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伟珠
摘 要:师生互动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的互动形式单一、互动对象狭窄、互动过程“线性”的现象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借助有效情境、数学活动、开放问题让师生互动具有“趣度”“广度”“深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师生互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19-0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让“课堂互动”更高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小学生获取学习信息、进行师生对话交流、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如果师生互动不好,小学生是不可能进行高效数学学习的。有效的师生互动能为打造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服务。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由于对“师生互动”的概念有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互动形式单一、互动对象狭窄、互动过程“线性”的现象。教师要充分认识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重要意义,要善于把握师生互动的“趣度”“广度”与“深度”。
一、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三度”失衡现象剖析
互动形式、互动对象、互动过程是构成“师生互动”的主要元素。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在这三个方面出现了“趣度”“广度”与“深度” 失衡的现象。
(一)互动形式单一,缺乏“趣度”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师生互动时,主要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使课堂教学变成了“问话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低下,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五的乘法口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这一教学内容时,在引出九句口诀以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五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学生回答:“一共有九句。”教师再问:“这九句口诀的得数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后面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面一句多五。”教师继续提问:“如果老师忘记了‘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怎么办?”学生回答:“可以先想‘五六三十这句口诀,因为后面一句的得数比前面一句多五,所以‘五七三十五。”教学中,教师围绕“五的乘法”口诀的特点进行提问,课堂教学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
以上案例中,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围绕“五的乘法”口诀的特点一问一答,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是不浓厚的。从表现上看,师生对话似乎十分热闹,但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二)互动对象狭窄——缺乏“广度”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与优生进行互动,其他学生成了“旁观者”,根本没有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由于师生互动对象过于狭窄,导致了师生互动缺乏“广度”。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在引导小学生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前设计了两个问题:(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圆的哪些部分?(2)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两个问题是小学生都自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核心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小学生能有效地把握这两个问题的基本内涵。因此,教师提出这两个问题,只是和部分优生进行互动,然后,就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在操作探究中,很多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无从下手。
以上案例中,正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只与优生互动,掌握的仅仅是优生自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学情,从而导致了其他学生并不能有效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所以是低效的、不可取的。
(三)互动过程“线性”——缺乏“深度”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师有效预设下的板块式的互动过程。但是,现在很多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过程“线性”化现象突出,结果是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思维深度,在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这堂课时,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了“分一分”的操作活动:把8颗水果糖和10颗牛奶糖混在一起,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呢?通过动手操作,有一位学生发言:“每人分6颗,刚好可以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这样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但是,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分是不公平的,纷纷想举手发言。因为前面一位学生的回答已经在教师的预设内,所以,教师便不管其他同学的意见,直接开始平均分意义的教学。
以上案例中,师生互动的过程是“线性化”的,第一位学生的发言在教师的预设内,教师就阻止了其他学生的发言,这样,就会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失去了思维的空间,也让课堂失去了生成。其实,对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不仅可以从糖果的数量上进行思考,还可以从糖果的种类上进行思考。“平均每个人分到6颗”仅仅是平均分数量上的意义,因为糖果的种类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还会这样分:“每人水果糖分2颗,牛奶糖分3颗,一共分到5颗,留下的不分,这样才是真正的公平。”这样的分法,不仅在数量上是公平的,在种类上也是公平的。但是,由于在“线性”化的师生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这种观点没能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因而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了深度。
二、把握“三个度”,让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更有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互动形式要有“趣度”、互动对象要有“广度”、互动过程要有“深度”,从而让师生互动更有效。
(一)借助有效情境,让师生互动有“趣度”
兴趣是激发学习需求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驱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的高效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小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要走出师生互动“一问一答”的单一化形式,从而让师生互动有“趣度”。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根据小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懂得了如何判断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认知起点,在课堂上为小学生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在这个游戏情境中,借助多媒体展示几个三角形,把每个三角形的大部分挡住,只露出其中一个角,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猜测,并提出这样猜测的依据。有的同学说:“我根据露在外面的一个锐角猜这个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还有同学说:“我根据这个露在外面的锐角的大小,猜应该是钝角三角形,因为这个锐角很小,另外的两个角应该不可能都是锐角。”
以上教学片段中,小学生对于“猜一猜”这一活动很感兴趣,所以积极性很高,由于有了兴趣的基础,他们的学习是高效的。因此,开展的师生互动十分有效,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借助数学活动,让师生互动有“广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应该让他们主动地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自主实践获得知识的积累,促进认知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差异,要通过个性化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以数学实践的机会,从而让师生互动有“广度”。
例如,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让小学生动手量一量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新知。在这个数学活动中,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拿出铅笔和直尺进行了测量。学生活动以后,笔者组织他们进行了汇报,有一位学生说:“我的铅笔是17厘米7毫米。”我问:“你是怎么得出的?”他说:“我从尺子的0量起,看另一头的刻度得出来的。”我又追问:“那你是如何看刻度呢?”他说:“我看到刻度下面是17,单位是厘米,得出17厘米,然后还多出7小格,这些小格的单位是毫米,所以还有7毫米。”这样的回答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同,我给予表扬,然后追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了吗?”由于有了实践的基础,很多同学看出了直尺上10个小格是一大格,想到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位关系。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对厘米和毫米的认知是在实践中得出的,课堂中的互动是围绕这样的活动展开的,互动起到了推动实践的作用。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借助数学活动,能让师生互动有“广度”。
(三)借助开放问题,让师生互动有“深度”
在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应该是一种思维的活动,要有师生之间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在这样的交流中,迸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高效的数学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问题,从而让师生互动有“深度”。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给小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装修师傅在给一个长7m、宽6m的客厅铺设地板时,需要采购一批木地板。店里有三种正方形的地板,分别是60cm、1m和2m的边长,他该买哪种地板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很多同学发表了观点。学生1:“买2m的,这样铺设时可以更省力,而且地面的缝隙少,会更好看。”学生2:“买60cm的,运输方便,铺设时浪费会更少。”学生3:“我觉得如果这几种地板是同种类型的话,应该买2m的6块,买1m的6块,这样刚好可以没有浪费,而且铺设也比较省力。”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开放性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大胆发表观点,这样的课堂互动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我问你答,学生进行数学的建模和解决方法的探究,互动是建立在数学思维基础上的高效活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教师要正确认识“师生互动”的价值,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赵楠.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策略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
[2] 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师生交往互动的新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1,(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