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 申作伟
中国建筑应走新中式的道路
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 申作伟
申作伟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市场的开放,大量的舶来文化充斥着中国建筑市场,全国各地相继用“国际招标”的方式追求“标新立异”的城市建设,奇怪的建筑不断在各地涌现,中国甚至成了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对此,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建筑文化方面作重要批示,指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由来已久,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传承优秀的中国建筑文化,延续中国传统建筑文脉,体现新时代中国建筑的特色,是当代建筑设计师必须思索的一个命题,也一直是我们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里,竣工的建筑是现在存量的70%以上。建筑界黄金三十年,却已积弊颇深。
纵观国内建筑,千城一面、山寨横行、求高求大求怪求奢华气派,怪状盛行。内忧之外,中国建筑界亦处在外患的包围中。二十年来,中国的高端建筑设计市场已基本上为西方建筑师所占领。崇洋之风弥漫全国,西方建筑师的作品以及大量跟风而上的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乱象背后,折射的是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这已成为制约我们建筑设计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们是一个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很多两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但现在,改造后的城市,越来越看不到城市大树的年轮,看不到城市老人的皱纹,反倒像是用激素催生的树木。”对此,前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也不无感慨。
如果说上一个三十年已经失败,那么下一个三十年,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设计师,我们反思自问:我们能给下一代留下什么?到新中国一百年,我们又给共和国留下了什么样的建筑?
建筑并不是抽象地玩弄无“根”的“形”和“饰”,而应该把握当地的文化精神(包括自然环境、历史文脉、生活习惯及当地的技术、材料等)并把它们灌注到设计中去。如同不同树种要适应不同的地域环境一样,建筑也需要地域文化的滋养。
在反思中,我们提出了“新中式建筑”这一概念,“新”即新时代、新生活,“中”即中国传统文化,“新中式”指既包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又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建筑。
新中式建筑的核心是把中国传统的“魂”继承在现代建筑上(魂的内容即中国文化,既有精神层面又有物质层面的),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不仅只停留在建筑形式本身的层面,也要把中国传统居住理念、中国人做人做事的理念、中国的审美观等融入建筑设计中。以“四合院”为例,中国人向来喜欢亲情、私密、有恋土情节,四世同堂的观念由来已久,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这种建筑形式因适应传统的居住理念而被流传至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出现增长、用地紧张、人的观念变化,传统的四合院因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最终未能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新中式建筑不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结合,建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居住建筑,这才是其核心本质。
北京优山美地C区
没有文化的建筑是没有灵魂的。如何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复活中式建筑,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传统居住理念、民族文化精神渗透到现代建筑设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居生活相结合,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打造具有民族风格、时代风貌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每一个本土设计师的责任。
北京优山美地C区内院
作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本土设计师,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新中式建筑的探索之路,拿我们熟悉的住宅建筑为例——中式住宅里的私密院落、街道、邻里、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对土地的依恋,讲究风水地气,这是中国人最需要的生活元素。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后,2002年,我们以北京老四合院为基础,将四合院中不适合现代人居的建筑部分剔除,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理念,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进行了创新,打造出了我们第一个“新中式”建筑项目——北京优山美地。
在本项目中,空间上采用了中国人最喜欢的庭院空间和中国居住建筑的空间序列,大门、庭院、门前灰空间及门斗、大厅,再到外室等,空间秘密、转折,中式味道丰富浓郁。
功能上,以完全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布局,即以客厅为中心,紧凑且又分区合理的布置,加以现代智能家用设备等,弥补了传统中式住宅的不足。
立面材料的处理手法,我们结合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灰色青砖墙和南方徽派民居粉墙黛瓦的做法,进行了反复推敲、揣摩,采用了底部大约三分之二的深色青石块和灰砖,上部大约为三分之一的白墙,黑白灰的色彩搭配改变了传统北京民居给人的严肃、压抑的印象,显得轻松、活泼、大方,既有北方建筑高雅、稳重的气氛,又不失南方住宅清新、淡雅的韵味,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在住宅的屋顶部分,我们将中国传统坡屋顶进行解构,用单坡、不等坡、平坡等手法,继承但不模仿,用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处理,细部精致,把最具中国特色的元素运用其中。
基于现代人渴望充分享受阳光的生活需求,加大采光面积。我们在原本比较密闭的山墙上开了窗户,设计了转角凸窗落地窗和大面积玻璃幕墙等的做法,这种现代感十足的设计手法赋予了传统建筑新的生命力,从而使山墙外立面变得丰富多彩,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隔绝的旧有模式。
沿街面的山墙形式对居住区的景观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对此我们做了大胆的创新,用两条素面混凝土板将传统的屋脊削平,并在两条混凝土中间镶嵌中式花格的木构件。这样不但从功能上很好地完成了降低屋脊高度,还在外观上产生了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和现代气息,极大地增强了立面的中式韵味,呈现出丰富的装饰效果。
经过以上一步步的探索与研究,北京优山美地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文脉,又不失现代感和舒适感,为现代中式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思路。
此后,我们在别墅、多层、小高层、高层及公共建筑的设计中也尝试着用类似的手法进行诠释,探讨了在其他类型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中式建筑的神韵,如何更准确地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并运用更加简练、更富现代感的手法将它们表达出来,相继完成了泰安东尊中式别墅、长沙大汉·汉园、鹤壁淇淋小镇别墅、临沂海纳曦园、邹城鸿顺御景城等一批新中式项目的设计。这种植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风格受到业界及广大客户的欣赏与喜爱,由此也更坚定了我们走新中式建筑道路的信心。
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设计师开始关注本土文化和本土设计,并就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诞生了如拉萨火车站、中国美术学院综合楼、上海的九间堂、深圳第五园等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让这些中国特色建筑焕发出了勃勃的生命力。
十余年的新中式建筑探索之路,我们认为,现代中式建筑的创新是主线,只有不断创新才是对中式建筑的传承,创新包括空间布局的处理、现代生活的功能合理、建筑形态的再造、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装饰构件的使用等,唯如此,才能让新中式的建筑道路越走越宽。
在创新的道路上,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传统元素应该多一点还是现代元素多一点?难在一个“度”的把握。如果过分注重传统就容易把建筑设计成一个仿古建筑,如果过分注重现代创新就容易失去传统建筑的韵味,达不到新中式建筑的艺术效果。
当然,在对“传统”和“现代”的侧重度的把握上,也得根据项目所处的环境位置来确定。在传统文化深厚的区域,可以打造传统味道浓厚的建筑,如在“聊城中华水上古城西南片区”项目的设计上,我们采用的就是偏传统的仿古中式建筑设计手法。而在一些城市传统文化底蕴很深,但项目在新城区,又要体现整体城市的传统文化精神时,我们在设计上就采用更现代的创新手法。可以说,古今中外凡是优秀的建筑文化就可以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这才是真正的继承发展。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国内建筑师的共同理想,当然,我们提“中国特色”,不是从狭隘的民粹主义出发,世界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中国建筑不能老跟着别人走,我们要把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不着痕迹地转化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创造符合建筑基本原理,又能为世界所了解、所共享的中国建筑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在世界上取得话语权。
10.3969/j.issn.1673-1093.2015.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