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燕萍
各个行当大多都有个祖师爷,或者专门保佑从业者的神灵,制陶这行当然也不例外。古时候,窑工们希望通过建窑神庙供奉窑神,福佑禳灾,这种想法自然无可厚非。有意思的是,中国的窑神可真不少。
神话传说中,主管制陶的宁封子,被民间敬为陶神,这好理解。
道家创始人老子爱炼丹,教徒们尊他为炉神,这炼丹和烧瓷,都是用火在炉里面烧东西,因此窑工尊老子为窑神,勉勉强强也说得过去。
雷公是司雷之神,窑工供奉雷公为窑神,应该是希望得到自然神的恩惠。
大山和泥土是烧制陶瓷的原料,牛、马是烧制过程中的重要运输工具,所以,供奉山神、土地、牛、马为窑神,好像也说得通。
不过,德化窑工奉祀的窑神,跟别的地方都不太一样。他们供奉的窑神,姓林,单名一个炳字,是当地一名普通的凡人。从普通人晋升为神灵,林炳的经历,完全就是一部凡人修仙传。
宋朝哲宗执政的某一年的农历五月十六日,德化浔中镇宝美村一户姓林的人家,喜得一子,这个孩子就是林炳。
在他生活的年代,朝廷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把心思动到了对外贸易上。有关部门调整了贸易政策,规定“凡购买外国货,均以帛、绸、瓷、漆等特产博易,不用金、银、铜币”,全国的陶瓷出口因此猛增。
当时,德化县的陶瓷业已经相当发达。“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描绘的就是宋朝德化陶瓷作坊遍布乡里的情景。
这要做出好的陶瓷,作胚的泥要好,工匠的手艺要精,还有一样非常重要,那就是烧瓷的窑炉。德化虽然瓷窑遍布,但是基本都是平顶方形、容量很小的小窑,没办法做到大批量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陶瓷出口的需求。
窑神林炳。
在这种情况下,林炳立下了改进窑炉的远大理想。不幸的是,他在进行窑炉改造时,高温窑火一冲便塌顶,屡试屡败。
有一天,林炳的试验又失败了,窑炉再次倒坍。他坐在废墟旁边,身心俱疲,不一会儿就昏睡了过去。没一会儿,他竟做起了梦来。
梦中,一位仙女翩然而至。这仙女跟我们通常所了解的仙女很不一样,她非常大胆。这不,当着林炳这样一个大男人的面,居然解开了自己的衣襟,露出胸部。林炳一下子惊呆了,哪里还记得什么非礼勿视。
仙女也不羞涩,迎着林炳的目光,示意他看那一堆失败的窑炉,又指了指自己的乳房。林炳机械地在败窑和仙女的乳房间来回看来了几次,还没缓过神来,仙女就隐没在云雾之中,消失不见了。
醒来后,林炳左思右想,突然脑中灵光一闪,这个有点桃色的梦激发了他的灵感。他模仿乳房的样子,做了一个圆拱形的大窑,两旁再砌小奶窑(亦称狮耳)护住主窑房,这样一来,窑炉不仅不再塌顶了,而且烧成的瓷器质优量多。
传说真伪我们无从考证,但可以确信的是,林炳首创的大窑炉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炳因此被朝廷敕封为“烧成革新先行”,而指点林炳的仙女,也被敕封为了“玄女夫人”。为了感激玄女指点的恩德,德化人按照林炳的描述塑造了玄女像,并建玄女宫奉祀。
林炳大名远播,各地工匠纷纷前来学习他的建窑技艺。在泉州知府的授权下,德化开办了第一所瓷庠(即今祖龙宫),类似于现在的陶瓷专业技校,林炳亲自到瓷庠传授技艺,现场指导。
别看这座小瓷庠不甚起眼,却影响了近千年来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陶瓷业发展。据日本有关文献记载,宋代有一个叫加藤四郎的日本人,来德化学陶艺,将砌窑的技术带回日本,砌成后命名为“德化窑”,并尊奉林炳为“陶祖神”。如今,在日本津南还有保存比较完好的“德化窑”。
后来,林炳赴江西传艺,积劳成疾,客死他乡。家乡人怀念他,于是在玄女像的右边,放了一尊林炳的塑像,并尊他为“窑坊公”。
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是林炳诞辰日,每到这一天,德化民众都会到祖龙宫举行独特的“祭窑坊公”仪式。
与其他祭祀活动不同,参与“祭窑坊公”的不是一般的善男信女,而是那些从事陶瓷业的陶艺家和企业家;奉祀的供品也不是人们常见的猪、牛、羊等“三牲”祭礼,而是各个陶瓷厂新开发并获得订单的产品,或是陶瓷艺人新创作并获奖的艺术品。
也许,林炳最希望看见的,就是德化陶瓷业的蓬勃发展吧。变,成了香馍馍,成功变废为宝,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循环经济,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宋代建窑兔毫盏。
同安窑青瓷碗。
漳州窑青花瓷。
灶金交椅山窑址出土的酱釉盏托。
此后,高允旺先后到周边县市甚至跨省到江西、浙江等地义务传授竹荪栽培技术,接待了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取经人员,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他“竹荪专家”。
除了实践经验,高允旺的理论知识也是极为丰富的。作为第一起草人,他制订了福建省《竹荪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填补了竹荪栽培技术规范的空白。同时,他参与编撰《中国食药用菌学》竹荪品种章节,独撰《农林下脚料栽培竹荪致富》,列入新农村建设致富典型示范丛书。此外,他还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顺昌县竹荪产业升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曾经半路出道的“土专家”,已成为竹荪种植技术第一人。
高允旺名声在外,常常有人来找他取经或来函索取技术资料,可他多半时间都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外地来的农民扑了个空,既费钱又误时。
为方便农民咨询,高允旺在农历逢一逢六的圩日开设“科普产销超市”,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大历镇农民官建青来在高允旺的指导下,所种竹荪价高畅销,每亩纯收入超6000元。官建青说:“我从未种过竹荪,可是有这么好的产量和收入,全靠高允旺的耐心指导,既教我们种植又帮助推销产品,我们欢迎这样的‘科普产销超市’。”
一次,高允旺从网上获知南安成功果蔬食品有限公司要建立蔬菜基地,立即与该公司联系,引进法国细刀豆订单种植310亩,在“科普产销超市”发布信息。菇农纷纷种植细刀豆,采用菌豆连作,增加收入。立墩村范地组菇农张远启说:“几十天一亩地的收入就有500元,这得感谢高允旺的牵线搭桥。”
为让“科普产销超市”更具活力,他还经常邀请市、县里的专家来坐诊、授课,开办柑橘、莲子、养猪等技术讲座,还请当地种养能手、流通大户现身说法。
“我的梦想就是把我的技术变成农民口袋的钱。”高允旺说。