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2015-12-24 20:02黄家琴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摘 要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不断地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中,不但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还营造了全新的学习环境,是真正能够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加强思想观念上的引导,建立规范严格的制度和协同创新研究的支持,能够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当代教育 深度融合路径

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为标志的技术。20世纪90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经济、军事和医疗等领域中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教育发展没有产生很大的革命性影响,大多停留在手段和方法的应用上,对于教育生产力的提升,成效不明显,没有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普及与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2012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出了:“必须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并以此为制定、实施的总纲。目前,为了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作为教育的动力与支撑,信息技术破解了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在当代教育发展中,信息技术对我国教育真正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的具体体现

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中引发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工具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改变了教学活动的各项要素。

1.推动了新型教育模式的产生

长期以来,由于地域、学校各自发展的不同,我国教育质量的落差很大,教育一直是服务于有限人群,一个人一旦离开学校也就意味着这个教育过程告一段落,从而导致现代教育发展不平衡,难以自治。目前,当代教育出现了持续性、开放性、普适性等一系列变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入融合和发展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等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从而为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和支持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促进优质教育与资源普及共享提供了可能性。如: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将校内课程免费在网上公开共享,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使开放教育资源走向了以技术为支撑、为开放教学服务的革新之路,成了一股国际潮流,成功地打破了校园围墙。而我国也从2011年开始发布了视频公开课,显示出了巨大的吸引力,产生了新的教育模式,实现了全国范围甚至跨国范围的校际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开放学校的办学体系已经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如: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支撑,开办的在线学习平台、远程教学系统等。新时代中,教育发展以全民教育、继续教育、非正规学习、终身学习为主题,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现代教育和全社会发展的速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直接推动了新兴办学模式的发生,改进、优化了传统办学模式。

2.信息技术促成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一刀切”、“齐步走”的进度控制方式,是以群体为对象的标准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所特有的学习兴趣、风格和能力等个性差异。而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为改革这种单一的灌输方式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不但能够为以教师为主导的差异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撑,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近些年来,利用信息技术,将传统课内外学习内容颠倒过来——“颠倒教师”,就是改变教学方法的典型例子。其是由美国两位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和Aaron Sams率先提出的。为了向学生提供在课堂外提前完成的对授课内容的学习,通过高质量的屏幕录制、讲课录像、课程制作软件;为了在课堂上方便学生开展讨论和各项交流活动,他们通过网络上传了自己的授课过程,从而使教师成了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实现了把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化为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放在教室外的目的。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信息技术的应用催生了很多新型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的运用具备多功能、灵活轻便等优点,不但能产生很多的新型教学工具,还能突破传统教学的种种限制,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如:Glicke是一种课堂实时交互教学工具,其成本低廉,具有简单易用、性能可靠等优势,是一种基于无线局域网技术、低成本的实时交互教学系统。在课堂上,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由教师进行提问,然后学生通过手持式Glicke应答设备,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回答,并把情况统计下来,实时反映在教师端,使教师很容易就了解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由此可见,以Glicke为基础,这种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诊断评估性教学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不但适用于新课教学,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一系列问题,还明显地提升了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力地推动了面向学科专用教学工具的创新发展,为传统教学工具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切实提升了教学效果。

4.信息技术丰富了已有的教学内容,营造了全新的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信息技术的持续影响,当代教学拓宽了已有的教学内容。如:美国的“P21”联盟倡议的“21世纪学习框架”充分地揭示了当代教学内容的变化。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入融合,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在当代社会中已经被独立列入“21世纪学习框架”中。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针对学生的教育技术和信息素养,世界上不少国家的教育管理和实施部门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力,出台了教学大纲和标准。如: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将信息技术加入到了教学内容体系中,面向新一代学生,发布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S),对学生提出了创造与革新、掌控信息、技术操作等六大方面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但增添了其新的内涵,还营造了全新的学习环境,丰富了已有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以互联网、电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学习环境,打破了时空地域的界限,如:为了使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融为一体,不断涌现的网络学习、泛在学习、虚拟学习等,形成了一种高度智能的信息化学习生态环境,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形态。如:为了降低教育成本,实现教育水平的提升,2011年,新加坡部署建设下一代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而最近我国加快了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和提升速度,开始大力推动云教育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做出前瞻性的规划,站在全局战略高度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1.加强思想观念上的引导,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内容

在我国,很多人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持消极态度。为了解放、转变教师、家长的观念和思想,要加强思想观念上的引导,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有机融合的观念普及到全社会,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要引导教师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内容,使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及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进而变成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另外,为了使学生成为情感体验和培育的主体,教学媒体要转变成促进学生自主“学”的认知工具,使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由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使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转变成情感体验、内化的工具和协作交流的工具。如:传统的教学内教学内容涉及“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主要依赖一本教材。而为了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学内容与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要相互配合,做到以教材为主,这样就能够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

2.建立规范严格的制度,积极稳妥地借鉴他国经验得失,保障其持续、有效地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有效实现育人,信息技术是为教育服务的。而建立规范严格的制度是促进新技术的有力手段,也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在教育发展中,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要对制度进行创新。一方面,在当代教育中,为了在信息技术之上建立容纳、支持的学习模式,就必须与时俱进,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只有拥有适应的教育制度,才能创新改革办学方式,才能建立规范严格的制度。如:办学制度、学位制度、考试制度等。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规避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也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规范严格的制度。一旦制度上不能未雨绸缪,就可能变成少数人牟利的渠道,甚至出现工具凌驾于目的之上的问题。

目前,在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过程中,我国当代教育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积极稳妥地借鉴国外的得失,保障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持续、有效的发展,从而在全球化时代中获得竞争优势。首先,在政策与资金上,国外有关机构和部门为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入融合提供指南,不但给予信息化技术和教育大力支持,还定时发布一些大型前瞻性的报告。如:国际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权威信息来源之一——美国每年一度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从2004年开始,美国新媒体联盟为了统计分析在教育领域中最有可能应用的信息技术,每年都邀请全世界400多个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发布《地平线报告》进行中短期预测。在现在和未来的时期中,《地平线报告》预测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集中在云计算、社交网络、电子书等方面,还汇集了在移动学习、开放内容等课题。但是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案整合应用的过程,涉及到深刻的应用模式创新。因此,为了达到教育持续发展的目的,为教育发展提供支撑,要不断地整合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成果,从而促进当代教育的发展。

3.在学科之上建立协同创新研究的支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入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涉及到了多学科领域,如:教育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学、心理学等等,因此,在学科融合之上,集合国内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源,达到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整体支持的目的,建立协同创新研究的支持,建立国家级系统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为了丰富信息技术与我国教育融合的理论和实践,汇集国家跨学科多领域的优势力量,通过多课题的共同推进,展开多层次、多方法的攻关研究与实地考证,能够使协同创新中心具备综合性的特征。其次,追踪国际上有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前沿性课题和前言性方法,在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前瞻性把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党政机关的有关改革与发展规划,能够借鉴与推广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战略建设献计献策,使协同创新中心具备前瞻性的特征。再次,我国传统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能够密切关注我国教育发展的文化背景,关注其专有命题和逻辑体系,同时能够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国信息技术的理论,形成教育融合发展的框架。最后,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理论运用于我国的现实中,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能够牢牢把握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脉搏,同时,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方法运用于我国的现实中,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深入探究和探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和理论,推广和示范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中形成的新方法、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定期发布指导性报告。同时,为了惠助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对实践和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论进行前瞻性的论证。

参考文献

[1] 胡灵卫,李宜川,叶文忠,等.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甘肃科技,2010(22).

[2] 王丽珍,刘志华,徐卫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定量分析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09).

[3] 刘烨.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4(35).

[4] 周妮.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探究[J].教育探索,2013(04).

[作者:黄家琴(1979-),女,贵州遵义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