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魔性的台湾地名

2015-12-24 04:52
海峡旅游 2015年12期
关键词:屏山日语

一早起来刷微信,手机蹦出一条《安徽、南京、山东多地援引史料抢“琅琊”!看谁历史学得好》的逗比新闻。架空剧《琅琊榜》热播,粉丝各种脑洞大开,如今竟发展到让架空地名“落地”。景区说,将始建于明朝的会峰阁改为琅琊阁,是应“上琅琊山点名要找琅琊阁”的游客要求而为,然而,游客要求降价或免票时,怎么没见谁从善如流?再说,你们这么嘚瑟,有想过前丢兰陵、后失琅琊的枣庄临沂这旮旯群众的感受吗?

当然,景区这么会玩,是基于中国人对“名”特别执着。譬如,一首《宁夏》,让很多人误以为梁静茹是宁夏人,于是这位马来西亚歌手曾被质疑为什么不支持中国队;最近大厦门改了不少地名,带动了一波怀旧潮;其实我也有这种执念,每次写到某某生于台北县,还得附注“今新北市”,总觉恍如隔世——一个地方如果改了名,似乎就跟历史剥离了似的。

当然,台湾人也执着于地名,也有以地名冠于艺术作品反过来又带动地方旅游的案例,仅歌名部分,就有《愚人码头》《淡水河边》《九份的咖啡店》《下雨的垦丁》《西门町老人》《忠孝东路走九遍》《阿里山的姑娘》《外婆的澎湖湾》《冬季到台北来看雨》《101》《鹿港小镇》……更不用说歌词以及各种影视文学作品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中国人的人生重大课题,所以可以想象,为什么指南针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今日的课题是,嘚啵一下那些令你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地名是怎么来的。

有人问,台湾有台北、台南、台中、台东,为何独缺台西?其实台湾有台西,只不过它是云林的一个乡,而非县市。因处于旧虎尾溪的出海口,台西原名“海口厝”,但因当地位于台湾地理中部的最西边,1949年时,为使台湾“五方不缺”,“台西”之名横空出世。

为“对称”而命名的还有南投和北投。南投源于平地少数民族平埔人的“南投社”,与同族的“北投社”呼应。在平埔人的语言中,北投意为女巫。

台湾地名,很多都来自少数民族译音,最终趋向雅化、汉化。譬如,基隆古称“鸡笼”,据说来自土著居民凯达格兰人,命名者将该族群译为Kelan,闽南话发音为“鸡笼”。清同治年间,取“基地昌隆”之意易名“基隆”。彰化本名“半线街”,居民是平埔人中的一支,雍正时改名“彰化”,意为“显彰皇化”。嘉义原名“诸罗山”,亦因当地平埔人有“诸罗山社”,后因当地人抗击林爽文得力,清廷将此地赐名“嘉义”,以嘉许军民义举——说白了,这几个县市的名称演变,均有给清廷涂脂抹粉的意涵。

其实,很长时间内,清廷并未意识到台湾战略地位之重要,这也体现在地名的变迁中。譬如屏东恒春镇原名“琅峤”,据说是排湾人对一种兰科植物的称呼。同治年间,当地发生牡丹社事件,钦差大臣沈葆桢发现此地未设防,这才奏请将此地改名恒春,单独设县。

鉴于移垦台湾的先民多来自闽粤,台湾地名中留下了很多相关印记。譬如游客最爱的阳明山竹子湖和阿里山奋起湖,为何这些大山上的无水处称为“湖”?因为,在闽南话、客家话中,湖有盆地之意,因此,我们才能在竹子湖欣赏大片海芋花,在奋起湖(依地形,原为畚箕湖,后美化为奋起湖)观赏小火车。

屏东原名“阿猴”,后成为平埔人居住的“猴社”“阿猴寮”。“日据”时期,以当地位于高雄半屏山之东,易名“屏东”——故事还没完,据说两岸都有“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的传说。其中台湾的传说是这样的:台湾的玉山、屏山比拼高低,玉皇大帝很不高兴,就派天神将屏山劈为两半,一半留在台湾,一半飞到福建,人们就把留在台湾的部分叫半屏山,飞到福建的部分叫屏山。据说福建有四座屏山,都“可能”是从台湾飞来的。半屏山、屏东跟大陆的有趣联系所能说明的,其实是这一湾海峡割不断的两岸亲缘。

台湾有过被荷兰、西班牙、日本殖民者占领的惨痛经历,这里的地名中也留下了印记。譬如,富贵角原名“打宾”,来自平埔人的语言,荷兰人将其命名为“Hoek”(意为岬角),后人译为“富基角”,日据时期闽南移民以“富贵”二字代之。

三貂角来自西班牙译音。17世纪,西班牙人抵达台湾东北角海域,将此地称为“Santiago”(圣地牙哥),后来当地人以闽南话转音成“三貂角”。而野柳之名,据说也是西班牙文缩写,原意为“魔鬼之岬角”。

来自日语的地名也不少。日据时期,台北居民多居于城内,西门外是休憩场所,而“町”在日语中意为街道、社区,日本人便以“西门町”命名这一区域。我们熟知的艋舺出自平埔人的语言,意为独木舟,亦因发音与日语中的“万华”相似,易名万华。因为当地客家人擅长腌咸菜,关西原名“咸菜硼”,其客家话发音与日语的“关西”接近,日本人便将当地改为“关西”。高雄本为平埔人“打狗社”,“打狗”意为竹林,跟狗狗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日本人把“打狗”改成了与日语相近的高雄。不知是否也是出于对称需要,“打狗社”之外还有“打猫社”,因音似日语的“民雄”,改为民雄,也就是今日的嘉义县民雄乡。从打狗到高雄,从打猫到民雄,成为台湾地名史上最为魔性的插曲——看来,不管哪个族群,哪个国家,命名时都少不了大处女座的参与。

台湾光复后,自然又有一批新地名出来,其中大陆地名为最大宗,因大陆人容易理解,就不说了。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还有一种跟行政区划无关的区域性地名,就跟美索不达米亚似的,最著名的包括:六堆,属于高屏地区客家居住地,名称源于朱一贵事件时当地组织自卫的乡团,包括右堆、左堆、前堆、后堆、中堆、先锋堆等一大片区域;水沙连,是南投的地理区域名词,广义上包括沙连堡的浊水溪流域及五城堡、埔里社堡的广大少数民族居住区域,范围涵盖十个乡镇。

台湾还有一种“大地名变小地名”的地名。譬如,台湾曾叫“小琉球”,明万历年间改为大员,后又改为台湾。而台湾的一个小离岛变成了“小琉球”,也就是今日的屏东县琉球乡。台湾还有“小台湾”,位于澎湖七美岛,这是一个天然的海蚀平台,退潮时会呈现出类似台湾岛的轮廓,因而得名。

综上所述,台湾地名的本名,大都富有族群特色,而它们的更名,一般兼顾风骚雅致和接地气,因为必须达到雅俗共赏。由此,“噍吧哖”变成玉井、八里坌变成八里,就很好理解,但,纵使名字变了,人们仍会记得噍吧哖曾经发生的抗日英雄故事、八里坌在两岸“三口对渡”时期的一时风华。中国人一贯讲究“正名”,但其实啊,一个地方的意义,并不由名字决定,而只能由人心衡量。

猜你喜欢
屏山日语
屏山银企共解融资难题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林泉山庄
罗博作品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四川屏山宋代家族墓地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