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
周芹芹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201620)
摘要:本研究在对近20年来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进行系统归纳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中国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是服务于MTI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的一项战略性选择。本研究还对基于学习者翻译语料库平台的翻译研究和语言学研究进行展望和探索,并就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旨在拓宽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内容,从而确定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语料库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2.011
作者简介:周芹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料库语言学。电子邮箱:qiniris@yahoo.com
*本文系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和研究”(编号2012BYY001)的阶段性成果。
1. 引言
语料库翻译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从研究途径到方法论再到新研究范式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黄立波、王克非2011),在理论、描写和应用等层面对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和培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激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的热情和兴趣。随着我国翻译职业化进程的加快,2007年正式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依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MTI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到2013年11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院校由设立之初的15所增加到159所,招生人数达到20257人(平洪2014)。我国的翻译事业正式进入了产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轨道,这也为翻译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大背景下,构建中国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是服务于MTI翻译教学格局和翻译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与实施方案。我们认为,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的构建是中介语语料库之后的必然发展,这将有助于提供语言学习认知过程的数据来源和语言材料,并揭示英语学习者翻译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普遍特征,从而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接口和新平台;另一方面,中介语对比分析模式(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简称CIA)(Granger 1996;Gilquin 2000/2001)与翻译研究的融合也为我们审视翻译中的形形色色的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而丰富译学描写性研究的内涵,完善译学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拟对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较为完整地归纳和评述,并指出创建中国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探讨如何在大规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MTI学习者翻译文本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量化分析,从而进一步拓宽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内容,确定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2. 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文献的爬梳和文本解析,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制方兴未艾。世界上第一个翻译英语语料库(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简称TEC)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创建的。现已建成并公开面世的著名平行语料库还包括加拿大的议会会议录Hansard英法双语语料库、挪威奥斯陆大学的英挪双语语料库、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的ITU英法西对应语料库、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圣经九国语言对应语料库、日本名古屋大学的英日同传语料库等。国内的语料库翻译研究发轫于杨惠中教授1993年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一文,几乎与国外语料库翻译研究同时起步(宋庆伟、匡华、吴建平2013)。目前语料库翻译研究和平行语料库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全国已有多所院校、研究单位相继建立了各种平行语料库,且建设数目可观,达15个之多(瞿云华2008)。国内最早建设的大型双语平行语料库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自2001年开始创建的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GCEPC)。国内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平行语料库还有北京大学的BABLE汉英平行语料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建成的计算机专业双语语料库,香港城市理工大学建成的汉英对比语料库,香港科技大学的英汉双语语料库、燕山大学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等等。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同样呼唤学习者译语语料库的建立。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学习者翻译语料库及其特征见表1所示(参见Castagnolietal. 2011;文秋芳、王金铨2008):
表1 国内外学习者翻译语料库及其特征描述
(2) 语料库翻译研究内容的多元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亦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给应用翻译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以及理论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生机(肖忠华、戴光荣2010)。这些研究主要包括:(1)翻译研究:包括翻译共性(Baker 1993;Toury 2004;Xiao & McEnery 2004;柯飞2003;刘泽权、侯羽2008)、翻译过程(Shlesinger 1998;Englund-Dimitrova 2005)、翻译文体(Baker 2000;Oloham 2004;Mclaughlin 2008;冯庆华2008;黄立波2011);(2)应用研究:包括翻译教学、译员培训(Bowker 1998;Massey 2005;Beebyetal. 2009;Laviosa & Li 2010;王克非2004;何莲珍2007;钱多秀2009;王克非、秦洪武2007);口译研究(Montietal. 2005;Shlesinger 2009;张威2009 2013;胡开宝2012)、翻译质量评估(TQA)(House 2001;Williams 2004;Secară 2005;何三宁2012)。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学者除了对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论进行评介和验证外(廖七一2000;丁树德2001;柯飞2002),还主动加以反思和创新。这些研究包括翻译语言在认知上的独有特征和文本驱动(李德超、王克非2010;秦洪武、李婵、王玉2014);历时语料类比中的翻译与汉语互动研究(王克非、秦洪武2012;赵秋荣、王克非2013);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翻译文本中的语音变异和语体变异(洪涛2013)。近年来国内还建立了针对中国大学生的英汉翻译的自动评分模型(王金铨2008;江进林、文秋芳2010)。
(3) 语料库翻译研究视角的多维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基于学习者翻译语料库(Leaner Translator Corpus)的学生文本开始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有些学者通过建立学生翻译作品库,对学生的翻译实际能力进行跟踪调查,并对学生的作品分析作了实例说明(Bowker & Bennison 2003;Spence 1998;马会娟、管兴忠2010;李颖玉、袁笠菱2009)。Xiao(2010a,b)以及肖忠华、戴光荣(2010)以被动语态为例,展示了平行语料库和学习者中介语语料相结合,可以为二语习得和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国内还有学者分析二语学习水平与汉英翻译词汇提取速度、正确率的关系以及提取特征(刘绍龙、胡爱梅2012),专业译者与学生译者的译文以及翻译认知能力、翻译策略进行比较(Rothe-Neves 2002;于建平2006;刘泽权、刘鼎甲2011);第二,基于翻译语料库的语言变化和变异成为新的研究对象,即借鉴变异语言学的理论,以翻译文本为语料,采用多重复合对比的研究模式,并将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同时纳入研究视野,跳出翻译文本的局限,考察语言接触、以及翻译活动怎样来诱发并推动目标语的语言变化和变异(如Castagnoli 2009;Hoey 2011;Munday 2011;House 2011;洪涛2013)。
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语料库手段的引入使翻译研究领域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得以更好地结合使用,但是,这一领域仍然存在进一步的研究空间,概略而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
(1) 语库类型和语料加工:①业已构建的平行语料库多为专业译者语料库,大规模系统性学习者翻译语料库建设相对滞后。在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为目标的MTI专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建设一个针对翻译人才培养的MTI专业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将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进展;②以往文本多为文学文体,非文学类的语料库应得到进一步充实扩充。根据徐彬(2010:8)的调查,翻译市场上95%的翻译都是非文学翻译。而从全国翻译图书市场的情况来看,“文学翻译所占比例只占出版翻译图书的8%左右,其余均是非文学翻译”(许钧2010:52)。因此,创建一个有多维语体(inter-varietal)的语料库符合以市场为导向的MTI教育职业性、专业性、应用性的特色;③大多数翻译语料库的语料加工倾向于遵循以句子对齐和词性标注(POS)为基础的词汇语法范式,文本意识仍比较薄弱(Zhu & Wang 2011)。为提高对双语文本转换机制及其功能和效果的认识,句法、语篇层面的文本标注将成为翻译语料库标注的新趋势(同上)。
(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中介绍性或评价性和建库原则的文章较多。根据杨梅和白楠(2010)统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2009涉及实证性翻译研究的只占此类研究的16.7%。国内的语料库翻译研究多以有关事实的量化分析和静态描写为主,或只满足于验证某个或某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然而对其背后的动因和机制却鲜有论证(陈浪2008)。李德凤和胡牧(2006)指出,目前的翻译教学研究应是一个开放的学科。翻译学研究可以借鉴应用语言学中的方法论,确立跨学科研究的学科性质。
(3) 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首先,以往研究多限于专业译者的知识和翻译能力,然而不同层次译者的翻译经验和翻译能力、制约翻译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因素、语言因素、翻译带来的语言互动与变化等等研究相对阙如。此外,翻译共性是否适用于学习者翻译语言?学习者翻译语言是否是一种系统的语言变体?如何通过考察翻译行为来推导英语学习者翻译过程中那些不可见的、共同具有的“共知范畴”?这些都是目前和未来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其次,作为翻译评价研究的中心内容,翻译质量评价体系主要针对文学文本,且集中在词汇、句子结构层面,语篇和语用层面尚未得到充分的描述和分析。误译的界定、分类、规律、机制、评估参数的设置、加权和赋值并非基于大规模的行业语料库,模式可操作性不强、仍然需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何三宁2011)。最后,从应用范围来看,大型平行语料库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问题亟待探讨(王克非等2007;Kiraly 2003)。平行语料库与微观翻译教学环节之间(秦洪武、王克非2007)、专业译者语料库与学生译者语料库之间、本科翻译教学与MTI翻译教学之间,亟待建立有效对接以取得翻译教学和翻译学习的进展。
3. 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设计和建设
在借鉴以往平行语料库建库原则、实施模型、加工流程的基础上,我们拟建立国内近30余所不同类型高校MTI专业的外语专家和教师加入的校际合作研究团体,构建具有100万字词语库规模的中国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其特色和优势表现在:
(1) 语料采集:语料来源于国内30余所高校MTI学习者2010年至2014年毕业论文翻译实践部分中的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双向对译语料。根据建库的平衡性原则,我们拟选取1000篇各1,000字词容量的样本。语料选材包括文学文体(小说、散文、传记)和非文学文体(新闻、政论、法律、科普、财经、文化)两个大类、9个小类的书面文本。其中英译汉子语料占70%,汉译英子语料占30%。
(2) 语料加工:语料对齐方式采用句对齐为主、语块对齐为辅的原则。语料标注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主要进行源语、目标语文体、主题、作者(性别、国别)、译者(性别、年龄、学习背景、学校机构、英语水平等)超语言元信息;中期进行分词、主词标注、词性标注;后期重点建设误译标注。翻译错误标注系统在参考PACCEL(文秋芳、王金铨2008)和MeLLANGE(Secară 2005)的基础上,拟建立针对中国MTI学习者的翻译错误标注体系,包括翻译、语言、文体、用户定义四大类,下分为若干小类、次类。
(3) 界面开发:该项目拟开发强大的HTML文本编辑器,并制作包含翻译错误赋码集的错误标注插件(Error Tag),翻译教师可以通过文本编辑器的界面进行标注,或自定义添加错误类型。
(4) 平台开放:国内不同MTI教学单位通过交换语料,历时追踪,补充专业译者的对应文本,建成一个大规模的共时历时双语平行语料库。同时也朝构建基于Web的、大型开放式的在线批改翻译平台方向演进。
4. 基于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的研究
以中国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建设为依托,采用以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宏观、微观层面结合的多维分析框架,以学习者翻译文本的特征、模式及其发展规律描写为核心,旨在为翻译与二语习得之间的互动融合建立比较完整的描写和分析框架。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学习者翻译文本特征描写和翻译机制挖掘
4.1.1宏观描写
宏观描写主要包括考察词汇密度和变化度、句子长度和复杂度、结构容量、文本等值概率分析、标点数量、注释等等,探讨MTI学生译文的翻译特点,分析共性,找出学生译文的规律性表现。其研究结果不仅为翻译教学、教材编写提供真实性、时效性的翻译文本资源,而且利于创设问题式学习的翻译教学模式。
4.1.2微观分析
微观分析主要包括挖掘词性构成及对齐数量、词簇、搭配与习语、语义韵、语篇语用、叙事结构、文化认知、隐喻、翻译策略等学习者译文的共性特征。
4.1.3机制挖掘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英语学习者译语研究将突破传统的去语境化的“对等观”,将其视为一定社会文化情境中语言使用的对应。从语言内部以及跨语言的角度分析各种翻译模式出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语言外部,如认知策略、专业背景、英语水平、性别等角度探究各种翻译模式的根源。
4.2翻译文本横向对比分析
打破原文译文二元对立关系的局限性和对译文质量回溯式的模式,整合国内外现有的多类语料库,采用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的多向对应网络模式,将多重文本全方位纳入对比视野,进行跨学科性描述与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2 翻译文本横向对比
4.3翻译文本纵向对比分析
翻译文本纵向分析是以学习者作为中心来进行分析,通过专业译者翻译文本和学生译者翻译文本(包括大学生和MTI研究生)的对比分析,可以纵向了解学生翻译能力的动态发展和共通的翻译转换规则,这有助于探讨不同翻译能力层次样本的词汇构成、句法结构、句子匹配、语用语篇的共享属性、代表性特征、认知能力发展等。同时,也为探索翻译与英语学习水平的关系,学习者英语能力纵向发展,以及翻译和二语习得融合互动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4.4翻译质量评估
(1) 宏观层面,利用多级平行语料库的平台进行评估。实施“参数提取——模型构建——模型验证——模型优化”的研究路线,采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从影响翻译质量的多个潜在变量中抽取有显著作用的参数,为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翻译能力评估体系提供更具信度和效度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2) 微观层面,借鉴变异语言学变项规则分析法(VARBRUL)(Labov 1972)加以评估。该方法适用于多种环境因素同时影响交替出现的不同的语言变式(variant)的抉择的情况。在翻译实践中,不同的翻译错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变式,通过采用变项规则分析法可以科学地预测相应的翻译错误在特定语境中出现的概率。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选择词语、语法、句子、或篇章层次某项翻译错误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语言变量(句法功能、句子结构、语态、语义搭配、语类、逻辑结构、语用语篇、注释等)、文体变量(如文学、科技、政论等)和非语言变量(包括译者性别、年龄、英语水平、专业背景等)。不仅要对翻译错误类型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而且采用多变量分析,科学性、全方位地剖析产生翻译错误的各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层级(constraint hierarchy)。同时,构建不同文体的评分模型效果,为翻译质量评估、建立中国英语(翻译)能力等级量表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5. 基于中国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采取以中国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为研究平台,以现代语言学和描写翻译学为指导理论,以采取宏微观观察、多视角考量为分析框架,以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相互促进为价值取向,如图所示:
图1 基于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的研究思路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研究拟采取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1) 定量描写与定性分析相综合。一方面采用数据驱动的实证主义方法(empirically-based),利用量化分析和概率统计,对学习者翻译文本进行全景式归纳和总结,探索相应的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对影响学习者翻译文体形成的机制和动因由表及里进行阐释分析,探讨学习者翻译文体描写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2) 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相结合。采用纵向和横向对比、共时与历时协调的“综合对比模式”(integrated contrastive model)模式(Granger 1996),多库对比可以将多重文本纳入对比的视野,以期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加强学生翻译文本的描写力和解释力,确定了翻译学描写性而非规约性和跨学科研究的学科性质。
(3) 整体分析与个案研究相配合。一方面对学习者翻译文本的共性特征、翻译能力、翻译策略、翻译质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对个别学习者或个别翻译错误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个案诊断。两类方法相互参照,将更有利于反映客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6. 结语
基于以上探索和分析,我们认为,语料库翻译学应采用开放性的理论视角,整合了语料库语言学、对比语言学、二语习得、社会语言学等理论,对学习者翻译文本特征进行全景式的描写和解释,将激发翻译研究的多学科结合与交叉、多元化突破与创新研究。大规模的中国MTI学习者翻译语料库将会提供客观的、多样化的、经过系统标注且便于提取分析的文本,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采取了多维对比的研究范式,从方法论上加强学生翻译文本的描写力和解释力。不可否认,本项目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语料加工(语料收集、人工标注、句子对齐等)、错误分类以及错误标注等。然而,我们会充分借鉴以往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相关经验,从跨学科的视角开发出适于学习者翻译特点的语言标注体系,从而进一步深化并丰富学习者翻译语料的加工层次和类型,最终为客观认识学习者翻译活动的语言特质,特别是为准确判断翻译实践效果,并为提高MTI翻译教学与实践质量提供系统而全面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Baker, M. 1993.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A]. In M. Baker (ed.).TextandTechnology.InHonourofJohnSinclair[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33-50.
Baker, M. 2000.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J].Target12(2): 241-66.
Beeby, A., P. Rodríguez Inés, & P. Sánchez-Gijón (eds.). 2009.CorpusUseandTranslating:CorpusUseforLearningtoTranslateandLearningCorpusUsetoTranslate[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owker, L. 1998. Using specialized monolingual native-language corpora as a translation resource: A pilot study [J].Meta43(4): 631-51.
Bowker, L. & P. Bennison. 2003. Student translation archiv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 In F. Zanettin, S. Bernardini & D. Stewart (eds.).CorporainTranslatorEducation[C]. Manchester: St Jerome. 103-17.
Castagnoli, S. 2009. Regularities and variations in learner translations: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onjunctive explicitation [D]. Pisa, Italy: University of Pisa.
Castagnoli, S., D. Ciobanu, K. Kunz, N. Kubler & A. Volanschi. 2011. Designing a learner translator corpus for training purposes [A]. In N. Kubler (ed.).Corpora,LanguageTeachingandResources:fromTheorytoPractice[C]. Bern: Peter Lang. 200-221.
Englund-Dimitrova, B. 2005.ExpertiseandExplicitationintheTranslationProces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Gilquin, G. 2000/2001. The Integrated Contrastive Model. Spicing up your data [J].LanguagesinContrast3(1): 95-123.
Granger, S. 1996. From CA to CIA and back: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mputerized bilingual and learner corpora [A]. In K. Aijmer (ed.).LanguagesinContrast.PapersfromaSymposiumonText-basedCross-linguisticStudies[C]. Lund: Lund University Press. 37-51.
Hoey, M. 2011. Lexical priming and translation [A]. In A. Kruger, K. Wallmach & J. Munday (eds.).Corpus-basedTranslationStudies:ResearchandApplications[C].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153-168.
House, J. A. 2001.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Linguistic description versus social evaluation [J].Meta46(2): 243-57.
House, J. A. 2011. Using translation and parallel text corpora global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on textual norms in other languages [A]. In A. Kruger, K. Wallmach & J. Munday (eds.).Corpus-basedTranslationStudies:ResearchandApplications[C].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187-208.
Kiraly, D. C. 2003. From instruction to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A passing fad or the promise of a paradigm shift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A]. In B. J. Baer & G. S. Koby (eds.).BeyondtheIvoryTower:RethinkingTranslationPedagogy[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3-27.
Labov, W. 1972.SociolinguisticPatterns[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hiladelphia Press.
Laviosa, S. & D. C. Li. 2010. A transcultural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pedagogy [J].ForeignLanguageLearningandTheory1(1): 16-24.
Massey, G. 2005. Process-oriented translator training and the challenge for ELearning [J].Meta50(2): 626-33.
McLaughLin, M. 2008. (In)visibility: Dislocation in French and the Voice of the Translator [J].FrenchStudies62(1): 53-64.
Munday, J. 2011. Looming large: A cross-linguistic analysis of semantic prosodies in comparable corpora [A]. In A. Kruger, K. Wallmach & J. Munday (eds.).Corpus-basedTranslationStudies:ResearchandApplications[C].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169-86.
Rothe-Neves, R. 2002.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for research purposes: An empirical approach [J].CadernosdeTraduãçoX(2): 113-31.
Shlesinger, M. 1998.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as an offshoot of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J].Meta43(4): 486-493.
Shlesinger, M. 2009.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interpretese: An intermodal, corpus-based study [A]. In G. Hansen, A. Chesterman & H. Gerzymisch-Arbogast (eds.).EffortsandModelsinInterpretingandTranslationResearch:ATributetoDanielGile[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37-53.
Spence, R. 1998. A corpus of student L1-L2 translations [A]. In S. Granger & J. Hung (eds.).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omputerLearnerCorpora,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ForeignLanguageTeaching[C]. Hong-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10-12.
Toury, G. 2004. Probabilistic explanation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Welcome as they are, would they qualify as universals? [A]. In A. Mauranen & P. Kuyamaki. (eds.).TranslationUniversals:DoTheyExist?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5-32.
Williams, M. 2004.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AnArgumentation-centredApproach[M].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Xiao, R. 2010a.UsingCorporainContrastiveandTranslationStudies[C]. New Castle Upon Tyne: Cambridge Scholars.
Xiao, R. 2010b. How different is translated Chinese from native Chinese [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rpusLinguistics15(1): 5-35.
Xiao, R. & A. McEnery. 2004. A corpus-based two-level model of situation aspect [J].JournalofLinguistics40(2): 325-63.
Zhu, C. & H. Wang. 2011. A corpus-based, machine-aided mode of translator training: Clink notes and beyond [J].The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er(2): 269-91.
陈浪.2008.当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进展[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丁树德.2001.浅淡西方翻译语料库研究[J].外国语(5):61-66.
冯庆华.2008.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何莲珍.2007.基于汉、英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数据库设计[J].现代外语(2):191-99.
何三宁.2011.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J].中国翻译(2):27-31.
洪涛.2013.“无中生有”与“过度翻译”——从语言学看David Hawkes译本红楼人物的逼真感[J].红楼梦学刊3(4):224-42.
胡开宝.2012.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句法操作规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5):738-50.
黄立波.2011.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探讨——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为例[J].中国外语(1):100-06.
黄立波、王克非.2011.语料库翻译学:课题与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6):911-23.
江进林、文秋芳.2010.N元组和翻译单位对英译汉自动评分作用的比较研究[J].现代外语(2):177-84.
柯飞.2002.语料、网路与口笔译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3):231-32.
柯飞.2003.汉语“把”字句特点、分布及英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2):1-5.
李德凤、胡牧.2006.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J].外国语(2):59-65.
李德超、王克非.2010.标语翻译的文本分析和翻译策略——以上海世博会标语的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1):65-70.
李颖玉、袁笠菱.2009.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汉翻译的语料库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0):33-37.
廖七一.2000.语料库与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9):380-84.
刘绍龙、胡爱梅.2012.词汇翻译提取效率和操作机制的认知研究——基于不同二语水平者的实证调查[J].中国翻译(4):24-30.
刘泽权、侯羽.2008.国内外显化研究现状概述[J].中国翻译(5):55-58.
刘泽权、刘鼎甲.201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与学习者译本评析初探[J].中国外语(5):48-56.
马会娟、管兴忠.2010.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以北外本科笔译教学为例[J].中国翻译(5):39-44.
平洪.2014.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全面提高MTI教育质量——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年会综述[J].中国翻译(3):57-59.
钱多秀.2009.“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思考[J].中国翻译(4):49-53.
秦洪武、李婵、王玉.2014.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语言研究十年回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64-70.
秦洪武、王克非.2007.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J].中国翻译(5):49-52.
秦洪武、王克非.2009.基于对应语料库的英译汉语言特征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131-36.
瞿云华.2008.基于双语语料库的汉英视点体对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宋庆伟、匡华、吴建平.2013.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1993-2012)[J].上海翻译(2):25-29.
王金铨.2008.中国学生汉译英机助评分模型的研究与构建[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克非.2004.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用途[J].外语电化教学(6):27-28.
王克非等.2004.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克非、秦洪武.2012.英汉翻译与汉语原创历时语料库的研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6):822-34.
王克非、秦洪武、王海霞.2007.双语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平台的应用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6):3-8.
文秋芳、王金铨.2008.中国大学生英汉汉英口笔译语料库[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肖忠华、戴光荣.2010.寻求第三语码——基于汉语译文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53-61.
徐彬.2010.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上海翻译(4):45-49.
许钧.2010.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1):52-54.
杨惠中.1993.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1.
杨梅、白楠.2010.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调查——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1993-2009)[J].中国翻译(6):46-50.
于建平.2006.从语言体验观分析汉英翻译的认知能力[J].中国翻译(6):36-39.
张威.2009.口译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中国翻译(3):54-59.
张威.2013.线性时间对齐转写:口译语料库建设与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外国语(2):76-84.
赵秋荣、王克非.2012.英译汉翻译语言的阶段性特点——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考察[J].中国翻译(3):15-19.
(责任编辑玄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