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凡 彭 静
(1. 青岛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山东 青岛 266042 ,2. 青岛市中心医院心儿科,山东 青岛 266042 )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的临床研究*
李越凡1彭静2
(1. 青岛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山东 青岛266042 ,2. 青岛市中心医院心儿科,山东 青岛266042 )
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合并血管栓塞临床特点,总结防治措施。方法对既往收治的184例I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合计者与合并血管栓塞者相关资料,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生血管栓塞43例,发生率23.37%,150例有赘生物,占81.52%;栓塞者赘生物培养阳性、赘生物直径≥10mm比例分别为37.21%、58.14%高于合计10.87%、11.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两者均为独立危险因素,赘生物培养阳性OR=0.72,赘生物直径≥10 mmOR=2.10;合并栓塞者白细胞计数(17.3±7.3)×109/L高于合计者(13.0±4.8)×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E患者合并血管栓塞风险较高,行心动超声传遍监护,评估赘生物进展情况,及早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若缺乏监护条件,也可定时检测白细胞计数,若白细胞上升过速,并发血管栓塞风险较高。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血管栓塞;临床研究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直接感染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炎症,以发热、心内杂音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栓塞是IE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5.0%~35.0%,可延长疗程与治疗时间,严重影响预后,威胁患者生命。本次研究就IE并发血管栓塞临床特征进行风险,以总结防治经验。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04年3月~2014年5月,我院心内科收治IE住院患者184例,均据Duke标准诊断。纳入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均完整;②未合并其它严重致病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急性创伤,血液系统疾病,原发血管栓塞。
1.2统计学处理数据均应用EXCEL转录至SPSS18.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管栓塞与赘生物发生情况发生血管栓塞43例,发生率23.37%,其中脑动脉栓塞21例,脾动脉栓塞10例,肺动脉栓塞10例,冠状动脉栓塞2例。治疗过程中,均应用超声心动监护,其中150例有赘生物,占81.52%,其中二尖瓣68例、主动脉瓣49例、三尖瓣33例。
2.2相关因素分析栓塞者赘生物培养阳性、赘生物直径≥10 mm比例高于合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为相关因素(见表1)。
表1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单因素分析[n(%)]
心脏病类型先天性心脏病25(13.59)5(11.63)2.440.13风湿性心脏病34(18.48)12(27.90)1.690.18赘生物类型二尖瓣68(36.96)16(37.21)三尖瓣49(26.63)15(34.88)1.060.38主动脉33(17.93)12(27.91)
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将以上两种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均为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2.4 1日内临床指标对比
合并栓塞者白细胞计数高于合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三种相关指标变化(±s)
表3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三种相关指标变化(±s)
指标合计(n=184)栓塞(n=43)tP血沉(min/n)58.3±33.155.3±39.81.030.12血红蛋白(g/L)95.3±11.088.1±19.71.630.09白细胞计数(10×9/L)13.0±4.817.3±7.33.460.01
3讨论
IE合并栓塞几率约为15.0%~35.0%,致死率极高,其中多见脑栓塞引发脑疝者,尸检检出率栓塞可发生于任何组织器官,提示IE合并栓塞需进行系统性预防,本次研究IE合并栓塞几率为23.37%属于正常水平。关于IE合并栓塞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多,多数学者认为感染所致血管赘生物脱落是致栓塞发生的主要因素,患者血管条件也可影响病情[2]。
IE血培养赘生物阳性者达25%~75%,但不同学者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可能与病原菌类型及其耐药性变化较大有关,近年来,IE致病菌谱不断扩大,几乎所有的致病菌均有引发IE,同一病原菌可致IE急性、亚急性发作,患者病情日趋复杂。
关于IE并发栓塞危险因素研究较多,多数学者认为赘生物直径≥10 mm者并发栓塞风险较高,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同。IE大小多见3 mm×5 mm~7 mm×20 mm,超声心动是检测其大小的主要方法,赘生物多呈条索、结节状,活动度较好不易受大小影响,理论上赘生物越大越容易引起血管栓塞[3]。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心动超声对于<3mm赘生物辨析度较低,但从引发栓塞的赘生物大小来看,心动超声可基本满足需要。
此外,本次研究中,白细胞计数与IE合并栓塞密切相关,WBC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炎症状况,与IE病情与赘生物扩散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IE并发栓塞风险预测指标,且WBC检测开展容易,可连续监测。
参考文献:
[1]甄福喜,张伟,倪步青,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栓塞30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3,39(21):2557-2559.
[2]陈志刚,秦瑞英,席鸿霞,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354-3355.
[3]黄楠,徐永通,李建华,等.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8):1935-1936.
作者简介:李越凡(1974—),女,山东青岛人,主要从事临床心内科工作。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115(2015)04-0426-02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5.04.023
(收稿日期20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