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学术书评中投射结构的评价研究
周惠刘永兵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摘要:文章以应用语言学类英汉学术书评中投射结构的使用为切入点,考察书评语篇中评价意义的跨文化差异。文章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量化统计与语篇分析,结果发现:(1)与英语书评相比,汉语书评投射结构的使用相对较少,尤其在著者行为和作者立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投射结构使用的差异体现出汉语书评评价潜势与英语书评相比更倾向于经验意义,而非评价意义。这些差异可能源于不同学术文化、学科社团内人际关系和写作者声音的影响。
关键词:学术书评,投射结构,评价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08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2.005
作者简介:周惠,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系统功能语法、学术用途英语。电子邮箱:zhouh993@nenu.edu.cn
刘永兵,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话语分析。电子邮箱:liuyb008@nenu.edu.cn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学生外语语言能力发展的系统性和差异性研究”(编号12YJA740050)和吉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投射语言现象的多维度研究”(编号2013BS99)的部分成果。
1. 引言
学术论文是学术交际与推广的主要手段,是建构知识、开拓并发展学术事业的重要媒介(Hyland 2013)。研究者从多个维度对其展开了研究,有跨学科对比研究(如Hyland 2009;Lin & Evans 2012)、二语学术写作研究(如Paltridge 2002;Hinkel 2004)、宏观的语类研究(如Swales 2004;Lim 2008)与微观的话语研究(如Hyland 2008;许家金2013)等。本文主要关注学术论文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已有研究表明,非英语媒介的学术论文在人际意义表达方面与英语学术论文有着鲜明的差别。比如,西班牙语研究论文的协商性不如英语研究论文强,英语研究论文属于作者责任制,西班牙语论文属于读者责任制(Mur-Duenas 2011);俄罗斯学术论文与英语论文相比,存在来自社会等级、学术惯例的影响,忽视读者背景的知识,语篇互动寥寥无几(Khoutyz 2013);汉语学术论文受到儒学思想与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比英语论文表现出更强的作者确信度(Hu & Cao 2011),也较少公开反对他人的观点(Hu & Wang 2014)。
作为学术论文的一种重要语类,书评对学术建设的成功开展与学术社团交流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学科(Diani 2009;Tse & Hyland 2009)、跨文化(Moreno & Suárez 2009;Bondi 2009)与语类特征研究(唐丽萍2004)等方面,研究视角有语用(陈令君2010)、力量动态理论(唐青叶2004)、功能语法的语类理论(Ryshina-Pankova 2011)与评价理论(姚银燕、陈晓燕2012)等,大都聚焦于书评语篇的评价意义,呈现出书评研究的新趋势。但是迄今为止,考察英汉书评评价意义的跨文化研究为数不多。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语料库的英汉书评跨文化对比分析,考察书评语篇中的评价意义的差异。
2. 投射结构的评价意义
书评蕴含了丰富的显性评价资源(Hyland & Diani 2009:8),众多研究者为揭示书评的评价意义,开展了许多积极的研究。其中,对于投射的评价研究颇值得关注。投射的概念由韩礼德(Halliday 2000:352)提出,表示话说人对他人话语或观念的引述或报道。研究者普遍认为,在书评类文章中,投射结构帮助书评作者以书中观点为出发点,提出自己观点,展开评价话语,既与书籍作者展开虚拟对话,又同大众读者建构联盟关系(Diani 2009;黑玉琴2010)。因此,投射是书评类文章的一个区别性特征,既是书评作者对书籍作者在书中所说话语与所持观点的引述或报道,也是对自己观点的投射,更是书评作者在语篇中与书籍作者和大众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的重要明示手段。作为一种展开评价的手段,不同投射结构表达迥异的评价意义。
(1) 第三章Flewitt等提出来什么是多模态数据以及如何转录等,他们指出了数据收集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挑战和需要考虑注意的一些方面,对不同的转录方法举例说明,并阐释了在转录过程中的一些得失。
(2) 其一,限于篇幅和本书的阐释重点,书中部分内容不够详尽,如第三章对于R的介绍不够详细,对初学编程的读者还是有一定难度。对此,笔者建议,没有R编程基础的读者,可参阅Spector(2008)以深入了解用R语言处理文本的相关知识。
(3) Kepner(1991)对母语为英语的西班牙语学习者的研究发现无论实验对象接受何种纠正反馈,反馈对提高学生写作准确性没有任何作用。相反,Ferris和Roberts(2001)的研究却证实了纠正反馈对提高母语为非英语学生的英语写作准确性具有很好的效果。
以上例句均来自本研究的汉语书评语料。例(1)是书评作者对于书籍作者话语的投射,虽然表达的是书中主要内容,却引发了对书籍作者的正面评价,即真正做了相应的研究,并在书中给予清晰阐释。例(2)是作者对于自己话语的投射,在提出书籍内容的详细程度不足这一负面评价后,作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既对书籍做出了批评性评价,又通过对读者善意的建议团结了广大的读者。这些作者话语或观点的投射结构,常常暗含了评价意义。例(3)的评价意义是通过研究动词“发现”和“证实”得以实现的:“发现”是对书中研究结果的客观投射,但是“证实”却表示出作者对Ferris和Roberts研究结果的正面评价,即研究不仅是对于假设的验证,更是对事实的趋近。同时,作者通过“相反”这一对比行为,突显自己在研究领域中成员的身份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增强语篇说服力,赢得读者的支持。可见,投射是书评作者表达评价,突显写作者声音,开展专业领域内互动的重要方式。
3. 研究方法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英汉学术书评中投射结构使用的比较,揭示英汉书评中评价意义的跨文化差异,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英汉书评中投射结构的使用在总体分布及类别上存在何种异同?(2)英汉书评中投射结构表达了怎样的评价意义?存在何种差异?引发差异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3.2研究语料
本研究自建两个对比语料库:汉语学术书评语料库与英语学术书评语料库。语料选择的原则是:(1)来源期刊具有权威性,以确保所收录的书评均为成功的语篇;(2)来源期刊为先前文献中研究过的期刊,能够较好地代表中英文语言学研究类期刊(Gaoetal. 2001;Shietal. 2005);(3)被评介的书籍内容具有学科一致性,以排除由于学科差异造成的影响。据此原则,汉语书评语料来源于我国9个外语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通过随机抽取,选出2012-2013年刊登的20篇书刊评介类文章;英语书评语料源于国际同行评审类期刊AppliedLinguistics2010年刊登的共20篇书评论文。以上期刊均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而且选取的书评均为用英文撰写的应用语言学类书籍的述评,具有可比性。具体语料信息详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书评语料库中有一篇为中国作者所写的书评。我们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证实该论文与其他英语论文在投射结构的使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40]=2.51,p=0.13),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样本的内部一致性。
表1 语料信息一览
3.3投射结构的分类、标注与检索
本研究采用Thompson和Ye(1991)研究中对于投射动词的分类,将投射行为分为书籍作者行为(以下称著者行为)与书评作者行为(以下称作者行为),将投射结构所表达的评价立场分为著者立场与作者立场。详细分类如下:著者行为包括著者的话语行为、心理行为和研究行为;作者行为包括作者进行的类比(comparison)与对比(contrast);著者立场包括著者做出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立场表达;作者立场包括作者进行的事实性(factual)或非事实性(counter-factual)评价。由于没有相应可参考的中文投射结构分类框架,本研究在Thompson和Ye(1991)分类框架的基础上,将投射动词进行汉译,并在先导研究时,对翻译进行修改与调整,最终形成了汉语投射动词词表,可用于汉语书评语料中投射结构的手动标注。英语书评经整理后建成小型语料库,能够实现AntConc软件对观察词汇的自动检索。由于英语动词存在屈折变化,因此检索时采用了通配符,以尽可能检索到全部投射结构。在标注计数和检索统计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统计分析考察应用语言学英汉学术书评在投射结构使用上的异同。
4. 研究发现与讨论
4.1英汉书评中投射结构的总体分布对比
表2显示,汉语书评中投射结构原始频数为939,标准频数为104.53次/万词;英语书评中投射结构原始频数为685,标准频数为241.49次/万词,即总体上汉语书评中的投射结构使用显著少于英语书评(LL=-259.12,p<0.001)。从类别上看,每个类别的汉语书评的标准频数值均少于英语书评,其中,著者行为中的三个子类差异显著,分别是话语行为(LL=-77.07,p<0.001)、心理行为(LL=-66.10,p<0.001)和研究行为(LL=-117.9,p<0.001);双方差异比较显著的类别是作者立场中的事实一类(LL=-9.90,p<0.01),其他类别无显著差异。由于篇幅所限,下文仅对差别存在显著性的类别进行基于语篇的分析与讨论。
表2 英汉书评投射结构总体分布情况
注:频数为每万词标准频数,其下方为该类别在总频数中的百分比。
4.2著者行为的立场建构
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小句及物性系统的过程的分类(Halliday 2000:107),书评中对著者的话语行为、心理行为及研究行为的投射分别由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表示研究行为的物质过程来实现。言语过程表征了著者的言语表述,高频词有discuss(讨论)、suggest(建议)、argue(论述)。心理过程指的是著者的思想与观点,高频词有focus on(关注)、think/consider(认为)、look/see as(看作/视为)。研究行为的物质过程涉及著者在学术作品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包括过程、结果与发现,高频词为explore/examine(考察/调查)、analyze(分析)、show(表明)、find(发现)。
从语类结构上看,著者行为主要出现在书评的概述部分,是作者对于书籍内容与著者观点的介绍。先前研究(唐丽萍2004)指出,英语学术书评概述部分中作者的评价使用量受限,而以著者的单方话语为主。本研究中著者行为的较高比例也证明了这一点:英汉书评中,著者行为都被高频投射,其中,话语行为比例最大(分别为37.1%和40.9%),研究行为居中(分别为34%和28.9%),心理行为最小(分别为17.5%和14.1%)。下面我们将借助文本分析来考察著者行为中的投射结构所表达的立场,探究英汉书评评价意义的差异。
就话语行为与心理行为来看,作者主要通过客观投射,介绍所评学术作品的主要内容:
(4) a. In the second chapter, shediscusseswhat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formulaicity in language.
b. 另外本章还讨论了如何绘制图表以及如何汇报统计结果等内容。
(5) a. The volume’s contributorsviewlanguage as inherently social and thereforeconsiderlearning from within a participant per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pp. 170-172).
b. Zalewski将写作视为意义制造(meaning making)的过程。
以上例句中,作者分别投射了著者的言语过程与心理过程,介绍了学术作品的内容与观点。在系统功能语法下的评价理论框架中,对话语及思想的投射属于对话扩展的范畴,表示语篇协商空间的开启,同对话收缩相对应。作者将投射命题表述为外部主观命题(Martin & White 2005:112),只是众多可能性的一种,预示自己与大众读者都有可能持有与之不同的立场。对著者话语及心理行为的投射表明作者对投射命题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对其准确性及合理性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另一方面,作者也与大众读者展开互动,承认读者对于著作的内容与观点可能存在质疑,欢迎他们加入评判,是作者开放对话空间、介入读者参与语篇的一种尝试。
与话语行为和心理行为不同,对著者研究行为的投射帮助作者客观地向读者介绍书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体现作者对书评客观性立场的建构。
(6) a. In Chapter 2, the authorsreviewdifferent frameworks and ways of identifying and comparing ‘culture’ in different societies.
b. 第一章回顾了有声思维法分别在非语言习得领域和语言习得领域使用口述收集数据的历史。
(7) a. Foster’s paper (Chapter 6)investigatesdifferences between learners of similar proficiency in their home country and studying abroad.
b. Sheen的个体差异因素与纠正反馈有效性研究在如下两方面区别于其他研究:其一,她考察了学习者认知因素中的语言分析能力;而其他研究多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8) a. Schmid’s studyfound, surprisingly, that frequency of Ll use did not predict observed attrition effects.
b. 作者发现某些动词或序列易于吸引情态意义。
以上例句中,作者将研究过程、方法与发现客观地投射,对其“不做诠释”(non-interpretation),建构了中立、客观的立场,充分体现了书评这一语类的主要特征:对书籍内容描述的客观公正性(姚银燕、陈晓燕2012)满足了读者对于书评阅读的基本需求。概括而言,英语书评对于著者行为投射动词的使用明显多于汉语书评,表明英语书评作者比汉语书评作者更倾向于客观立场的建构,并进一步拓展了书评语篇的协商性与对话性,增强了读者的介入程度。
4.3作者立场的评价分析
Thompson和Ye(1991:369-371)将著者行为与作者行为界定为原义(denotation),将作者立场与著者立场归为评价(evaluation)。原义指的是对于书籍内容与著者观点的客观描述,体现了经验意义,大多由及物过程实现(如前文提及的言语、心理与物质过程),因此位于评价潜势的经验意义端;评价指的是对于书籍内容与著者观点的评判,表达较多的评价,大多呈极性,位于评价潜势的评价意义端;由经验意义到评价意义体现了人际投入由低值到高值的变化。本研究中英汉书评的另一差别就在于作者立场投射体现出不同的评价意义。作者立场是作者对于著者所呈现信息的真实性的评价,分为事实性与非事实性。表达事实性的高频词有reveal(揭示)和bring out(呈现/展现),表达非事实性的有ignore/overlook(忽略/忽视)和miss(遗漏)。
与著者行为不同,作者立场投射结构减弱了投射命题的“距离感”,作者主动承担起文责,标识了自己对其较高的评价意义投入值。该类投射结构主要出现在书评的评价阶段。在此阶段,“大众读者期望书评作者做到‘不虚美,不隐恶’,因此其评价姿态和专家权威被突出,社会评价的潜力被最大化”(唐丽萍2004:4)。与概述阶段相比,作者主观性得以突显,其语篇角色由述介者转变为评价者,不再“置身其外”,而是置身于对作品的褒贬评价之中。
通过数据统计,本研究发现,在评价阶段作者的正面评价,即事实性评价多于负面的反事实评价。已有研究也发现,书评作者多采用积极礼貌策略强化正面评价,弱化负面评价(陈令君2010)。本研究也证实反事实投射的比例很小(分别仅有0.7%和1.5%),而且,通过文本观察发现,即使是负面评价,也常常与让步语义资源(姚银燕、陈晓燕2012)共现,以缓解对著者积极面子的威胁。
(9) a. 另外,其所收录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忽视了对经典研究范式(如眼动、反应时范式等)的运用与介绍。瑕不掩瑜,该书能够迅速拓展研究人员的视野,十分值得一读。
b.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hange, adaptation and interaction are entirely consistent with such a position, even if Makoni and Pennycookappearnottorecognizethis in the context of indigenous language varieties. Be that as it may, this is an important, provocative, eloquent and timely volume.
在例(9)a中,作者首先使用反事实投射表达负面评价,随后话锋一转,指出书籍的可读性较强。这样一种先抑后扬的策略能够有效地缓和负面评价,降低学术社团内可能的人际风险。例(9)b也是结合了反事实投射及其后的正面评价,以一种礼貌的策略对书籍的不足之处做出了批判性的评价。在英汉书评的评价部分,大多数作者采取此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书评中存在先扬后抑的情况,汉语书评中并未发现类似用法。
(10) The book is valuable and challenging. It helped me to think about much of my own work—the nature of mathematical discourse... In mathematics, unlike in subject English, there is an appeal to logic, to correctness, and this leaves less room for ideology to enter. Mullerargues... In the case of mathematics, the situation is more complex. WhileMuller’s condition is necessary, it is not sufficient...
Aspects of the book made me uncomfortable... Similarly, I was uncomfortable with a discourse of education in terms of knowledge (a noun) and transmission... Finally, the tone of the book sometimes comes across as cliquey... In schooling, Maton and Mulleradvocate... If only it were that simple! My feeling is that, even if these things came to pass, invisible pedagogies would remain.
该例来自一篇英语书评的最后两段。作者首先对书籍的价值予以肯定,指出书的内容令人深思,引发自己联想到正从事的数学话语研究。但是随着书评接近结尾,作者对于著者在书中的观点(argue)与主张(advocate)的负面评价渐渐显现:通过more complex与that simple的鲜明对比以及unlike、while、if only、even if这些让步语义资源的使用,增强了not sufficient、cliquey与uncomfortable表达的负面评价,否定了前文的赞扬,体现出了批评力量的动态推进和赞扬力量的中途受阻(唐青叶2004),表明作者对书籍负面评价的整体感受。
概言之,与英语书评相比,汉语书评里作者立场的评价更多地呈现出对人际风险的考量,更为谨慎与保留。一方面,这可能缘于大文化(big culture),即国家文化(Atkinson 2004,摘自Hu & Wang 2014)背景下中英作者对于学术文化的不同理解。汉语言文化崇尚和谐(Hu & Wang 2014:26),提倡文化的百花齐放与观点的和而不同,在学术交流时也更加注重交际对象的感受,尽量避免公然反对他人观点而引起争端。因此,汉语书评主要侧重的是著者及作品中可圈可点的闪光处,对不足之处的批评只是浅尝辄止,并不深入展开,主要采取以介绍为主、以评判为辅,重褒奖、轻批评,先抑后扬的整体积极评价策略。在英语文化中,建构知识与交流观点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在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基础上展开论辩(Hu & Cao 2011),以便对其进行批判性审视并提出全新的诠释。因此,英语书评作者关注的是书评内容是否向读者展现了自己思维的批判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主要采取边述边评、褒贬并用、甚至是先扬后抑的更具批判性的评价策略。另一方面,书评语类也受到小文化(small culture),即学科文化(Atkinson 2004,摘自Hu & Wang 2014)对社团内关系的制约与影响。本研究中,被评介书籍全部为英文应用语言学类书籍,但是书评的作者背景不大相同:英语国际期刊书评栏目的作者几乎都是知名专家与学者,而中国核心期刊中书评的作者有的是相关领域内的领军人物,有的则是学界新生力量,如博士生。英语期刊书评论文读起来很像同行之间开诚布公的交流与切磋,人际距离较近,而汉语书评更像佳作赏析,有着较多的尊敬与欣赏,人际距离较远。人际距离的远近决定了直接与间接的倾向和赞扬与批评的侧重:汉语书评中评价的语气更加间接,侧重褒奖;英语书评更加直接,注重批判性。
普遍认为,学术书评的主要目的是说服大众读者与书籍著者(姚银燕、陈晓燕2012),作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书评中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性,还要凸显自身的权威性。可是,前文所示,中国学术文化与社团内关系有可能阻碍作者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利于树立其在专业领域中的权威。这一问题反映在事实性投射结构的使用中。根据经典礼貌原则,Hyland和Diani(2009:8)指出,在评价体裁中“不仅批评能够损毁积极面子,表扬也暗示了作者拥有进行公开评价的权威,因为不是人人都有评价的权利”。因此事实性作者立场负载了作者高值人际投入也承载着人际风险,会引发来自大众读者不同程度的质疑与挑战。那么为了避免人际风险,维持和谐学术氛围,作者很可能会行文低调,回避显性的自我彰显。本研究对于语料中作者声音投射来源的检索证实了这一点。
表3 英汉书评作者声音的投射来源对比
注:频数为每万词标准频数。
表3显示,投射源“我”在汉语书评中没有出现,而它却是英语书评中使用频数最多的;“the author”在英语书评中没有出现,只在汉语书评中偶尔使用;“本文/the review”只出现在事实类投射结构中,英汉书评都使用;“我们”是汉语书评中频数最高的投射源。这表明,汉语书评中作者极少使用直接的自我提及,然而“I/my”是英语书评作者表达事实性与非事实性评价的主要方式。同时这也显示中国作者偏好间接的自我指涉方式,如其独有的“笔者”这一表达方式,虽然使用的频数不高,但是与“本文”的使用一样,都实现了作者声音的“隐藏式表达”(hidden averral,参见Hunston 2000)。同时,“我们/我们的”使作者将评价者身份转变为普通读者的一员,声音得到掩饰,是中国作者常用的自我指称方式。可见,汉语书评作者倾向于隐藏写作者声音,不直接进行观点表述和评价,而是偏好间接的隐藏式自我指称,写作者声音相对沉寂。无论进行赞许还是批评,隐藏评价源,即写作者声音,无疑会大大降低人际风险。汉语书评作者含蓄的自我指涉与英语书评作者明确的自我提及形成鲜明对比,反应出中西学术文化中对于写作者声音的不同取向。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英汉学术书评中投射结构的使用进行了跨文化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与英语书评相比,汉语书评总体上少用投射结构,在著者行为和作者立场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英语书评建构了更加客观的语篇立场与开放的对话空间,汉语书评的作者立场呈现出整体的正面与间接的评价;汉语书评评价潜势更加倾向于经验意义,而英语书评更加倾向于评价意义。本研究也证实了学术写作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极易受到来自文化语境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Lea & Street 2006),如英汉两种语言背后不同的学术文化、研究社团内人际关系及语篇内写作者声音。
当然,汉语抑或非英语作者并非一定要摒弃母语社会文化对学术写作的影响,而去追求模版式的学术话语,但是研究者应该具备学术研究与推广的国际眼光。在当今的国际学术界,90%以上的社会科学期刊使用英语作为主要媒介,英语已经成为世界的“科学语言”(Lillis & Curry 2010:1)。为了向世界推介我国的学术研究与成果,推进国际学术进步,学者们应该关注如何减少学术话语跨文化的差异,并进一步在汉语文化“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培养基于事实的学术批判意识,拓展语篇建构的读者协商空间,推动学术交流的“百家争鸣”。本研究的发现对于刚开始学术写作的新手,或是学界同仁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Bondi, M. 2009. Historians at work: Reporting frameworks in English and Italian book review articles [A]. In K. Hyland & G. Diani (eds.).AcademicEvaluation:ReviewGenresinUniversitySettings[C]. New York: Palgrave. 179-98.
Diani, G. 2009. Reporting and evaluation in English book review articles: A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A]. In K. Hyland & G. Diani (eds.).AcademicEvaluation:ReviewGenresinUniversitySettings[C]. New York: Palgrave. 87-104.
Gao, Y., L. Li & J. Lu. 2001. Trends in 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hina and west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0: 1-4.
Halliday, M. A. K. 2000.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inkel, E. 2004.TeachingAcademicESLWriting:PracticalTechniquesinVocabularyandGrammar[M].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u, G. & F. Cao. 2011. Hedging and boosting in abstract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rticl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and Chinese-medium journals [J].JournalofPragmatics43: 2795-2809.
Hu, G. & G. Wang. 2014. Disciplinary and ethnolinguistic influences on citation in research articles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14: 14-28.
Hunston, S. 2000. Evaluation and the planes of discourse: Status and value in persuasive texts [A]. In S. Hunston & G. Thompson (eds.).EvaluationinText:AuthorialStanceandtheConstructionofDiscourse[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6-207.
Hyland, K. 2008. As can be seen: 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7: 4-21.
Hyland, K. 2009. Writing in the disciplines: Research evidence for specificity [J].TaiwanInternationalESPJournal1: 5-22.
Hyland, K. 2013. Writing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reputation [J].LanguageTeaching46: 53-70.
Hyland, K. & G. Diani (eds.). 2009.AcademicEvaluation:ReviewGenresinUniversitySettings[C]. London: Palgrave.
Khoutyz, I. 2013. Engagement features in Russian & English: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ten discourse [J].Teacher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WorkingPapersinTESOL&AppliedLinguistics13: 1-20.
Lea, M. & B. Street. 2006. The academic literacies mode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TheoryintoPractice45: 368-77.
Lillis, T. & M. J. Curry (eds.). 2010.AcademicWritinginaGlobalContext:ThePoliticsandPracticesofPublishinginEnglish[C]. London: Routledge.
Lim, J. M. H. 2008. Indicating significance of current research: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a genre analysis for dissertation writing [J].OpenAppliedLinguisticsJournal1: 46-55.
Lin, L. & S. Evans. 2012. Structural patterns in empirical research articles: A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31: 150-60.
Martin, J. R. & P. R. R. White. 2005.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 Basingstoke & New York: Palgrave.
Moreno, A. & L. Suárez. 2009. Academic book reviews in English and Spanish: Critical comments and rhetorical structure [A]. In K. Hyland & G. Diani (eds.).AcademicEvaluation:ReviewGenresinUniversitySettings[C]. New York: Palgrave. 161-78.
Mur-Duenas, P. 2011. An intercultural analysis of metadiscourse features in research articles written in English and in Spanish [J].JournalofPragmatics43: 3068-79.
Paltridge, B. 2002.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An examination of published advice and actual practice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1: 125-43.
Ryshina-Pankova, M. 2011.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he use of interactional resources: Persuading the reader in FL book reviews [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20: 243-56.
Shi, L., W. Wang & J. Xu. 2005. Publication cultur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journals in China [J].TESOLQuarterly39: 765-75.
Swales, J. 2004.ResearchGenres:ExplorationsandApplication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G. & Y. Ye. 1991. 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 [J].AppliedLinguistics12: 365-82.
Tse, P. & K. Hyland. 2009. Discipline and gender: Constructing rhetorical identity in book reviews [A]. In K. Hyland & G. Diani (eds.).AcademicEvaluation:ReviewGenresinUniversitySettings[C]. New York: Palgrave. 105-21.
陈令君.2010.语篇评价的语用维度阐释——兼论英语学术书评中的评价策略[J].当代外语研究(3):17-20.
黑玉琴.2010.应用语言学期刊中书评文章的辩论修辞结构[J].外语教学(2):23-28.
唐丽萍.2004.学术书评语类结构的评价分析[J].外国语(3):35-43.
唐青叶.2004.书评的语类结构及其情态的力量动态阐释[J].外语学刊(1):51-55.
许家金.2013.中国学习者英语口头叙事中的话语评价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69-79.
姚银燕、陈晓燕.2012.英语学术书评语篇让步语义资源的介入意义[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8-46.
(责任编辑玄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