参考,这容易挫伤其他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其实,作文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不应只是评价学生作文的好坏,而应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 给最爱作文“点个赞”。
“QQ”“微信”的兴起,给每一个读者都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的交流平台,我们不妨也为孩子们在现实世界中搭建一个动态平台。每次习作后,我总会先让孩子们在四人小组间分享,喜欢的就在文章后面“点赞”,写上一、两句“点评”,还可以“回帖”,可以“跟帖”。推选出小组最佳作文后,再在大组里分享,最后在全班分享,“围观”“点赞”最多的就是最佳作文。孩子们兴趣盎然,踊跃点评,最后再布置孩子们根据“帖子”的意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原就写得好的孩子,会精益求精,妙笔生花;原先不大会写的孩子,在看了那么多的好文后,自然文思泉涌,有所获益。如此这般,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完美地完成了借鉴——迁移——内化的习作心理历程。
2. 给问题作文“开诊所”。
作文点评课上,以前我通常会拿一两篇问题作文来分析,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可是,这种举动总会在有意无意间伤害问题作文作者的自尊心。但是,如果单欣赏优秀习作,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也是不行的。那么,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分析了问题作文,又保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呢?于是,每周的作文点评课就易容为“作文诊所”。作文有点问题是难免的。有了问题怎么办?大家一起分析,对症下药。老师当所长,孩子们当实习医生,比比谁的药方最有效。枯燥乏味的点评课变得新鲜有趣,孩子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并从中受到启发。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