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婕,张 卫,2
(1.南京农业大学 农村发展学院,南京 210095;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 21001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郊及周边农村逐步被并入城镇,农民从居住空间的层面上成为城镇居民,以安置原农村居民为目的的拆迁安置型社区建设成为潮流,拆迁安置型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社区类型开始大量出现。农村居民被安置到拆迁安置型社区,他们在社区中的适应性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然而作为被安置的老年居民,他们文化程度低适应能力弱,但是他们是社区参与和发展的生力军,拆迁安置型社区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如何?他们的社区参与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B社区8位老人和3位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拆迁安置型社区老人的社区参与状况,提出改善其社区参与的路径和对策,以促进老人的社区融入,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可行性建议。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研究选择了百水芊城社区(以下简称为B社区)作为调查点。百水芊城社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马群街道南湾营,是典型的拆迁安置型社区。在社区中通过偶遇的方法和通过滚雪球的方法选取8位60周岁以上的安置老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老年人自身的社区参与状况。此外,还对3名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从客观角度来了解这类型社区老年人的社区参与情况。
任职情况编码:该编码表示被访者所属的任职情况,社区工作人员用“C”表示,B社区老年人用“E”表示。
个案编码:用“个案”一词的英文单词“Case”中首字母和访谈的先后顺序表示,如个案1为“C1”。
案主的编码:使用被访者昵称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表示。
编码的方法:第一位为任职情况编码,第二位为个案编码,第三位为案主代称,内容间用“-”号隔开。例如,“E-C1-L”表示被访的老年人中个案1(C1)代称为L的案主的看法或陈述(见表1,表2)。
表1 B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附录中的访谈资料为笔者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整理后获得。此外,由于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尽管笔者曾尽量有意识地做到价值中立,但在案主选择及资料整理上所带的价值关联仍难以避免。
表2 B社区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老年人的社区参与是其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连续性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社区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这种连续性也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本文从社区参与意愿、参与动机、参与领域和社区参与的满意度四方面来描述拆迁安置型社区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现状。
根据居民的参与意愿,居民社区参与分为动员性参与和自主性参与。自主性参与是参与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而采取的积极、主动行为,是“我要参与”;动员性参与主要是指在外力实施的情况下实施的参与,是“要我参与”。调查发现,B社区老年人表示有时候是自己主动性地参加,也有时候会有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来动员。
现在没有土地了,我这把年纪也不能出去打工,就在家里做饭洗碗。社区有活动的话我还是很愿意参加的。(E-C6-C)
刘大爷以前是村里的村组长,拆迁以后就没再继续做组长了,但他依旧对社区的活动很感兴趣,在社区参与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我虽然不当村组长了,但和原来村里人的关系很好,有时候居委会还会找我来动员大家一起参加活动,我都是带平常打牌的老伙伴一起去参加活动,呵呵。(EC5-L)
社区有活动的话我们都会有工作人员去贴海报宣传,社区管理方面的会议我们也会上门动员,参与的效果其实没那么乐观。拆迁安置的老年人基本上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也不太愿意和外来的那些老人一起交流。(C-C1-Z)
可以看出,B社区很多老年人对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参与社区活动能够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可以和社区其他老年朋友更好地交流与沟通。但是社区工作人员透露,由于拆迁安置的老人同质性比较强,文化水平不高,更多时候会有些排斥外来的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拆迁安置社区老人们的社区参与。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老年人选择活动的焦点不在于社会活动的频率,而是社会接触的性质与社会互动的目的,并指出调节老年人情绪是促进其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功能。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注重价值回报,而这种价值大体表现在情感与情绪上,这是社会互动向老年人心理意识回归的体现。[3]调查发现,B社区老人社区参与的动机主要是为自身利益考虑,也有来自社区工作者或者其他居民的动员压力;有极少数的老人是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考虑。
社区活动我也是有选择性的参加的,免费有礼品拿的去得多,有些交钱的就不去了,拆迁的赔款少,家里经济条件还不如以前,以前村里活动少但都不花钱,现在活动多了有些去郊游什么的还要交钱。(E-C3-H)
我经常给居委会提意见和建议,不是一个村了,大家还是生活在一个小区里,就应该一起支持社区吧,他们不愿意参与的时候我就动员一下,这个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在尽量为我们好,不过有时候大问题(拆迁赔偿款低等)也不是居委会能解决的……(E-C5-L)
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的经济条件会影响安置型老人的社区参与动机,不少老人表示需要交钱、需要捐款的社区活动都不会参与,原因是当年的拆迁赔偿款不高,现在需要子女打工来维持家庭开销,老人不愿意给家人添负担。有部分老人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也会去参与社区的一些活动和事务。此外,案主L之所以热衷社区事务主要和他原来在村里的工作(村组长)有关。
社区参与领域包括社区生活参与、社区环境参与、社区经济参与和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精神参与以及社区政治参与等。[4]调研中发现B社区老年人倾向于参与生活类、文化类的社区活动,如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环境治理活动、免费或低费用的医疗服务、维修服务等志愿者服务等,而较少地参与社区的决策类事务,如参加居民代表会议商讨社区整体规划,行使民主监督权等政治参与、监督参与、为社区发展提供意见等的参与少。
以前村里面很少有免费来给体检量血压的,现在小区里好多这个服务,有时候还会有大学生来做敬老活动,蛮好的。居委会门口有那个意见箱,不过好像没人管,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拆迁时补偿款太低,感觉提意见也没用,哎。(E-C4-Z)
这段时间因为青奥会,我在做这个社区志愿者,其实也没什么事情,就在社区里溜达溜达,呵呵,应该还有工资。(E-C3-H)
从老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安置型老人的社区参与处于低层次水平,对于社区政治类活动,很少有老人会参与,而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等老人们仅仅是参与并没有达到参与并组织的程度。此外,不同于城市社区老人有老年大学继续教育学习,安置型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限制,极少参加社区的教育类活动。
美国学者罗伯特的活动理论指出老年人的满意度出自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出自新的社会角色,而新的社会角色出自参与社会的程度。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老年人社区参与程度更能反映老年人对社区的满意度。
以前村干部都是自己村里的,大家都很熟悉。现在社区工作人员都是调过来的,感觉没有以前的村干部那么亲近。说实话不是很满意,当时我们因为拆迁补偿费的事情闹过很长一段时间,没效果啊。现在和居委会打交道也不多了。(E-C4-Z)
还算满意吧,毕竟现在这个各种各样的活动比以前村里的多,还经常有大学生来做敬老活动。生活也比以前方便,小区附近有大超市还有不少小店面,就是整个的卫生环境不太好。(E-C6-C)
我们居委会也会做一些问卷调查,社区居民对我们应该还是挺满意的,当然也会有不少问题,我们也是在尽量满足大家的建议。(C-C5-M)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有的老人对社区环境卫生、对居委会工作人员不是很满意。相对于之前生活的农村社区,安置型老人对社区参与整体上是比较满意的。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运用生活空间及力的向量、强弱、平衡等来表示人和环境的关系,同实际生活联系,企图解释影响个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因素。勒温认为,行为发生于生活空间,个体所处的区域对于其行为有重要影响。老年人的社区参与行为和其目前所处的社区环境有关。
拆迁安置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变迁,拆迁安置后居民的生活方式、收入来源等都发生了变化。拆迁安置后老人所处的社区环境发生了变化,社区环境包括社区自然环境、配套设施环境和社区文化环境,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老人的社区参与行为和过程。通过调研,我们把拆迁安置带来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即正功能和负功能。
拆迁安置的正功能。拆迁安置是城市化的必然进程,拆迁安置型社区是城乡一体化的产物。拆迁安置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拆迁安置工作,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拆迁安置型社区为居民提供了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完善便捷的公共服务。社区配备医疗、教育、休闲等一应俱全的公共服务设施,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安置型老人在获得拆迁补偿的同时,享受到了便利的生活。不少安置型老人表示现在的生活比农村方便多了,配套的健身设施多了,而且社区活动也丰富多彩,老人们可以参与的社区活动也多了,还可以享受很多免费的社区服务。拆迁安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人的活动环境,促进了老人的社区参与。
拆迁安置的负功能。拆迁安置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一定程度上带有行政色彩。拆迁安置涉及农民切身的利益,拆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群众和政府“讨价还价”,甚至会有强制拆迁的现象。拆迁安置改变了居民的工作和经济收入来源,新的社区环境增加了生活成本,又由于拆迁补偿额低,不得不外出打工,有老人表示现在的经济条件还没有之前好。经济是家庭的基础,拆迁安置使一部分老人家庭经济条件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人的社区参与。
老年人作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只有积极地参与社区的事务或活动,才能有序地培育老年人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充分地整合以及利用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从而推动社区的健康发展。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拆迁安置型社区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善以便更好地促进安置型老人的社区融入,从而促进社区的和谐健康发展。
首先,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拆迁安置型社区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调研中不少老人反应的拆迁补偿款过低的问题,这要求政府必须完善拆迁安置的法律法规,以便确立合理的拆迁安置方案和拆迁赔偿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解决拆迁安置后经济收入不固定、经济条件下降等问题。此外,社区应该做好社会福利方面的工作,切实保障低保老人的基本生活。
其次,安置型老人对社区的外来居民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这反映出老人没有一致的社区意识。社区居民是否具有一致的社区意识是老年人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要培育老人形成社区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区宣传教育,使居民及时了解社区活动内容和建设状况,进而促使老年人理解、热爱社区,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去,激发老年群体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自觉性。根据小区环境、居民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社区活动,确保社区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充分满足老年人对参与活动的需求。
此外,针对安置型老人社区参与层次低,领域单一,参与效果不好等问题,社区应该完善社区参与机制,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致力社区参与的法制化、制度化,明确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范围、权利与义务,逐步完成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由行政化管理系统向法制保障下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的转变,实现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还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途径,保持与社区居民沟通的渠道。通过广播、报纸、电话和网络等形式保证社区居民及时获得社区有关信息,并能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不断解决和完善在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满足居民的需求。
[1] N.B.霍曼 (Nancy B.Hooyman),H.A.基亚克 (H.Asuman Kiyak).老年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60.
[2] 伍麟,邢小莉.注意与记忆中的“积极效应”——“老化悖论”与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09(2):362-369.
[3] 张卫.社区参与: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推动力[J].社会,2001(1):12.
[4] 曹立波,刘畅.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春市H社区的社区参与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9):83-84.
[5] 翁雯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安置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