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藏文转写成英文是Metog,原来就是梅朵、花朵的意思,在当地被称为“莲花之地”。安妮宝贝那本书就叫《莲花》,大概是她,把墨脱徒步推向了所谓“中国第一徒步”的境地。多少人来到西藏,没有走到这喜马拉雅的南边,好像就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儿。
我们原本计划在10月21日启程。却被临时加入队伍的阿芳打断。 “我们必须提前”。她在微信里严肃并焦虑地说。“21号墨脱县组织了一年一度的徒步大会,你要知道,每个驿站区就只有那么几个客栈,我们一定抢不过他们的。我今天在林芝市区买点药,有些跌打药品已经卖完了。”
那就提前走吧。我们搭上下午五点拉萨开往林芝的车,深夜到达。第二天一早四点起床,在黑暗中穿过雅鲁藏布江大桥,行进到公路的终点松林口,天刚刚露了白,峡谷里参天的古树顶上,巍巍的雪顶越来越白。
我们请了索松村的村长格拉给我们当向导兼背夫。跟我们走这一趟他能挣2400元,远远超过国界以南尼泊尔的三倍以上。不过,当你想到西藏的种种物价也是尼泊尔的三倍,便也觉得这大概是合情合理。
入口合影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往上冲。虽然我们选了一个最好的季节,雨季已过,雪季未来,没有下雨,没有雪崩,没有塌方,甚至可怕的亚热带雨林的蚂蝗群也颇为低调,天气稍微一凉,它们就伏藏起来,等来年夏天再兴风作浪。但我们仍然必须在中午前过垭口,毕竟四千多米的山顶,风云从来都莫测。
拖着一个身残志坚的痛风患者小杨,还有老弱的刀哥。格拉看着他指导的队伍,不禁摇摇头。好在走走停停,情况最困难的两个队友,也终于在中午12点半登上了垭口。奔下垭口,躺在无尽视野的高台上,雪山围绕下的森林和谷地奔来眼底,仿佛咫尺之遥,唾手可得。
这又是个天大的误会。我们已经看到第一天宿营的驿站房屋了,总以为三点半就可以抵达。然而下山的路一层又一层,流沙后是瀑布,瀑布后是森林,森林后是草甸,草甸后又是无尽的森林。预计抵达的时间往后推迟了一小时又一小时,最终在7点前,抵达了第一个营地拉格。
拉格仓惶的环境,就好像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都没什么好印象,却由衷地喜欢第二站汗密,特别是那个叫“曾眼镜”的四川老板。
“你的门巴老婆呢?”我们开玩笑问曾眼镜。
他瞪回我们:“谁说的,从来没有过”,又嘻嘻哈哈去炒菜,大灶上烈火烹油,老腊肉和青菜遇到辣油的香气传来,让走了8小时森林之路的我们饥肠辘辘。
在经历了第一站拉格简陋饭菜和白水面条早餐的虐待后,曾眼镜的七菜一汤让我们仿佛来到天堂,而且住宿加有馒头稀饭配咸菜的早餐,还是执行着原来的价格,每人100元。
“为啥拉格那破地方竟然好意思收200?”我问。眼镜笑:“他们觉得没几年好做了呗,能挣一些是一些。”原来是为电站而修的隧道公路已经在24小时施工,一旦从北边的派镇穿过隧道抵达墨脱腹地,走这条需要翻越4200米雪山垭口的所谓“中国第一徒步路线”,大概将会落得人员稀少、难以为续的境地罢。
“那你呢?你怎么不涨?”我问眼镜。他淡淡一笑:“没必要,能做多久是多久呗。”“那是要搬去国家和人民更需要你的地方咯?”我开玩笑。“不做了,做完我就退隐江湖了”,眼镜大手一挥说道。
他是自墨脱还没有通公路,旅行徒步也没有兴起的时候就来到墨脱的那帮四川人之一。真的就是那些拉着马,自己也背着货走在雪山和雨林间的内地背夫之一,在旅行兴起以后,那些曾经是给马帮歇脚的棚子,被这些有心人盖成更好一点的客栈,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深山老林里,接待一批又一批疲惫不堪或是活蹦乱跳来徒步的城里人。
我们从拉格走到汗密的28公里,一路都是如云似雾的密林,雨季过后的初秋,正是最好的颜色季。墨绿的古树上,红色的树影打在脚上,那是三日徒步中最愉悦的一天,没有第一天雪路垭口上的灼热阳光,也没有第三天亚热带雨林可怕的蚂蝗,虽然全程我们只碰见了一只。
三天之内从雪地走到热带丛林,这大概就是墨脱徒步的魅力所在。只是我们已经看到24小时运转的穿山隧道工程,梯级电站所需要的炸药库也已经在路两边盖好,有专人把守,那个四川妇人,打着毛衣,听着台湾老歌,守着一堆炸药,着实有一种荒谬感。尽管整个墨脱都属于西藏和中国原始森林覆盖率最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保护区南麓,森林似乎也得给电站让路。
就是这样,在中国的荒野旅行,仿佛就是一场与电力公司的跑步竞争。同行的小杨更是有感触,他原本是温暖的金沙江边人,为了水电工程,举家搬到寒冷的丽江城内。在云南,最后一条没有大坝的河流怒江,那项被压了几次的水电开发仍在伺机而动。滇藏界以北几十里的西藏怒江松塔水电站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得西藏自治区和水利部门通过,这意味着怒江峡谷最壮丽的凿于石壁的茶马古道将永沉江底。或许应该趁早到这些最后的自然大地,你会见到命运未卜可能消失的村庄,拍到江边古道最后一次绽放的桃花,不妨录一下峡谷两旁教堂的唱诗,也许多年以后,这些悠扬和声将成为来自水底的幽灵,成为永难重现的旅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